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服务行业代表深度数科科普:电子债权凭证权利独立性
行业关键词:票据市场、票据服务、票据新规、票据业务、金融服务(金融科技服务)、供应链金融、金融机构、金融科技、票据风险与合规。
产品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票据承兑贴现、供应链票据、融资服务票据融资、票据支付功能、承兑汇票贴现、电子票据、票据质押。
据票据法律网报道,在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债权凭证成为企业融资与结算的重要工具,其中信单的权利独立性备受关注。信单虽具电子化技术特征,本质上是《民法典》第545 条规定的 “债权转让凭证”,其法律属性决定了权利审查的基本逻辑。
从比较法视角看,不同国家对债权转让无因性规定各异。德国《民法典》第398 条确立 “完全无因性” 原则,即便基础交易存在瑕疵,债权转让依然有效,保障了债权流通;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9 编采用 “修正无因性” 规则,允许债务人将抗辩权延续对抗受让人,平衡交易便捷性与债务人权益;我国《民法典》第 545 条则规定 “约定 / 法定(不得转让)例外原则”,兼顾交易安全与当事人意思自治。
信单权利独立性具有坚实法理基础。民法双层结构理论将债权转让行为(处分行为)与原因行为(负担行为)分开评价,前者效力取决于自身要件,后者是债权债务产生基础。司法实践中,法院多认可处分行为的独立性。当然,若存在通谋虚伪表示或恶意串通等情形,债权转让将无效。
在支付功能方面,信单并非法定支付工具,企业不能强制用信单支付。但《民法典》第568 条规定的法定抵销机制,可实现类似日本 “自动抵销” 的效果,简化清偿流程,提升供应链资金运转效率。
司法审查时,信单权利之诉应重点审查债权转让通知是否送达;原因债权之诉需验证“抗辩切断” 条件;主张基础关系影响转让效力的一方需承担举证责任。
信单权利审查应回归债权转让制度本质,避免过度审查基础关系。确保信单权利独立性,对促进企业融资、优化供应链资金流动、推动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信息来源于票据法律网。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806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