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四大女诗人】 刘采春传:冠绝江南,玉碎秦淮!秦淮水冷罗衣薄,谁忆采春泪满舸?

卷一江南名角

刘采春,生卒年不详,淮甸(今江苏淮安)寒门女,幼时家贫,父为落魄书生,无力供其习文,遂送其入戏班学艺。

髫年展露歌喉,一曲《卖残牡丹》惊四座,坊间叹曰:“此女声若夜莺啼露,他日必动江南!” 

及笄之年,嫁同班伶人周季崇,与夫兄周季南共组家班,巡演四方。

三人以参军戏(唐代滑稽戏,类似今之相声)为业,刘采春独创新法,将清唱融入戏中。

每至曲终,必以自创《啰唝曲》压轴,观众闻之“万人涟泣,闺妇断肠”,遂成江南名角。

卷二 全能艺人

刘采春以“全能艺人”名噪一时。

采春所创参军戏,融滑稽戏谑与哀婉清唱于一体。

一改传统男伶主导之局,以女子身扮“逗哏”,妙语连珠,谐谑间暗藏世态炎凉。

更以清越歌喉冠绝江南,时人谓其声“穿云裂石,三日绕梁”。

《啰唝曲》百二十首(今存六首于《全唐诗》)抒商人妇离愁。

句如“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字字泣血,闻者“闺妇断肠,行人垂泪”。

江南商埠夜夜笙歌中,时人誉其“商人妇之代言”。

后世学者疑其诗或为传唱他人之作。

潘德舆更赞其曲“天真烂漫,寄意深微,王维、李白不能过”。

然有学者疑其诗或为时人所作,采春仅传唱之.

然其“朝成一诗,夕付管弦”之能,仍令《全唐诗》独录其名,青史独留扫眉痕。

卷三 七年孽缘

长庆三年(823年),长庆三年,浙东观察使元稹观其演于越州,惊为天人。

时元稹年逾四十,刘采春方二十有五,然才子以诗为刃,破其心防。

元稹作《赠刘采春》,赞其“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叹“选词能唱望夫歌”令人肠断。

元稹以权势逼其夫周季崇退让,纳采春为外室。

二人越州同居七载,采春弃家班,元稹亦负蜀中旧爱薛涛。

大和三年(829年),元稹调任长安,弃采春如敝履。

传言采春投江自尽,或云隐遁江湖,终年约三十二岁,唯余《啰唝曲》碎玉遗音。

卷四 时代哀音

刘采春之艺,映照中唐浮世绘。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秦淮烟波竟成离人泪;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写尽空闺寂寥;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刺破盛世浮华下的苍凉。 

其曲写尽中唐商妇血泪,写尽空闺寂寥,竟成时代哀音。  

她融戏、歌、诗于一炉,开女子参军戏先河,后世比之“唐代邓丽君”,谓其曲如《何日君再来》,缠绵悱恻间裂人心魄。  

钟惺誉其诗“奥思刻划,自带剑气”,施蛰存称其才“在薛涛之上”,然倡优身份终令正史轻之,幸野史笔记存其风华。

终卷 余音绕梁

采春有女名周德华,继母业为湖州歌妓,擅吟柳枝词,然终不及其母风华。

后世比采春为“唐代邓丽君”,谓其曲若《甜蜜蜜》穿巷过坊,然秦淮水寒,终湮没于《全唐诗》残卷。

今人访越州旧址,犹闻老伶歌曰:“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恍惚见绯衣女子立画舸,对江月轻叹:“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倡优身世终令青史蒙尘,幸得野史笔记存其半缕香魂,教后人知——盛世霓裳下,曾有扫眉才子以歌为刃,剖尽人间别苦,玉碎秦淮!

其一生如彗星掠空,以歌为刃剖盛世疮痍,终为情字所误。

然《啰唝曲》字句,犹似秋水寒江上孤舟摇橹,载着千年商妇泪,荡入历史烟波深处。

独留一缕余音:秦淮水冷罗衣薄,谁忆采春泪满舸?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87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