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913】董小姐的医学奇迹

【1】@胡锡进

肖飞事件的舆论发酵已经远远超出人们对婚外情的谴责。在肖飞被中日友好医院双开之后,关注焦点转移到了婚外情女主角董袭莹身上,又进一步扩大到她获得博士学位的协和“4+4”学制上。舆论的不满从针对婚外情转向了对董袭莹学历和职位安排超常、并受到特殊照顾的质疑上, 4+4学制安排本身亦成为焦点。
老胡觉得,这一连串质疑的追踪和升级是有逻辑的,它们涉及的婚恋道德、医疗安全以及机会公平等又都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领域。鉴于事情的发酵不仅轰动,而且触及了公众的普遍关切,我认为相关问题已经不是所涉机构想回答就回答,不想回答就不回答的了,公众的上述质疑理应得到明确的答案。
现在事情涉及两个著名医疗机构: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因为肖飞和董袭莹虽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但是董袭莹的学历取得自协和医院的4+4机制。由于两个医院互不相通,老胡个人建议政府医疗管理机构直接发起或监督实施相关调查,不仅回应公众的质疑,而且一旦发现存在不合理安排和机制要立即进行纠正,确保在公立医院里对医德的坚守是严肃的,每一位从业医生和护士都有扎实的功底,中间不会掺杂因为人情照顾而安排的“水货”,而且要把调查处理过程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次再宣示。
老胡同时想说,协和和中日友好医院是北京顶级三甲医院,并且闻名全国,这两家医院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和医德水平通常被认为是行业内相当靠前的,患者对它们也总体上是信任的。两家医院应当珍惜这份声誉和信任,对肖飞和董袭莹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自己就应认真对待,绝不可有得过且过的想法。鉴于这两家医院是社会公共的优质医疗资产,处理好这件事情无疑是公共利益所在。我相信,没有人想伤害这两家医院,但是大家对它们的要求会更高,两家医院应当把公众的质疑和要求看成来自社会的鞭策。#董小姐的医学奇迹# #董袭莹疑曾获巴纳德学院表彰#

 

 

 

【2】@小儿外科裴医生

那些喊敢不敢让4+4的医学博士给自己看病的,我觉得是对中国的医疗了解有限,或者是在大城市呆久了以为到处都是名校毕业的博士医生。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2022年的数据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的执业医生比例19.6%,大学本科的比例是53%,大专学历的19.6%,还有7.5%是中专学历,高中及以下学历都还有0.4%呢。

 

 

【3】@阿司匹林42195米

在美国,医学生的本科可以是经济学
美国医学院并不要求特定本科专业,任何专业背景的学生只要完成必要的先修课程(如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数学和英语)和考过入学统考MCAT,就都可以申请医学院,包括像董女士一样学经济的。但协和4+4的录取要求里缺乏MCAT统考这样的硬标准。
因此,美国医学院学生的本科专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当然最常见的是生物科学类的专业。排名如下:
一,生物科学类(如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大约60%的医学院申请者来自这一类专业,这通常与医学院的先修课程要求相吻合,入学统考也主要考这些内容。
二,物理科学类(如化学、物理)——大约8–10%。有朋友是中国大学物理专业毕业的,在美国又上了医学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三,社会科学类(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大约8–10%。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类。
四,人文学科类(如英语、哲学、历史)——大约3–4%。我以前的同事就是哈佛大学法语专业的毕业生。现在一个同事是英文专业毕业的,好比中国的一个中文系学生后来学医了。哦,还有福奇医生的专业是古典学。
五,数学与统计学类——大约1–2%。学数学的人都好聪明,但看来他们对学医无感。
六,其他专业(如工程、商业、音乐等)——数量较少但仍有一定比例。我认识的有个医生是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的,现在还组织着一个乐队,业余演出。
许多医学院其实欢迎具有多元学术背景的学生(例如,主修人文学科但修完科学课程的申请者)。
据说本科时“有机化学”这门课是最难的,这个课被认为是医学院录取过程中最关键的课程之一,有机化学成绩不好特别拉低被录取的概率。
在美国上医学院竞争很激烈,申请者一般都要通过做医学相关的志愿者、获取额外临床经验、或者参加医学相关科研来增加他们被录取的机会。
很多华人家长希望孩子读医学院,但上了大学之后真正申请医学院的孩子要少很多,在美国上医学院太难了。

 

 

【4】庄时利和

刚看到一位朋友的评论,我觉得说得很好:

「作为普通人,尽可能拥有一些常识和高于平均水平的逻辑推理能力,更好的是学一些现代医学营养方面的科普知识,这比认识啥名医都靠谱。」

推荐几个医学类的APP。以前有推荐过,现在的AI(Claude、ChatGPT或DeepSeek)发展也很快,虽然不能确保准确,但是在识别健康谣言方面还是很有用的,并且对于一些疾病的分析也比一些低水平/不太负责任的医生可靠得多。

我手机里医学类的APP其实有不少,但这三个是我觉得对大家来说比较实用的。

1. 一个是「默沙东诊疗手册」。这个以前有介绍过,这个可以作为家庭日常的一些健康指导。缺点是汉化做得一般(个人感觉)。

2. 另一个是「用药助手」。这个其实是不少医生常备的APP,非常实用,里面有六万多种药的说明书,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各种药物的禁忌症、用法用量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儿童、孕妇如何用药,老年人平时吃的慢性病药物与这些解热镇痛药有没有什么拮抗,都可以在用药助手上查一下,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准确明了很多。

3. 最后一个是「临床指南」。这个和上面一样,上面有大量临床指南可以下载,有很多是中国的,也有国外的,如果家里有儿童疾病或者一些心脑血管的慢性病想了解正确规范的诊疗,可以看看。这个专业性偏高一点。它的贵替是uptodate。

这三个APP长这样(我把它们仨放一起拍个照)。默沙东诊疗手册苹果商店评分4.7,完全免费;用药助手评分4.8,如果要用专业功能的话(比如查询药物警戒)的话可以考虑开通会员(连续包年248/年),但基础功能也是完全免费的,大家可以先用着试试;临床指南评分4.4,会员一年158,如果你查的不多也可以单篇购买指南。

以上三个中我个人认为对大家来说,最实用的可能是用药助手。

 

 

【5】制造业还能回来美国吗? 马斯克给出了答案。

远在关税战开打之前, 马斯克就在寒冷的密歇根州大急流市悄悄建了座"工厂帝国"他先收购了一家奄奄一息的叫Riviera Tool&Die的老牌模具公司, 买下后, 立刻重启"Tesla Michigan", 干嘛用?造冲压模具。
没有它, Model3的银金,Cybertruck的巨型铝板, 根本压不出来。
他把产业链扎进这片密歇根工业老区。Tesla Michigan干不过来的订单, 马斯克马斯克一股脑甩给周边
: Auto Die, Artiflex,Greenville Tool and Die, Walker Tool 。整个西密歇根的模具厂, 一个接一个复苏。不仅救活一家公司, 而是激活整个区域相关产业。成千上万的人又有了工作。
美国制造业不过消失了20多年而已, 底子还在。当初的熟练工人们如今也不过50多岁, 对他们来讲,不过是重操旧业。哪怕就是一个从没做过制造业的年轻人, 面对今天的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作业, 也只要培训到位就可以上岗。
今天的美国, 不是制造业能不能回来的问题。而是某些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产业门类的制造必须要回来。
马斯克不仅给出了答案,更作出了榜样!

 

【6】@加热废水

刚刚看了一篇关于女记者维多利亚·罗什奇娜(Viktoria Roshchyna)的调查文章,看完之后心里特别难受:她被送还乌克兰的遗体失去了眼睛、大脑和部分喉咙…在归还遗体前,俄方取走了她的内脏器官,可能是为了掩盖酷刑的痕迹…专家确认遗体上存在虐待迹象:淤伤、肋骨骨折、颈部损伤,以及可能的电击痕迹…她的遗体直到25年2月才在太平间被识别出来,当时身份被登记为“无名男性”…

 

 

【7】<大西洋>杂志发表新一期封面文章,在川普上任100天之际,对川普的专访:“I Run the Country and the World”:网页链接

记者Ashley Parker和Michael Scherer在文中说到这次采访,本该是在几个月前就谈好的,但突然有一天川普发帖开始攻击这两位记者并取消了这次专访。然而Parker和Scherer没有放弃,因为他们知道川普“话不说死”的个性,于是设法弄到他的手机打过去,正在高尔夫球场的川普不但接了电话,还和他们聊了很久。几周后半夜1点多,川普给他们打来电话,重新邀请他们4月24日去白宫做专访,并还邀请了<大西洋>杂志主编、“Signal门”爆料人:Jeffrey Goldberg一同前往。

以下是Goldberg对Parker和Scherer今天这篇封面文章的评论文章:“Signalgate, Trump, and The Atlantic”:网页链接
-----------------------------------

本月的封面故事出自我们两位新加入的记者,Ashley Parker 和 Michael Scherer。他们此前在<华盛顿邮报>报道白宫和全国政治,因此,对川普的思维模式以及“川普主义”的本质,他们都有着复杂又深刻的观察。

他们这次的报道围绕一个简单的问题展开:川普是如何在2021年几乎政治身败名裂后,又重新攀上了权力巅峰,甚至左右了全球经济?不论你是否认同他,都无法否认——川普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政治人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他塑造的现实中,而且这种现实每天仍在继续变化。正如你即将读到的,川普本人也非常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他告诉Michael和Ashley:“第一次(执政)时,我有两件事要做——管理国家,还有自保,因为那时有一堆腐败的人想搞我。”(他说的显然是调查过他的人。)“这一次,”他补充道,“我要管理的不只是国家,还有全世界。”

报道川普对白宫记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一方面,他几乎从不停嘴,总能给媒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断试图用各种方式恐吓记者,甚至威胁媒体老板,这种做法对民主制度来说无疑是危险的。我自己曾经报道过小布什和奥巴马的总统任期,虽然有些报道让他们不高兴,有时也会激怒他们,但他们始终保持了总统应有的自制和克制。而川普则不同,他会以非常直接、尖锐的方式表达不满,目的就是羞辱和威吓。

不过,他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这样。最近,我和Michael、Ashley一起在椭圆形办公室采访了总统。采访过程中的奇特细节,以及办公室的新装潢,都在他们的报道中有详细描述。在那次采访中,我见到的川普显得平和、专注,还很努力地想让我们相信,他不仅胜任这份工作,而且对国家有益。很难不被他那种强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但我们还是顶住了,问了该问的问题。不过,要把眼前这个充满魅力的川普和公众更常见到的那个充满攻击性的川普联系在一起,确实并不容易。Ashley和Michael在文章里生动描述了他们与川普打交道时的各种趣事,我在这里就不剧透了。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过程中,川普曾在自己控制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攻击Ashley,说她是个“激进左派疯子”(事实上她并不是),还说Michael“从来没写过一篇公平的报道,全都是负面的,几乎每次都在撒谎”(这也不属实)。

在<大西洋>,我们不会被这种攻击吓倒。没有人害怕川普——而且,无论如何,我们有自己的责任要完成。早在将近五年前,当我报道他辱骂退伍军人和阵亡士兵为“傻瓜”和“失败者”时,川普就称<大西洋>是一本“快倒闭的杂志”。(顺便说一句,那时我们确实还没盈利,但如今不仅实现了盈利,订阅人数也翻了一倍。)

最近,因为我被误加进了一个高级官员的Signal群聊,川普又对我发起了类似的攻击。那个群聊讨论的是即将在也门进行的军事打击,参与者包括副总统、中情局局长以及总统内阁的大部分成员。这个荒唐事件很快被媒体戏称为“Signal门”,细节广为人知。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除了事件本身的荒谬之外,政府对危机的应对方式。在我们这次封面故事中(正是在这场风波发生期间采写的),Ashley和Michael深入描绘了川普在拜登执政期间四年“流放生涯”中得出的新信条:没有什么火炉是烫不得的;而且,在他不断试探后,他得出了一个更极端的结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常规现实”。

这种观念也贯穿了他对所有质疑的回应。如果是换一个总统,面对Signal门这种国家安全团队犯下的荒唐错误,正常反应应该是迅速认错,公开道歉,承诺调查并出台防范措施。事件到此结束。

但在川普这里,事情不是这么运作的。他们立刻重新打起了“失败杂志”的老调。川普在公开场合说我“认识很久了,是个真正的无赖”;国防部长Pete Hegseth骂我是“欺骗而且彻底失去公信力的所谓记者”;而国家安全顾问Michael Waltz(正是他误把我加进群聊的)则称我为“记者界的底层渣滓”,是个“失败者”。(这让我想起早前有一次,川普骂我“可怕的激进左翼疯子”,我的孩子听后还笑着说:“爸爸,你又不是左派。”)Waltz,还指责我“黑进了他的手机”,虽然我认识他时,他还是个挺聪明的人。

其实,这些人身攻击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确凿证据,川普和他的团队仍然坚持否认,说他们没有泄露任何秘密、没有做错任何事。

否认和攻击,对川普来说非常奏效。正如Michael和Ashley在报道中指出的,按理说,煽动1月6日国会暴乱这种事,本该彻底终结他的政治生涯,但并没有。他把那天称为“爱的日子”,而在第二个任期伊始,他又特赦或减刑了许多袭警的暴徒,把这些人塑造成被政治迫害的受害者,这一举动反而让他声势更盛。

当然,这种策略也不是没有极限的。真正的界限在于,人们能否选择坚持原则而不是屈从懦弱。如今,太多共和党参议员对川普心存畏惧;也有媒体公司、律所、大企业甚至大学选择了向他俯首称臣。(包括Jeff Bezos的<华盛顿邮报>在内。)

在我们发表了关于Signal门的首篇报道后,川普政府立刻指责我们撒谎,说我们报道的内容并没有任何敏感信息。但这一反应反而逼得我们公布了完整的Signal群聊记录,事实清楚地摆在了大家面前:Waltz、Hegseth和其他人确实在做着任何一位严肃的国家安全官员都绝不会做的蠢事。

新闻工作的核心就是监督权力。通过鼓励我们的记者不畏惧任何压力,跟随真相前行(同时也聘请了像Ashley和Michael这样出色的记者),我相信,我们正在践行<大西洋>的使命。

我们的同事Caitlin Flanagan常说:“真相永远是最后一个挥棒的人。”我相信她是对的。

 

 

【8】马斯克这是咋了?今天(美国昨天夜里)先是说“中国是比美国更大的制成品消费国”,估计是看评论区的粉丝不服,又转发了一个grok的回答:“按PPP平均购买力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为美国的1.23倍,是欧盟的1.6倍”,马斯克转发时说:这让大多数人感到惊讶。

马斯克说“中国是比美国更大的制成品消费国”这句,其实是为了更正前阵特别火的瑞·达利奥关于贸易战的那篇文章里的一句话——“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消费国”,马斯克更正说:“中国是比美国更大的制成品消费国。今年,中国消费者购买的汽车数量将超过美国和欧洲的总和。”

所以这是在干吗?马斯克这是在溜粉吗?还是一旦要恢复企业家和创造者的身份,理智就开始占上风了?

 

 

【9】@南郭刘勃

听到一句缺德话:严肃文学市场,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

@于百九:既不严肃,也非文学,更无市场[哪吒嘟嘴]

 

本期内容由  【喷嚏优选第1245期】蓝胖子牛奶粉、梦特娇纯棉短袖 提供支持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816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