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哪些生物是以违背生命规律的方式存在的?
违背生命规则的方式存在?即有规律何来违背?既然你想违背一下,陪你疯一次。
太岁
俗称(肉灵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动物、植物、菌类之外的生命体,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的生命体。科学界,到现在为止对“太岁”的研究只是初级阶段。1kg的太岁可以分为100-1000份,每份都是单独存在的生命体,关于记载的太岁数不胜数。被《本草纲目》收录“菜”部,芝类。本身具有很好的防腐性,晒不死、渴不死、冻不死、饿不死。本身是有真菌、粘菌、细菌混合体。是活化石级别的存在,有可能是动植物的祖先。(吃了会饿)
龙虾
龙虾的速度,代谢,胃口,繁殖等方面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是由于龙虾细胞分裂时,其基因端粒的长度不减可以无限制的分裂下去。1997年美国捕捉到过一只140岁的龙虾,而它所有的器官都没有老化现象,换句话说,龙虾不会老死。(麻辣小龙虾)(蒜泥龙虾)不好意思跑题了。
水熊
水熊虫身体极小,最小的50微米最大的也就1.4毫米,在显微镜下面才能发现存在!水熊虫是缓步动物门小动物的俗称,被认为生命力最强的动物。全国世界各地皆有存在,水熊虫能够承受-273℃严寒和151℃高温,可以在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高压、甚至外太空都可以生存数分钟到数日。
绿叶海蜗牛
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在于,植物能够利用太阳光合成能量,维持生命,而动物只能依靠外界来获取能量,比如吃植物,或者吃肉。但是有一种动物,却能够利用太阳光线来维持生命,这种动物就是绿叶海蜗牛。我们知道,植物之所以能够把太阳光线转化为能量,是因为体内的叶绿体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和谁,制造有机物,这个过程用方程式表达是这样的:6CO2+6H2O( 光照、酶、 叶绿体)→C6H12O6(CH2O)+6O2
看不懂也没关系,只要知道植物是通过它才能维系生存的,而动物体内则没有这个细胞器。但是绿叶海蜗牛不同,虽然它刚出生时,体内也不含叶绿体,但它可以通过吃到藻类等植物后,获得藻类体内的叶绿体,并融合进自己的基因中,从而也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由于体内有叶绿体的原因,绿叶海蜗牛身体的颜色也由刚出生时的半透明棕色,变成了像植物叶子一样颜色了,还像植物一样拥有“叶脉”。更加神奇的是,它可以依靠光合作用不吃不喝长达9个月,而且,如果长时间不接触阳光,它还会像植物一样枯萎,直至死亡。目前,这一现象被整理成论文,发表在《生物学通报》(The Biological Bulletin)杂志上。
水螅
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不管是近代还是古代,人们都渴望能让自己与天同寿,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都 逃不过死亡的结局。但是,在自然界有一种生物能够产生不老,那就是水螅。科学家发现,这种生物的身体可以不断地自我更新和修复,也就是永远不会衰老而死亡,而且繁殖能力也不会随着时间增加而退化。在实验室环境下,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们因为寿命增加而死亡。
那么人类可以像它们一样,保持长生不老吗?
其实对于一个种群来说,繁衍后代比永生不死更重要。这是因为长生不老虽然看似延长了单个物体的寿命,但是却增加了种群灭亡的风险。首先,虽然水螅不会衰老,但在实验室环境中每年每167只中仅有1只死亡(样本为2256只),也就是说,水螅会因为环境中的其他因素而死亡。再者,地球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环境变化了无数次,但从温度上来讲,地球就已经度过了4次大冰期。而永生的生物因为基因不会改变,因此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也更弱,一旦环境发生大灭绝,就有可能导致生物种群的灭绝,这对于种群来说,非常不利。不过,目前科学家仍然在研究水螅的干细胞,毕竟谁让人类还是喜欢长生不老呢。
人类
对于所有种群来说,繁殖都是驱动生命的本能行为,但人类却有了思想,能控制自己的生育能力,不会像动物一样,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捕猎、繁殖、抚育后代上,而是去实现自我。对于所有生物来说,自己能做的就是尽量适应环境,适应地球环境周期的变化,但人类能做的却是改变环境。比如冬天,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都不太好受,其他动物们要么去冬眠,要么忍饥挨饿,在雪地里搜寻秋天没来得及吃的食物。但人类却发明了火炕,改变了居住环境。
夏天时,别的动物会找树荫躲避严寒,而人类却发明了风扇,空调,冰激凌帮助降温。还有,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今天吃饱之后,就不会为明天未雨绸缪;但只有人类,会在食物充足时,选择开垦农田,种植农作物,为来年做准备。要知道,早期人类和动物一样,都是以采集和捕猎为生,但人类却能从采集的果实之中,分析出那些可以作为长久食物来源,从而圈出一块地固定种植它。
对于所有动物来说,衰老意味着很快将要死亡,因为在自然界中,衰老意味着很快就会被其他天敌捕死,也意味着很快就追不上其他猎物而饥饿死亡。但是人类却不会,人们发明出了赡养制度,让年轻力壮的人去赡养衰老的人,从而延长衰老的人的寿命,从而延长了人类种群平均寿命。总而言之,人类世界中有很多违背了自然生命规律,可以说自从人类演化出了智慧,人类就站在了另一个高度看这个世界。
欧洲大理石纹背小龙虾
估计大家对这种虾的名字是一脸懵逼的,但它另一个名字可是大名鼎鼎的“欧洲复制虾”,估计就能让大家回忆起来了,在二十五年前,它还籍籍无名,但就是因为二十五年前的一个简单的基因变异,诞生了一只可以无限复制自身的雌性小龙虾。事实上孤雌生殖在生物界并不少见,甚至大型的爬行动物科莫多巨蜥都可以孤雌生殖,但出现在小龙虾这边出现着实有些让人意外!因此这只欧洲复制虾的定义有些错误,更准确的说是这只大理石纹背小龙虾基因变异,获得了孤雌生殖的能力,而且可以遗传,不过这只大理石纹背小龙虾孤雌生殖的下一代都是雌性,也就是说只要一只这种小龙虾,那么只要再过上数十年,整个水域都将是这种大理石纹背小龙虾,比有性繁殖效率要高得多。这也许是人类亲眼所见唯一在自然界中演化即出现孤雌生殖的独特案例。对了,它能吃,但肉少,味道一般,不过湘菜中小龙虾可是一道绝味!
复活草
这种植物从名字就可以明白它的厉害之处,之所以称它为复活草就是因为它常常处于缺水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见的枯草状态。要知道极端干旱的情况下它的枝叶会紧紧收缩成球状 牢牢锁住体内珍贵的最后一滴水,即使丧失自身高达98%的水分,仍可顽强生存数十/百年。但一旦到了雨季它就会“暴饮暴食”一般锁住相当于细胞自身重量460倍的水分!给人一种起死回生的感觉。
蛭形轮虫
水熊虫一直被认为是最难杀死的地球生物,但是最近科学家发现,蛭形轮虫的生命力也许比水熊虫还强,蛭形轮虫在7000万年前就实现了无性繁殖(水熊虫需要交配才能实现繁殖),现在的所有蛭形轮虫都是雌性。蛭形轮虫同样可以忍受高温、低温、高压、真空以及高辐射环境,甚至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能完全脱水,然后在重新遇到水后复苏。而且蛭形轮虫可以同化外来基因,并把有用的基因转化为自用,然后淘汰无用的基因,蛭形轮虫有大约10%的活跃基因都是来自其他物种,这也是蛭形轮虫能在地球上生存上亿年的重要原因。
不死水母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物种,如果有人问你寿命最长的动物是什么?你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是灯塔水母,某种意义上来说灯塔水母是可以永生的。灯塔水母直径仅仅半厘米不到,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刺激下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灯塔水母是从水螅体无性繁殖而来,但科学家发现成熟后的灯塔水母在某些环境下可能再次回到水螅体,这不就是最简单的:这一世没活好,重新选择再活一次的机会。因此灯塔水母在理论上来说是可以永生存在的。
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是目前地球上最大体型的蜥蜴,和人类不同的是雌性科莫多巨蜥有一对不同的性染色体W和Z, 雄性科莫多巨蜥有一对相同的性染色体Z和Z。当这种动物到了繁殖期,如果长时间的找不到合适配偶,尤其是对于雌性科莫多巨蜥来说它们会开始孤雌生殖。这算是孤雌生殖最高等的表现了,实际上它们主要发生在昆虫大家族中。孤雌生殖是符合进化论的,这让该物种更好的面临困境,以至于不会因为缺少雄性个体,导致整个物种的灭绝。
庞贝蠕虫Alvinella pompejana
生活在深海热泉中的庞贝蠕虫,1996年由深海潜水器——阿尔文号Alvinella——在坐落于维苏威火山脚下著名的庞贝古城pompejana遗址的深海里发现,这种生物也由此得名。它们栖息在深海热泉喷射出的炙热水流边缘生活,身上常常覆盖了一层从海水中分离出的矿物质颗粒,就像公元79年前突然被火山灰掩盖的那些庞贝市民。
它最神奇之处在于不足10厘米的身躯上,各个部分都具有明显的温差,这和我们赏识中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都不同。庞贝蠕虫的尾部一般距离热泉较近体温可达77℃,而头部则可以低56℃。这样的生物特性完全是为了它独特的进食方式,温差使它变成了一根被动的热虹吸管,较冷的海水可以自动地流进它的身体里,顺便把营养物质也带进去。这种高温且温差大的生存环境对我们来说如同炼狱,庞贝蠕虫却适应地很好。
不怕高温消毒的嗜热微生物
每个生物体内都有细菌,杀死细菌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高温。而高温消毒也成了我们日常烹饪的常识,这一观点来自现代微生物学及病原菌学说的创始人路易·巴斯德,所以我们也常称巴氏消毒。但寄生于像庞贝蠕虫这些生活在极热环境体内的细菌们,对高温却有极强的忍耐力,这些不同一般的细菌统称为“嗜热菌”thermophiles。甚至有些还能生存在具有酸性环境的热泉中,为了区别它们的不同,科学家们又创造出了“超嗜热菌”hyperthermophile一词。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大热泉”,嗜热菌的栖息地之一。
从世俗层面来说,这些一腔热血的细菌已经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巨大产业,在化学品生产和日常的洗涤剂中被广发应用,最独特的效果就是它们的酶,能在十分苛刻的环境中促进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比如我们需要在一些极端高温下加速一些化学反应,普通的酶早就分解了,而嗜热菌的酶却可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从生命进化层面来说,嗜热菌或超嗜热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生物的认知,它们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能正是我们所要探寻的关于生命起源的秘密。它们能告诉我们在地球早期恶劣的环境下,生命是如何产生及存活下来的。
另外,有喜欢热的细菌,当然也有喜欢冷的细菌。
摄氏0度的嗜冷菌psychrophiles
摄氏0度作为水的冰点,是生物生存的一条重要边界。嗜冷菌可以生活在冰冷的大洋里,雪地边缘的一滴水珠中,它们在冰冷的世界中讨生活,在暗弱的阳光下聚集,有时甚至为了生存而降低繁殖频率,以适应更冷的环境。它们打破了我们对微生物繁殖快的一般认知。有些嗜冷菌可以做到1年才繁殖一次,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但它们依然很“活跃”,并不是在低温下苦苦挣扎地“活着”,这点很重要。毕竟对于微生物来说,在零下240℃的液氮中依然能保存下来。而较大的生物一旦温度过低,细胞中的水分就会结成冰晶,将细胞膜撕裂。
另一种生命规律
对于各种极限生命来说,除了冷热还有酸度等各种生命指标的极限表现。 这里主要以温度来说,是因为无论何种生物,能忍耐的温度范围能反映其生存机制,所谓的温度范围是指体内的化学反应不会停止运作的温度区间。
人类正常温度是37℃,超过41℃人体机能就会开始出现紊乱;有维管组织的植物超过49℃就无法生存,而光合作用的温度不能超过77℃。我们熟悉的生命都是通过吸收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才得以生存,阳光也一直被视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我们开始说的三个生命的必要条件中并没有提到阳光。
秘密则在这些极限环境中生存的细菌身上,它们基本在0℃到100℃的温度中都能生存下来。以生活在深海热泉的这些嗜热菌为例,它们能在没有阳光、充满毒性,且温度超高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实属不易,而它们不仅生存了下来,还养活了深海热泉附近的500多种生物。这些嗜热菌不像植物那样利用阳光来生产生物所需要的能量,而是分解有毒的硫化氢,分解出来的硫原子与氧原子结合成硫酸盐,进而产生能量,然后再利用这些能量制造碳水化合物。简单来说,硫化物到硫酸盐的转化,替代了阳光成为细菌的能量。
总结
深海热泉生态的存在,给科学家带来了很多关于生命的启示,这也是为什么它一直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一个重要假说之一。在深海热泉,化合作用替代了光合作用,极大扩充了生命存在的限制范围,可以让生命在极端的环境下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带给我们对未来一种新的思考。如果一天我们无法再沐浴阳光之下,生命将何去何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