宋代“影”字大师禅意之作,56字写尽秋溪之美,千年来无人超越

提起北宋词人张先,许多人会想到他与柳永齐名的婉约词风,或是他“张三影”的雅号。他晚年虽辗转多地为官,却始终保持着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这首《题西溪无相院》诗,正是他晚年归隐浙江湖州时所作,“无相院”位于湖州城西南。这场雨后初晴的探访,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捕捉,也是参悟禅理的心灵映照。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这首诗以“影”为魂,以“静”为骨,将一场秋雨后的溪山景致写得空灵通透,更暗藏着几分禅机。

首联“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开篇便气象开阔:雨后溪水漫涨,天地间仿佛被洗涤得通透澄明,水面与天际浑然一色。岸边几户人家静静伫立,水痕平缓地漫过石阶,连屋檐的倒影都纹丝不动。

“涵虚”是宽广清澄之意,化用自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既写出水天相接的浩渺,又暗含佛家“虚空”的禅意。孟诗写洞庭湖水,描摹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则突出雨后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以小幅图合成的大轴画。

“上下清”即孟诗中的“浑太清”,特写秋日碧空晴朗,水光澄澈的景象,无法移用到别的季节上去。而“静”与“平”看似寻常,却如国画中的留白,为全诗奠定了空寂的基调。

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如果说首联是泼墨写意,此处则便转为工笔细描:浮萍被微风拂开间隙,山峦倒影忽隐忽现;一叶归舟轻擦水草,窸窣声清晰可闻。

这联的“破”字堪称点睛,浮萍本是无根飘零之物,但诗人偏要让它“破”出山影,既暗示微风轻动,又以破碎反衬完整,增添了层次感,让静止的山影因浮萍的动态更显空灵。

而“闻草声”更是神来之笔,从听觉的角度入手,让人想起王维“竹喧归浣女”的以动衬静,但张先的笔触更细微,更能突出幽寂的环境:听见的不是桨声欸乃,而是船身与水草摩擦的轻响,时光于此时此刻放慢了脚步。

颈联“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掉转笔锋,从景色引入人物:僧人行走在通向城中的道路上,身影渐渐隐没于红尘之中;路人走过小桥时的倒影,恍如在明镜里徐徐缓步。

在这里,“入郭僧”和“过桥人”的对比充满禅趣:僧人本是出世之人,却主动踏入红尘;俗世行人因溪水清澈,反而照见本真。“鉴”字用得精妙,既指水面如镜,又暗喻人心如镜,呼应佛家“明心见性”的顿悟。

更妙的是,这两句仍在写“影”:僧人的背影、行人的倒影,虚实相生间,将禅理不着痕迹地融入景中。入世和出世,恰好是掉了一个头,使人于此情景中分不清到底谁才是“谁的谁”。

尾联“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突然就跃进了画面中,与自然对话,诗人似乎在嗔怪芦苇:初歇的骤雨,已经为这一派溪山秋景增色不少,你们可不要再长得太放肆,以免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这看似任性的“莫放”,实为全诗最富灵气的一个转折点。修长的芦苇本是自然的,随心所欲地生长着,诗人却将其拟人化,试图与其沟通交流,仿佛达成了某种心灵上默契。

“添秋色”本为实际现状,而“碍月生”则是情景虚设,由前面的雨后景象描绘,转换到想象中的溪月将起,整幅画面从实景延伸到想象空间,尤显得余韵悠长。

纵观全诗,“影”字被玩得出神入化,是诗人老手段了。明写山影、人影,暗写屋影、月影,更有浮萍碎影、水草颤影穿插其间,所有的“影”都被赋予上了一丝禅意。

诗以禅者的通透心境统摄全篇,让山川草木自己说话。清代潘德舆评价此诗“上句佳,却似词,下句不佳,尚是诗”,恰好是用写词的精巧雕琢,成就了诗的意境深远。

在喧嚣都市中翻开这首诗,那些水中的倒影、风中的草声,依然能把人带回到那个秋雨初霁的午后,仿佛与诗人共坐溪畔,看芦苇轻摇,等月亮爬上修长的茎叶。

【图片由AI生成】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13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