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给予自主,成就孩子一生
4月26日,家校协作项目组如约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讨家庭建设下的家庭教育问题,这次为我们带来讲座的是郭瑜老师,讲座的主题为《家庭教育中的自我觉醒》。郭瑜老师的讲座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引出问题—教育子女过程中的错误做法;二是分析自身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三是与孩子相处时孩子内心需要什么;四是揭示出亲子教育七大迷思;五是指出错误行为背后的恐惧因素;最后给出家庭教育的一些技巧。
意向立场,引发亲子冲突
郭瑜老师先从自身与孩子相处的困惑开讲,引起我们的共鸣,当我们看到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价值观做事情时,我们会愤怒、咆哮、指责……郭瑜的反思也引发我的反思。反思是自我觉醒的第一步,三十岁之后我发觉我身上的很多问题与原生家庭有关,如易怒、爱摔东西、习惯威胁别人…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当我面对女儿或学生不听话时,我的思维方式反射出来,我的嘴里就会有指责、威胁…
我该如何改变,肯定是能改变的。我苦苦求索,我终于从一本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在《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这本书中,我得到宝贵的教育智慧。人类看待万事万物有三类立场,一是意向立场:我没有问题,问题在你;二是设计立场:你没有问题,问题在我。三是物理立场: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我们在教育子女中,愤怒的思维方式或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往往是第一种—意向立场。
回到家看到孩子正在入迷地看电视,为何你会愤怒?为什么不是为孩子的快乐感到快乐?这就是你往往遵循“意向立场”,认为别人应该怎样,或为什么做不到?如果一个人为人处事总是持意向立场,那么,那些对别人的指责就像回旋镖一样,迟早有一天会飞回来。一些年青的家长,一些有智慧的家长不是单纯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孩子,而是会持儿童立场,也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孩子。遇到问题他们常常会反思:我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这就是用设计立场看待问题。
在《孩子:挑战》一书,作者在书中提出,父母和孩子的所有冲突都是权利之争。为什么你与朋友、同事等没有剑拔弩张的愤怒、指责?因为你能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老天的事。孩子出生之后,他就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看电视是孩子追求快乐、放松的权利。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从小听话,要求他们遵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实际上就等于剥夺他们成长的可能。有个坏消息要告诉严苛的家长,如果对孩子过于严厉,孩子就会变得具有攻击性或焦虑。那如何养好孩子?
父母关系好,自身正能量,孩子才健康成长
如何养好孩子,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遗传基因、家庭环境、具体操作。具体操作就是指各种教养的方式。本书得出结论:具体操作基本属于瞎折腾。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大。如此,前面两个方面很重要,遗传基因不说了,家庭环境怎么营造好,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关键。如果父母之间互相尊重,沟通良好,且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关心,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并对家长产生亲近感,会成为自信、友善的孩子;如果父母与孩子交谈、倾听孩子的心声、为孩子读书,孩子就会变得聪明活泼,在学校表现好,如果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就可能少闯祸。
只是知道家长怎么做还不够,还需要知道一些更具体的内容,如在《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书中,清晰的列举出9个成功父母的特质:1.父母的信心;2.父母的乐观;3.父母的镇静;4.母亲的爱;5.父母的共情;6.父母对子女的积极性感到骄傲;7.父母对子女的独立性感到愉快;8.父母过着自律的生活;9.快乐母亲的感染力。从中,我们看到父母的情绪、尤其母亲的快乐、爱对孩子来说是宝贵的成长养分。
我们所处的社会,竞争压力大,信息更新快,孩子们处于电子信息产品时代,这是宿命也是挑战。我们为了让孩子处于更好的竞争中,我们不惜花费时间、金钱,送孩子去各种培训机构,希望孩子多才多艺,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孩子慢慢长大,即便还小,你也要想到,有一天你们老了,孩子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你们的依靠。孩子越早独立,越早自主,越早自律,越早值得信赖,我们的家庭教育越成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