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61岁,“哪吒”41岁:有生之年,终于见证这天团出道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

或许对于成年人来说,“中年危机”才是当下的生活主题。

离婚冷静期、企业裁员、房价暴涨……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新闻。

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早已离去。

那些朝夕相伴的小伙伴,也在跟着我们一起悄悄长大。

在此之前,恐怕很难想象,葫芦娃有一天会“穿越”到现代成为“剁手党”。

那个爱好锄奸惩恶的哪吒,错把“红包雨”当成是东海龙王呼风唤雨的技俩。

而懂得千变万化的孙悟空,为了满足“孩儿们”的购物欲,他的毛发几乎要被拔光。

还有正义化身的黑猫警长,摇身一变成了交警,在路边查起了酒驾。

短片全长只有3分多钟,然而却网罗了四位“童年回忆杀”。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童年老友实际上彼此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它们其实都拥有着同一位“母亲”,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

这支3D动画短片,也是上美影和京东一起联合出品。

虽然带有着几分广告宣传的性质,但不得不说,这支短片仍然成功唤醒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当你看到那些曾经的经典IP,在全新的语境中被赋予了全新的形象,很难不道一声“妙”。

趁着六一儿童节,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关于它们背后的故事。

​出道即巅峰

1940年,被誉为中国动画“拓荒者”的万氏兄弟之一的万籁鸣,在上海第一次看到了由迪士尼打造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

万籁鸣惊叹于一部动画片,竟然可以拍得如此生动细腻、活灵活现。

《白雪公主》

深受震撼的万籁鸣,忍不住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做不出这样的动画片呢?

从那时起,万籁鸣便下定决心要做一部属于中国的动画长片。

经过多重努力,1941年万氏兄弟终于成功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

影片上映后,反响十分热烈,影院连日座无虚席。

取材自《西游记》三借芭蕉扇片段的《铁扇公主》,不仅大量运用了中国古老戏剧元素,还借孙悟空的斗争精神,悄悄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而这部《铁扇公主》甚至还成为了日本动画之父手冢治虫“弃医从画”的转折点。

《铁扇公主》在日本上映时的海报

如果说,这段时期是中国动画发展的萌芽时期,那么上美影的成立,无疑就是中国动画开始茁壮成长的显著标志。

1949年,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了一个专门摄制美术片的机构——美术片组。

漫画家特伟和画家靳夕,担任了美术片组的主要领导人。

1950年,美术片组的主要成员南迁上海,小组也随之成为上美影的一部分。

随着美术片组的不断扩充,1957年,上美影正式成立。

随后,上美影又吸纳了一大批艺术家、文学家,一起投身美术电影的创作中。

自此,中国美术电影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在厂长特伟“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的创作方向指导下。

上美影相继诞生了一系列新的美术片种,和一大批优秀的美术电影作品。

比如,1958年由万古蟾执导的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

《猪八戒吃西瓜》综合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皮影戏、北方剪纸、窗花的艺术特色。

而在片中呈现出的好吃懒做的二师兄这一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猪八戒吃西瓜》

1960年,上美影又把极富古韵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开创性地打造出了水墨动画新工艺。

于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此诞生。

《小蝌蚪找妈妈》取材于画家齐白石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

一颗颗用墨点画出的小蝌蚪,在动画中被赋予了律动的节奏。

看着那一个个灵动活泼的身影,真是俏皮有趣极了。

《小蝌蚪找妈妈》

而后,上美影又先后创作出了经典水墨动画片《牧笛》《山水情》等名作。

尤其是《山水情》

在豆瓣拿下9.3分的《山水情》,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全片甚至没有一句对白。

然而《山水情》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单凭氤氲在动画中的那种意境悠远的水墨元素,就足以把“传承”的主题内容诠释得淋漓尽致。

《山水情》

只是遗憾的是,《山水情》也是上美影水墨动画片的收官之作。

而这部诞生于32年前的作品,更是成为了至今无人能逾越的中国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

不得不说,讲述“传承”的作品,偏偏成为了最后的“收官”与“巅峰”,也不知是喜还是悲。

人物塑造经典

不过对于80、90后们来说,也许最熟悉的童年老友,并非以上这些作品。

毕竟论起国民度,还是当属孙悟空、葫芦娃……这些小伙伴。

而上美影在1961年—1964年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无疑是中国动画的镇山之作。

《大闹天宫》

为了刻画出国人心中最经典的孙悟空形象,导演万籁鸣请来了国画大师张光宇做造型设计,并在中国戏剧中不断寻找契合的元素与养料。

而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大闹天宫》的绘制时间整整花了两年。

单是孙悟空骑马穿过云层的镜头,就需要创作出五百张原画。

《大闹天宫》手稿

《大闹天宫》手稿

不过,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细致讲究的匠人精神,才最终创造出了这部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之作。

对此,美联社曾给出高度评价:

“美国最感兴趣的是《大闹天宫》,因为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的确,附带着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大闹天宫》,化无形为有形,充分彰显出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1979年,上美影又推出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

画面瑰丽、意境悲壮的《哪吒闹海》,成功地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敢于反抗权威的少年郎的形象。

片中哪吒挥剑自刎的一幕,更是成为了无数人心头难以磨灭的经典画面。

《哪吒闹海》

而《哪吒闹海》不止在意画面的丰沛,更重视思想的表达。

那时的中国动画还秉持着“动画片全龄化”的定位与方向,在动画中不乏出现,诸如“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坚”这样极富喻意的台词。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奈何不久之后的中国动画,却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向了低龄化、商业化的转型之路。

不过这也是后话了,还是说回当年的动画。

在《哪吒闹海》之后,上美影又拍摄出了一系列经典的动画片。

比如滑稽幽默的木偶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赚人眼泪的《雪孩子》,带有讽刺意味的《三个和尚》,取材于敦煌壁画的《九色鹿》

还有当代青年们的最熟悉的《天书奇谭》《舒克和贝塔》《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魔方大厦》《宝莲灯》……

《黑猫警长》

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那些年的上美影确确实实为我们输送了一大批新鲜有趣、生动灵活的经典动画人物。

在他们所编织的那个新奇世界,尚未成年的小朋友们,可以肆意傲游其中,尽情释放着那份属于自己的“异想天开”与“不切实际”。

无论是逼真的剪纸动画、如诗歌散文般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水墨动画,还是那些高度融入了民族色彩的长篇动画。

这些集民族、文学、艺术性为一体的优质动画,一直都如国产动画片的标杆一般,矗立在那里。

任凭岁月流逝,我自岿然不动。

童心永不老去

事实上,文化的确是有根的。

上美影正是秉持着这一理念,力求打造出一部部具有中国元素、中国题材、中国美术风格,并真正能做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国产动画。

一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产动画似乎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逐渐走向低谷的趋势。

不得不说,现今市面上的许多动画片,都充斥着粗制滥造的廉价感。

而从前那些极具特色的古典水墨意蕴,也早已消失不见。

不可否认,在许多人心中,总是抱着动画片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单一想法。

于是,这些动画片大多都是随意拼凑一些夸张的动画形象,再加上几句苍白的说教、烂俗的笑料,就企图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但其实,即便是给小孩子看,也不代表着动画就应该彻底放弃丰富的故事情节,放弃对主题表现力的深度挖掘。

从孙悟空到喜羊羊,从葫芦娃到光头强……这中间的“变数”,想来已是不言而喻。

那么,难道说从前那些无比经典的动画形象,只能够在记忆中缅怀吗?

​不。

开头的短片就是最好的回答。

相信对于许多“后浪”们来说,那些曾经的经典动画人物,如今在网络上以“梗王”的形式再度出现,确实有种经典IP重焕新生的感觉。

毕竟,它们都是我们曾经最熟悉的“陌生人”,是陪伴了一代人成长的老朋友。

但是,也许对于更多的观众来说,他们更希望能再看到一部完整的、真正的、极具创新意识,但又高度凝结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国产动画片。

因为,不论票房成绩,单就真正能够从灵魂深处带给人震撼的动画而言,我们已经缺失了太久……

好在,近年来的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续写了当年的神话。

这两位中国动画史上的元老,也在年轻一代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它们不仅先后刷新了票房纪录,更是满怀诚意地致敬了经典。

如今,“孙悟空”即将步入花甲之年,“哪吒”已然四十不惑;

而“黑猫警长”和“葫芦兄弟”,也从三十而立正一步步迈入四十大关。

他们或许也会迎来新生,但屏幕外的观众,却正在老去。

其实,世人皆会变老。

但是只要拥有一颗不灭的童心,岁月能摧毁的就只是我们的躯体,而灵魂却依然可以永葆青春。

就像制造童心的上美影,虽然岁月更迭,它早已是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

但是只要美影人不停止创作,只要他们的初心还在。

那么对于一代代观众来说,童年的纸飞机,终将飞回到我们手里。

最后,致敬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同时更致敬那些任凭世事变迁,却始终不曾褪色的童心。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390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