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古诗,1小时入门

作者:云任之 全网ID :当代诗词评论

任之学习一直秉持一个观点:那就是不论学习什么,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诗之前,我们先来搞懂以下几个问题:

一、诗是什么?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诗?

三、学诗为什么必学格律诗?

四、学习格律诗有哪些作用与意义?

不知道大家对于以上几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这里我先谈谈我学诗二十年的一些浅见。

一、诗是什么?

由来关于诗的定义自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先看看古人怎么说:

比如《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指出了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志向和情感的外化。

《论语·为政》里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无邪”。孔子认为诗是无邪。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者也。”他认为诗是承载和维持人的情感和本性的载体。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诗者,意也。”强调诗是表达意念和情感的艺术。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他认为《诗经》中的诗篇大多是贤人圣人抒发愤懑情绪的作品。

韩愈在《荐士》中提出:“诗者,导性情者也。”他认为诗有引导和调和人的性情的作用。

苏轼在《与米元章书》中说:“诗者,人生之实历也。”他认为诗是人生经历的反映。

任之曰:诗在里,是无邪之心,是至真、至美、至善之心。在外,是至言。是至真、至善、至美、至简之言。因心至真至美至善,才能感动人心,才能使人心心相印。因言至真、至善、至美、至简,才能让人过目不忘,口口相传。

因此,诗是永恒之心,是永恒之言,是最真、最善、最美、最精炼的语言,是表达了永恒的情感与思想的语言,是三千年都不会褪色的语言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诗?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认为,学诗对于我们有下帮助:

1.情感表达:学诗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语言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2.社会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可以兴、观、群、怨。在面临很多社会事件与社会现象时,学诗就可以赞、刺、劝、规、讽、箴。。。可以让我们个体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发表自己的意见,砭恶扬善,针砭时事,规劝我们的政府,从而肩负起个体于国家的责任。

3.社会功能:诗歌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如祭祀、庆典、外交等场合都需要用到诗歌。学诗还可以了解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中得体地交流,从而更好地与人交往。促进人际和谐的重要工具。

4.道德教化:学诗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都是必要的。

5.审美教育:学诗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6.知识积累:学诗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因此,孔子认为,如果不学诗,就可能在情感表达、社会功能、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知识积累等方面存在不足,更是一个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如果不学诗,就会在言谈举止上显得不够得体和有深度、在思想上没内涵、在审美上无情趣、对社会不负责任。面对这样的人,孔子说,我实在没啥好与你说的。

三.学诗为什么必学格律诗?

论诗兼戏题某圣

阙容有德赞无盐,安及文王太姒贤

纵尔作诗三万首,不知格律也徒然

注1:前二句来源于《诗式 释皎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si4声)有容而有德乎?”。

注2:有人说:作诗不须格律,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某圣,网络诗坛奇人,常持此论。有名句:乾坤不堪一浅击,欲钓鱼先潜水瞅。

在当今诗坛,有不少人持某圣论,认为作诗不须守律,率性自然,句合律绝即可。任之曰:若把诗比人,则诗意为诗之德,则诗律为诗之容。有意无律,为无容有德。有律无意,为有容无德。有意有律,则为有容有德。无盐虽有德,又怎及文王、太姒有容又有德乎?因此,学诗必学格律。

为什么说格律是诗之容?容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美。因为格律诗具有以下3点美,所以说格律是诗之容:

1.形式美:格律诗具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押韵规则,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对称和谐之美。例如,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这种整齐划一的字数安排,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2.音乐美:格律诗的平仄交替和押韵规则,使得诗歌在诵读时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如同音乐一般悦耳动听。这种音乐美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唱。例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平仄的巧妙搭配,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3.意境美:格律诗往往能够在有限的字数内,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创造出深远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常言道,人靠衣妆马靠鞍,又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若把一首诗比做人,格律就可以说是一首诗的妆容,也可以说是一首诗的衣服。它像化妆品,可以使本来不美的人变成美人,使本来美的人变得更美。它也像衣服,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能够彰显人的人材,使人展现出不同的气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美。因此我们学诗必学格律。

当然你也许会说,那唐朝以前的诗不讲格律,他们就不是诗了吗?当然不是。格律诗以前的诗经、楚辞、四言、五言、乐府等等它们也是诗,它们在形式上、音律上、意境上也具备相当的美,或清新、或俊逸、或悲慨、或质朴。只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初生到发展到完善到完美的阶段。而格律诗是诗的最完美形态,它将诗的形式美、音律美、意境美兼容并包,并推向了极致。

四.学习格律诗除去爱好,还有什么作用与意义:

1.文化传承:格律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度成就。通过学习格律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2.情感表达:格律诗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学习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人际交流的效果。

3.艺术享受:格律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习和欣赏格律诗是一种精神享受,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4.语言修养:格律诗讲究平仄、对仗、韵律,学习它能够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增强对汉语音韵美感的感知。

5.审美教育:格律诗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艺术。

6.思维训练:格律诗的创作往往需要精炼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这有助于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7.知识积累:学习格律诗可以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历史背景、哲学思想等,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

8.道德教化:格律诗中往往蕴含着道德理念和人生哲理,通过学习可以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9.学术研究:对于从事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研究者来说,掌握格律诗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一。

10.社会应用:在现代社会,虽然日常交流中不常使用格律诗,但在某些正式场合,如庆典、纪念活动等,使用格律诗能够增添文雅和庄重。

弄懂了以上几个问题后,下面我们开始正式进入格律诗的学习。

先普及一下诗的种类以及什么是格律诗,也就是所谓的近体诗。

诗分新诗和古诗。新诗又叫现代诗,古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诗歌体裁。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分流,始于南齐“永明体”的出现,当时的沈约等人讲求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永明体”的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至初唐时近体诗已基本定型,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形式包括律诗、排律和绝句。这种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今体诗,近体诗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统称为“古体诗”。我们今天所讲的古诗,其实是古诗中的一部分,就是指古诗中的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

上面说了格律诗的来源,那么再反头来问定义:什么是格律诗呢?

上面介绍来源时其实就说明了:一首诗,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遵守严格的规定的诗,就是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

格律诗中,句数和字数属于格的范畴。平仄、对仗和押韵属于律的范畴。有些老师认为字法、句法、章法也属于律的范畴,但个人认为字法、句法和章法属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这属于更高一级意和体的范畴,不属于最基本的格律范畴,因此这里不讲。

下面我们先讲格。

什么是格?格就是诗的体裁。格律诗一共包括三种体裁:绝句、律诗和排律。一篇四句的叫绝句,一篇八句的叫律诗,一篇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

绝句又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实还有六言绝句,六言绝句就是一共四句,每个6个字。因为六绝易写难工,特别少见,因此略去不讲),简称五绝和七绝。

一篇4句,每句5字的叫五绝,如:

五绝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篇4句,每句7字的叫七绝,如:

七绝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律诗亦然,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简称五律和七律。

一篇8句,每句5字的叫五律。如:

五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篇8句,每句7字的叫七律。如:

七律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弄懂格式体裁了,接下来再讲律。

律就是近体诗的规则。近体诗的规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押韵、平仄、对仗。

而格律诗的基本规则:押韵、平仄、对仗就是为了完成形式美、音律美而制定的。

诗歌押韵,能使作品声韵和谐,便于吟诵和记忆,使诗词语言具有节奏美、声调美和回环美。

什么叫押韵:发声相谐为韵。什么叫谐:发音相似或相近。怎么才能发音相近或相似:押相同的韵母或发音相近的韵母就能相谐。

以现代的普通话为例(PS:由于用古韵写诗对于刚刚学诗的人来说难度较大,今天我们初级教程为了让大家迅速入门体验到写诗的乐趣,今天我们只讲用新韵写诗。用平水韵作诗的教程,如果大家有需要,在进阶版里讲。),一个字发声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只要使用相同的韵母或相近的韵母的字,就叫押韵。如上面刚刚举过的例子:

又如五绝: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ou)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ou)

五绝二、四句尾字(蓝色字体)皆押(ou)韵。

七绝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ong),人面桃花相映红(ong)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ong)

七绝一、二、四句尾字(蓝色字体)皆押ong韵

又如:

七律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七律一、二、四、六、八句尾字(蓝色字体)皆押(ou)韵。

又如:

五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上面eng虽与ing韵母不相同,但韵母结合声母发音相近,也叫押韵。

使用韵母相同的,或者韵母发音相近的字,都叫押韵。以普通话为例,现在人把这类韵母相同或者发音相近的的字归入一个韵部,如新韵里(an、uan、ian)为一个韵部。(a、ia、ua)为一个韵部。(ei、ui)为一个韵部。(en、in、un)为一个韵部。需要注意的是,新韵把(ing ,ong,eng)韵归入同一个韵部,实际发音的时候,ing和ong韵其实发音差别较大,较不谐,最好不用。

只要押同一韵部的字,就叫押韵。知道了什么叫押韵,再说说格律诗押韵的规律。

五绝一般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绝首句不押和押的都多。如首句不押的:

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四句皆押(ou)韵。

首句押韵的,如李贺:

马诗 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七绝一般一、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七绝首句押的较多,如崔护:

七绝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首句不押的,如杜甫: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律诗两句为一联,每联的最后一字押韵。首联的上句,可押,可不押,一般不押。

五律首句不押的较多,如:

五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没押),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七律首句押,可不押,一般要押,如:

七律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押韵),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以新韵为例,就是普通话的一、二声),不可押仄声(以新韵为例,就是普通话的三、四声)。更不可平仄通押。所谓的平仄押韵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ou)

欲穷千里目,更尽一杯酒(ou)

比如我们把四句改成这样:这个二句流liu是二声,是平声韵,四句酒jiu是三声,是仄声,这样就叫平仄通押。

在格律诗中,那些不需要押韵的句子叫做白脚句,而白脚句的句尾,也就是最后一字,通常需要使用仄声字。比如上面五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就是仄声字“目”。

接下来我们更仔细的说说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指平声与仄声,就是在诗句中平声字与仄声字交替使用,使诗句读来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美。现在很多人作诗还用平水韵作诗,这样虽然读起来不合今声,但合古声。至于中古音到底怎么读,今天许多人也不会,不过有些地方方言还保留着古时的发音。用这种发音去读古诗就相谐(如“白”字,今日读bai2声,但在我们方言中,读(bei2声),“客”今日读ke4声,但在我们方言中读(kei2声),所以它俩在平水韵同一韵部里。当然,古韵划分韵部不能简单的用这种方法去论,因为古韵字很多都是用反切法,但无论如何,它们在古时、在某些方言里发音那必定是相近、相似、相谐的。)。因为平水韵包括平上去入四声,新人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入门麻烦,今天就暂时不讲,今天就讲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

在新韵中,也就是普通话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如“开”kai一声“怀”huai2声,这两个字就是平声。 轻声字也归于平声。

又如“远”yuan3声 “见”jian4声,这两个字就是仄声。其它所有字同理。

搞懂了什么是平声仄声,我们再来讲格律诗关于平仄的要求。声律主要有3个要求:

1.一句之中,要平仄相替。所谓的平仄交替,就是一句中,平声字与仄声字交替使用。一个句子里以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平仄交错。先学一个简单的口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第一、第三、第五字先不管平仄。但第二、第四、第六字平仄必须交替。如

五言中:

白日(仄)依山(平)尽,如果本句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本句第四个字就该用平声。

黄河(平)入海(仄)流。如果本句第二个字是平声,那么本句第四个字就该用仄声。

七言中:

鸟下(仄)绿芜(平)秦苑(仄)夕,如果本句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本句第四个字、第六个字平仄就该交替进行,于是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规律就变成了仄平仄。

蝉鸣(平)黄叶(仄)汉宫(仄)秋。如果本句第二个字是平声,那么本句第四个字、第六个字平仄就该交替进行,于是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规律就变成了平仄平。这就叫相替。

2.上句与下句的平仄要相对。一首诗第一个句子的第二个字,我们可以仄起,也可以平起。如果七言上句平起,上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声律为平仄平(五言为平仄),下句就该是仄平仄(五言:仄平),与上句的平仄恰好相反,反之亦然,如上句第二字开始是仄平仄,则下句的平仄则是平仄平。

如七言上句仄起:

上句:鸟下(仄)绿芜(平)秦苑(仄)夕,

下句:蝉鸣(平)黄叶(仄)汉宫(仄)秋

七言句上句平起:

上句:春蚕(平)到死(仄)丝方(平)尽,

下句:蜡炬(仄)成灰(平)泪始(仄)干

如五言第一句仄起:

上句:白日(仄)依山(平)尽,

下句:黄河(平)入海(仄)流。

3.上联与下联要相粘。即律诗上联的下句,要与律诗下联的上句平仄一致。因绝句没有上下联的说法,因此二句与三句平仄一样,叫相粘。

如绝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句与三句的平仄一样,都是平仄平,这就是相粘。

如律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律诗中,每两句为一联。一共八句,组成四联。每一联都有个专业的叫法,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每一联中,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对句。在本诗中,可以看出,每个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颜色都一致,也就是平仄完全一致,这就是相粘。

在掌握了押韵用平声、白脚句用仄声、相替、相对、相粘的5个基本概念后,我们还需要再掌握一个基本概念,就可以推导出所有绝句和律诗整篇的标准格式,而不用去死记硬背那许多个无聊的标准格式,如:七律平起 首句押韵 标准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那就是关于声律的第6个重要概念:格律诗句中,一个句子的结尾要避免三平尾、和三仄尾。因为古人认为句子的结尾如果连续使用3个平声或者3个仄声,这会使韵律呆板或者不谐(在句中可以)。因此,在句子末尾应尽量避免三平尾和三仄尾。

只要掌握了这6个概念,我们就可以自行推导出所有律诗和绝句的标准格式。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并复习一下上面的6个概念。

例1:

五绝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1个概念,押韵 :因为第一句可押可不押。所以本诗二四句尾字押韵。

第2个概念,一句可押韵,可不押。如果不押韵,与三句一样是白脚句,白脚句尾字要用仄声:如一句尾字“尽”,三句尾字“目”皆为仄声。

第3个概念,一句之中平仄相替:如一句“白日依山尽”,第二字“日”为仄声,第四字“山”则为平声。

第4个概念,上下句平仄相对:如第一句“白日依山尽”二四字声律为仄平,那么第二句“黄河入海流”二四字则为平仄。

第5个概念,二句与三句平仄相粘:如第二句“黄河入海流”与第三句的“欲穷千里目”平仄完全一样。

第6个概念,每一句的结尾要避免三平尾。因此一句后三字的声律是平平仄-“依山尽”,二句是仄仄平-“入海流”。三句是平仄仄-“千里目”,四句是仄平平-“一层楼”。四句结尾都没有三仄尾与三平尾。

把这6个概念掌握后,我们结合首句可押与可不押,首句平起或仄起,就能自行推导出所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的全篇平仄分布方法,根本不用去背那些标准公式。

比如五绝就有四种,分平起和仄起的(就是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就是平起;第二个字是仄声,就是仄起)。

在此基础上,又分首句押韵的和不押韵的。

平仄和首句押韵不押韵组合一下,就有了四种:分别是平起押韵,不起不押韵,仄起押韵,和仄起不押韵。

因为我们上面知道了格律的6种规则。所以我们就可以自行推导所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全篇的平仄标准格式。如: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首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首句一固定,后面全部的格式都已经固定,可以行云流水式的自行推导。

如首句不押韵,也就是最后一字不押韵,所以使用仄声,则本身该是“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变成了“平平仄仄仄”,又因为避三仄尾,则自动变成:平平平仄仄。

又比如五绝仄起首句押韵:原本的标准律句“仄仄平平仄”因为最后一句要押韵,最后一字必须使用平声,所以句子变成了“仄仄平平平”。又为了避免三仄尾,如此自动变成“仄仄仄平平”。

五律亦然。七律亦然。那许多标准格式就根本不用背诵。只要掌握了这6个规则,确定了第一句,或者确定全篇的任何一句(在作诗实战经验中,许多人通常是最先悟得核心诗意的一句或者一联,以此句或此联,定全篇的平仄)平仄,其余全篇都可自行推导。

掌握了前面6个概念后,接下来再讲近体诗第7个重要的概念:孤平与拗救。

我们作诗很多时候为了不以辞害意,不太死板,也不必每首诗都追求声律绝对的完美,因此,在某些相对不重要的位置,我们可以不墨守成规,即应使用仄声的地方,可以使用平声。或应使用平声的地方,我们使用仄声,这都是可以的。比如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里,我们可以把第一个平字改仄声,第三个仄声改平声。也可以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里,可以把第一个仄声改平声,也可以把第三个平声改仄声。但需要注意的是:只能改一个,不能两个同时改,否则会出现孤平,什么是孤平,后面马上讲到。只要句中不出现孤平的现象,平仄都是可以变化的。但有时候一句诗中如果使用仄声字过多,使用平声字太少,使句中的平声字最后成为了单独的存在,这就有伤韵律,这一般是不允许的。古人认为一首诗里可以孤仄,但不可以孤平,至于为什么,进阶教程里讲,初级就讲什么是孤平,以及怎么拗救。

那么什么是孤平呢?关于孤平的说法由来也众说纷纭,比如:

王力认为,孤平指的是五言律诗中的“平平仄仄平”句式(或七言律诗中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其中第一字(或七言中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如果这个位置用了仄声字,就犯了孤平。他强调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因此诗人们在写律诗时会注意避免孤平。

启功则认为,孤平是指两仄夹一平的情况,即句子中出现两个仄声字夹着一个平声字。他不限于下句,出句也有孤平。启功还举例说明了唐五律中的孤平句式,如杜甫《过宋员外问旧庄》中的“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

这里探讨一下,关于启功的说话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仅在唐人五律中,像"中平仄平仄"(后三字为两仄夹一平)这样的句式,就存在4000多例。如果不论朝代,更是有4万多例。就算“仄平仄平仄”这样的句式,在古人五律中,也存在5000多例。个人认为“宋公旧池馆”尾于标准的准律句,并不属于孤平。那么什么是准律句呢?

在本诗中,“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上句的平仄标准句为“平平平仄仄”,第一字一般可以不论,但第三字一般必须为平声。于是音律变成“中平平仄仄”。本句诗里,第三字应平,第四字应仄,此处却用了平声代替,将第三与第四字的平仄反过来,这就是准律句。唐人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准律句对声律影响并不大,于是在五言创作中大量使用这种句式,这种习惯一直被后人继承了下来,因此被人称为准律句。

如今这种准律句,在七绝的第三句(转句)、七言律诗的第七句、五言律诗的出句中广泛使用。

那么什么是孤平呢?笔者认为,因为拗救的存在,上句宜宽,下句宜严。在上句中,若是在句中单独(两仄夹一平)又单个的存在(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在下句,除开句首、句尾的平声字,若还是单个的存在,就是孤平。如“宋公旧池馆”里虽然平声单独存在,但因为存在两个平声,就是准律句,就不是孤平。)。

如:在五字句中,如平平平仄仄,假如第一个平字改成仄声,第三个平字也改成仄声,就只剩第二个字,这就叫孤平。

在仄仄平平仄里,第三字本应为平声,改成仄声,这就是孤平。

孤平上句最好避,下句必须避。如果上句避不了,本句或下句就应当救。

那么什么是救呢?说救之前,先说另一个概念:拗。因为诗句以两个词为一个单位,在这个单位里,若前面一个字本该是平声字,却换成了仄声字,就是拗。拗,也就是韵律不顺、不谐的意思。既然前面不顺,后面就应该补偿,这就是拗救。补偿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本句自救,另一句是对句救。本句救是指:若前一字出律,拗救一般常在后面一个字救。如:

寂寥人境外,萧索数峰云:上句,红色字体处本该平声,却用仄声。为了避免孤平,于是第三字用平声字“人”救。

鸟语烟岚静,水声门户秋:下句,水声,律本该“平平”,第一字本该平声,此处用仄声,故在第三字用“门”平声字救。

对句救是指:如果上句出律,则下句在相应的位置用平声救。如: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上句红色字体处本该平声,却用仄声,于是对句处同样的位置-第三字故用平声字“天”救。

实际创作中,经笔者研究发现,古人上句中,一般不太忌讳孤平,就算孤平存在,下句可救可不救。当然,本句能救第一,对句能救第二,上句实在不想救,也没啥。但下句一定要避免孤平。因为上句不谐,可以用下句救。而下句不谐,不能用上句救。你可能要问这是什么道理,我想这其中的道理,和做人差不多吧。上句不工,下句工,似人弃恶从善,美哉。上句工,下句不工,似人弃善从恶,不美。

讲完了平仄,最后我们再来讲对仗。

绝句四句皆不讲究对仗,可对,也可不对。

绝句首联不押韵,大多采用对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律诗颔联、颈联必须要求对仗,也就是第二联和第三联。对仗可以使诗句,不仅是形式上,声律上也更具有节奏美、工整美。

所谓对仗,也就是一联之中的上、下句的词性、结构完全或基本相同。完全相同,就是工对,基本相同,就是宽对。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流水对,错综对等,这些都是比较高级的对仗,基础教程里不讲,以后有空进阶教程里讲。

举例说明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本诗首联对仗,属于特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

上句词性:动名名动名,结构:谓宾主谓宾

下句词性:动名名动名,结构:谓宾主谓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

上句词性与结构:主谓宾。下句词性与结构:主谓宾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举例说明2: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

上句与下句结构完全相同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

上句与下句结构完全相同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基础教程里,为了方便大家好学、好懂,我们讲对仗,主要用现代语法讲对仗。即用主谓宾、名动名的概念去讲。以后在进阶教程里,我们会用虚实去讲对仗。因为本教程是基础教程,我们就只讲最简单的对仗方法。更高级的对仗教程,留着以后进阶课程再讲吧。

讲到这里,格律诗最基本的8个规则我们便学完了。

最后再全面总结、回顾一下:

1.押韵:包括第1和第2个规则。哪些地方须押韵?哪些地方不须押韵?不须押韵的叫白脚句,白脚句的句子尾字该用仄声。

押韵可以查韵表“中华新韵、中华通韵皆可”,或就按感觉,按方言,普通话发音相近相似就可以押韵。

注意不可平仄通押,且一般押平声韵,也就是使用普通话中的一二声。那些要求不押韵的位置,叫白脚句,一般使用仄声,也就是三四声。还要注意押韵的位置,一般情况:五绝二四句押。七绝一二四句押。五律首句不押,每一联的尾字押,七律首句押,每一联的尾字押。

2.平仄:包括第3(相替)、4(相对)、5(相粘)、6(孤平)、7(拗救)5个规则。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平仄不论,第二四六字平仄要分明。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一联或两句之间,平仄相反。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平仄要相同,这叫相粘。

作诗要避免三平尾和三仄尾。句中可以孤仄,但应避免孤平。上句孤平可以稍放,但下句须拗救。下句不可孤平,否则没得救。

3.对仗:一般律诗中使用。绝句也可以使用。但使用得少。

律诗中,不管五律还是七律,第二、第三联中要求对仗,即一联之中的上句与下句,结构与词性完全一样。

行文至此,笔者三易其稿,这一稿电脑前端坐10个小时,总算是完成此文。本文虽然浅薄,近体诗道虽然博大精深,但这8个规则总是所有格律诗道的万法之源,其它万变不离其宗。因此,认真把本文阅读个三五遍,格律诗一定能入门。

题外:由于很多圈内的行家、高手、大师、大佬都用平水韵作诗,他们认为平水韵遗传与继承古典,用平水韵才显得专业、高古、典雅,所以很多老师都比较鄙视用新韵写诗的人。我们用新韵写诗一般会获得圈外人(广大群众)的认可,但要不想被圈内人看轻、贬低、鄙视、嘲笑,要想获得圈内人认可的话,建议还是系统学习平水韵比较好。特别是喜欢写词的人,入声对于写词特别重要。这里推荐一本崔鲲老师的《诗词写作实用教程》。便宜、全面、更详细。个人认为比王力的《诗词格律》写的更全面翔实,更适合初学者:

最后论韵:我个人认为,诗雅不雅,不在于韵,而在于词汇与遣词造句与立意。毕竟那么多古诗用新韵去套,不是也符合新韵的标准吗?我个人更倾向于用今声。用古韵作诗,许多能看不能读。有些韵字不管用普通话还是方言读来一点都不谐,用来十分别扭。但入声又是个好东西,比如用入声,可以四声递进,音节韵律变化更为复杂多变,不会单调。

用古韵(即平水韵)写诗,经常得不到人民大众的认可。人民大众看了,经常说我这诗“原”和“昏”字、“雷”和“来”字等不押韵,我又不好反驳他们不知古韵,并且我自己心里也觉得别扭。但如果不用古韵用新韵的话,又经常被方家所鄙视嘲笑,觉得很low不典雅、没文化。因此我不喜欢古韵却又不得不用古韵,今人写诗真是太难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与我一样,身在平水心在新。虽然平时用平水用得多,但仍然觉得别扭,心里仍然支持新韵。如果有的话,告诉我一声,让我知道,别扭的不只我一个人。

最后,为了普及格律诗词,让更多人喜欢上写古诗词,方便大家入门,个人还是倾向于基础教程用新韵教学。如果实在有人要说用新韵写诗的人比较low,那本人严重反对,毕竟那么多古诗也符合新韵。难道说这些古诗名篇也low吗?比如下面这首古人名篇:

五绝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在本诗中,第一句,如果以平水韵论,白是入声,归仄声,首句即标准律句,仄仄平平仄。但我们讲过,只要句中不出现孤平,孤仄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当新韵看时,第一字就可平可仄,用中字带替。第二句用新韵看,仍然是标准律句。第三句,首字本该平声,但用了仄声,于是第三字就拗救成了平声,或者为了避免三仄尾,第三字本也是仄声,只要不孤平就行。尾句用新韵看也是标准的律句。由此可知,诗好不好,不在新韵与旧韵,而在句与意。

当然,本人只是开个玩笑,如果有人拿新韵与你说事,可以拿这首去抗议。但千万不可说“云任之说过,登鹳雀楼是用新韵写的。”。

注:本文作者三易其稿,第一稿耗时4个小时。第二稿耗时6个小时。第三稿也就是今天,端坐电脑前敲打12个小时敲出这12152字,无意显摆,只为在叶先生逝世之时,普及并宏扬一下诗词文化。匆促之下难免有谬误,烦请方家指正。以诗会友,我辈幸事,不喜勿喷,欢迎交流。

最后,诗人千古。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45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