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去星巴克点一杯酒吗?
朝天门码头旁的来福士星巴克咖啡酒坊,提供咖啡加酒,查了一下,这家酒坊是五年前入住的。
星巴克自2019年开始,在中国开启了咖啡➕酒坊模式,想通过“日咖夜酒”覆盖消费者从清晨提神到夜间社交的全时段需求,延长了门店运营时间,改变了吧台的装修风格,通过“咖啡+酒”的高客单价组合提升营收(一杯鸡尾酒价格可以是普通咖啡的3倍)。
图片
Z世代和90后既是咖啡消费主力(年均增速超20%),也是酒类消费增长最快的群体(90后人均酒水消费超行业平均水平)。商家们都觉得,抓住年轻人的心,就抓住了未来的赚钱机会。
以咖啡为入口,吸引年轻人在夜间尝试威士忌桶酿咖啡、咖啡马天尼,满足“清醒与微醺”的情绪需求,又有高颜值、强社交属性。
现在满大街的9.9元、8.8元,带杯子减5元。
瑞幸、幸运咖,Manner也算一个,铺天盖地抢占人们每日的咖啡配额。“星巴克又贵又不好喝”变成了很多人吐槽的对象,咖啡店的朋友说,会去星巴克买杯子,但是不会去喝咖啡。
可见,星巴克的豆子磨出的咖啡,除了做特调的花头之外,实在没什么吸引力。不过,星巴克一直也都是想打造社交空间,让人们来坐坐,并非只是卖咖啡。
只做咖啡,场景也就那么几个,于是乎就用“臻选咖啡·酒坊”的形式来打造差异化体验。上海烘焙工坊的Bar Mixato酒吧,用氮气注入、咖啡基底鸡尾酒等工艺塑造专业形象,借助全球仅5家的“咖啡迪士尼”概念,巩固高端定位。
酒水的高毛利的确是高(鸡尾酒毛利达80%)为咖啡赛道白热化竞争开辟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图片
虽然标杆门店表现亮眼,但规模化还是受阻。
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上座率稳定,但是其他地方的混合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目前全国星巴克酒坊仅约20家(也有说15家)我没有查得很细,但这样的扩张速度,远低预期。
先是受限于调酒师的培养,他们需要掌握咖啡知识、酒饮还有茶调制及客户沟通能力,培养成本比较高,还有就是咖啡店与酒吧的装修风格、运营流程差异也很大,夜间模式需额外投入灯光、音乐等氛围营造。
你可以看到,还有很多家也在如此尝试,除星巴克外,Tims、Seesaw、M Stand等品牌也在尝试“日咖夜酒”,但多数采用预调酒品(如Seesaw的“半醒系列”),这就削弱了现调鸡尾酒的仪式感。
图片
相比之下,星巴克还是要好些。
它凭借自己供应链的优势(如,独家采购波本威士忌橡木桶)和品牌溢价,仍然占据着品质制高点。
星巴克的跨界思维和想要打造的“全时段”竞争力的野心
对于我们的职业发展也有一些启示,
比如,星巴克调酒师需要兼具咖啡品鉴、调酒技能和社交能力,正像是职场对“T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既要垂直领域深耕(如咖啡知识),又少不了横向跨界能力(如酒饮创新)的培养。个人发展可以借鉴这个逻辑,程序员不光要编程,还需要学习产品设计,设计师可以去探索新媒体运营,通过这样的技能矩阵,构建抗风险能力。
场景叠加思维或许可以助我们破局
“日咖夜酒”本质是同一空间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门店会最大化利用“黄金时段”,将高效工作(咖啡提神)与深度思考/社交(酒饮放松)分段结合。
但是,人可以是一波人,他们上班要清醒,下班要微醺,满足日咖夜酒的场景设定。
情绪价值与个人品牌塑造
星巴克酒坊的高溢价源于“咖啡+酒”带来的独特体验,我们可以在专业能力之外,投资“情绪价值型”技能。哪些是?比如演讲、跨界社交,这样更能塑造差异化标签。你可以用场景讲好故事,通过“人设+经历”打造记忆点,例如,用咖啡爱好者链接行业社群,以酒文化切入跨界合作。
这里的咖啡和酒,只是建立链接的入口,切入之后,开始建立信任感,之后才会有进一步深度合作的可能。正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确定性中寻找“微醺”的可能
“咖啡+酒”的模式既是商业创新,也是消费文化的隐喻,都市人渴望在理性的咖啡与感性的酒之间找到平衡。
对个人发展而言,可以不断去研究如何能在跨界中拓宽能力的边界,以“全时段思维”应对不确定时代。
星巴克酒坊的吧台上,咖啡豆与酒桶碰撞出独特的风味,我们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舞台上也可以混搭出“清醒而热烈”的人生配方。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76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