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335:太子进则不能面见皇上,退则被乱臣陷害困扰,独自蒙冤,无处申诉,忍不住愤恨的心情,起而杀死江充。却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33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二十二卷-07

营营青蝇,止于藩

太子兵败,南逃到长安城覆盎门。司直(主要辅佐丞相或其相关高级官员的监察官)田仁率兵把守城门,觉得太子与皇上是父子关系,不愿逼迫太急,所以使太子得以逃出城外。

丞相刘屈牦要杀田仁,御史大夫暴胜之对丞相说:“司直为两千石大员,理应先行奏请。怎能擅自斩杀呢!”于是刘屈牦将田仁释放。

汉武帝听说后大发雷霆,将暴胜之逮捕治罪,责问他道:“司直放走谋反之人,丞相杀他,是执行国家法律,你为什么擅加阻止?”暴胜之惶恐不安,自杀而死。

汉武帝下诏派人携带谕旨收回皇后的印玺和绶带,皇后自杀。

汉武帝认为,任安是老官吏,见出现战乱之事,想坐观成败,看谁取胜就依附谁,对朝廷怀有二心,因此将任安与田仁一同腰斩。

汉武帝因马通擒获如侯,封其为重合侯;长安男子景建跟随马通擒获如侯,封其为德侯。太子的众门客,因曾经出入宫门,所以一律处死。

凡是跟随太子发兵谋反的,一律按谋反罪灭族;各级官吏和兵卒凡非出于本心,而被太子胁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因太子逃亡在外,所以开始在长安各城门设置屯守军队。

汉武帝愤怒异常,群臣感到忧虑恐惧,不知如何是好。壶关三老令狐茂上书汉武帝说:“我听说,父亲好比是天,母亲好比是地,儿子好比是天地间的万物。

只有上天平静,大地安然,万物才能茂盛;只有父慈、母爱,儿子才能孝顺。如今皇太子本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将继承万世大业,执行祖宗重托。

论关系又是皇上的嫡长子,江充本为一介平民,不过是个市井奴才罢了,陛下却对他尊显重用,让他挟至尊之命来迫害皇太子,纠集一批奸邪小人,对皇太子进行欺诈栽赃、逼迫陷害,使陛下与太子父子至亲关系隔塞不通。

太子进则不能面见皇上,退则被乱臣陷害困扰,独自蒙冤,无处申诉,忍不住愤恨的心情,起而杀死江充。却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

太子作为陛下的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不过是为了救难,使自己免遭别人陷害罢了。臣认为并非有什么险恶用心。

《诗经》上说,绿蝇往来落于篱笆,谦谦君子不信谗。否则谗言无休止,天下必然出大乱【营营青蝇,止于藩。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

而今陛下不加调查,就过分责备太子,发雷霆之怒,征调大军追捕太子,还命丞相亲自指挥,致使智慧之人不敢进言,善辩之士难以张口,我心中实在感到痛惜。

希望陛下放宽心怀,平心静气,不要苛求自己的亲人,不要对太子的错误耿耿于怀。立即结束对太子的征讨,不要让太子长期逃亡在外!

我以对陛下的一片忠心,随时准备献出我短暂的性命,待罪于建章宫外。”

奏章递上去,汉武帝受到感到而醒悟,但还是没有公开颁布赦免。

感思:田仁因“念及父子之情”放走太子,本质上是一种人性化的选择,但在汉武帝眼中,却是对皇权的背叛。

任安作为北军使者,虽接受太子符节却按兵不动,本可解释为谨慎,却被武帝解读为“首鼠两端,坐观成败”。两人最终都被腰斩,说明在皇权眼中,不明确的忠诚等同于不忠。

暴胜之作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劝丞相刘屈牦不要擅杀田仁,理由是“司直为两千石大员,应先奏请再处置”。

这一做法完全符合汉朝的法律程序,体现了他对制度的尊重。然而,汉武帝却勃然大怒,认为暴胜之是在“阻挠执法”,最终逼得他惶恐自杀。

这一举动揭示了汉武帝晚年极端专制的统治风格:皇权高于一切,程序正义在皇权意志面前毫无意义

暴胜之的劝谏本是为了维护官僚体系的稳定,但在汉武帝眼中,却成了对皇权的挑战。他的死,象征着在绝对权力面前,任何试图平衡皇权与制度的努力都可能被碾碎。

汉代在县、乡两级设“三老”,负责教化百姓、劝课农桑、调解纠纷,是地方道德与礼法的权威代表。他们通常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属于“非正式官僚”,但地位崇高,甚至可直接向皇帝进言。

壶关属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临近关中,非偏远之地,其民意可能更受中央重视。

汉代重视“乡论”,三老作为民间代表,有权向朝廷反映民情。例如,汉文帝时,三老曾上书请求减轻赋税,直接被采纳(《汉书·文帝纪》)。

令狐茂不提“谋反”,只论“父子之情”,淡化政治色彩,触及武帝晚年对亲情矛盾的隐痛,以亲情破政治僵局。

引用《诗经》将江充比作“青蝇”(谗言小人),暗示武帝被蒙蔽,既维护皇帝尊严,又点明问题,以经典包装劝谏。

三老代表“基层声音”,武帝若完全无视,可能加剧民间对其“暴虐”的批评,以民意施压。

壶关三老能上书,是因汉代制度允许;而能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武帝的个人意志。令狐茂的谏言之所以有效,正因它巧妙游走于权力与亲情的缝隙之间,成为悲剧中罕见的一丝理性回响。

令狐茂的上书确实让汉武帝“感而醒悟”,但他仍未公开赦免太子。汉武帝的“醒悟”更多是情感上的动摇,而非政治上的妥协。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59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