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野餐照,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
这个春天,朋友间最火的一句邀约大概就是,“去野餐吧”。
朋友圈里,北至青岛济南北京,南至广州江门桂林,一块精致的方格野餐布,整整齐齐地铺遍了所有公园草坪。
要是没人约着一起去野餐,似乎就错付了这一派大好春光。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几张野餐照片,朋友圈的精致含量也要欠费了。
只不过,当你终于下定决心来一场野餐,却发现这完全不是一次可以“说走就走”的旅行。
约一次野餐,可远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野餐:重要的不是“野”,也不是“餐”
策划一场艳压整个朋友圈的野餐,是有讲究的。
近20万篇小某书笔记,为野餐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生产模版。
“野餐的关键,既不是野,也不是餐”,而是好看。
从拍照技巧,到餐盘道具、衣着穿搭,甚至是朋友圈文案,如何做到“好看”,一应俱全。
与野餐有关的一切里,食物只是很小一部分 / 小某书
英伦风格子野餐布打底,上面压着一个系着气球的藤编野餐篮,是春日野餐的必备“基础款”。
小某书上的野餐攻略
不过记住,气球一定要是马卡龙色,才有十足少女感。
野餐布上摆放的道具食物,看似五花八门,实际可以一言以蔽之——要“洋气”。
水果一定是有纯正英文名的,草莓、芒果、牛油果、车厘子……尤其是berry结尾的,堪称被冠上水果界的皇家姓氏。
当然,如果能带上Burberry就更加分/ 博主@G僧东 微博下的评论
食物可以是面包蛋糕、三明治沙拉、意面蛋挞。
但一定不会出现各种中式热菜,尤忌鸭脖卤鸡脚辣条等等不上镜的零食。
各类餐具里,西式瓷碟、日式便当盒最佳。
普通一点的也要一次性硬纸盘,朴实的中式大碗是绝对不可能有的。
目光所及,最好不要看到中文,就算带的是王老吉,也要倒进香槟杯里喝。
把这些在野餐布上错落有致地布置好,离正式开始野餐,一般还剩下两个小时。
在这珍贵的两小时里,身着法式连衣裙的女孩们戴上编织草帽,在平整的野餐布一侧躺下。
左手拿一张英文报纸轻掩住半张脸,右手握一束新鲜的向日葵。
如果还带上了尤克里里和散发着vintage气息的宝丽来相机,那更是妥妥的摆拍加分单品,不会弹不会拍,根本不要紧。
同伴会自觉地把滤镜调成清新透亮的奶油色,配合着主角全方位365度旋转拍摄。
不出意外的话,这组照片将在今晚的朋友圈里创造最大的点赞区面积。
微博@沈梦辰
只不过,如果遇上了什么“不测风云”,前面的一切努力也会前功尽弃。
比如最近福建福清一位网友在野餐时的悲惨遭遇。
视频里,野餐布上各类道具食物刚刚摆放好,一头牛居然强行加入,低头就把餐盘挨个啃了一遍。
这位网友哀叹,爬了一小时山来野餐,什么都还没开始,牛就来了。
而更加引发广大网友强烈共鸣的则是一句:“野餐照都还没拍完!”
一场合格的野餐,以产出的照片质量为检验标准。
当野餐失去了拍照的机会,就算再丰盛,也没有灵魂了。
想发朋友圈,就得付出代价
在野餐之风席卷全国的这一段时间里,“野餐经济”也应运而生。
《每日商报》报道,在小某书搜索“野餐”,随着十数万篇笔记一起出现的,还有500多件相关产品链接。
网红行为“带货”并不稀奇,只是所谓的高颜值野餐必备单品,很多都不过是商家制造的噱头。
街上卖十多块出头的编织篮,在网购平台上,商品简介里加上“网红”、“ins”的标签,价格就能翻几番。
带格子的野餐垫,平均都会比同规格的纯色垫要贵上几十块,而好不好用就另说了。
几本只有空壳的道具英文书,一沓永远也不会看的英文报纸。
贵倒确实不贵,只是最后都是用后即弃,或是堆在角落积灰。
然而,“野餐经济”还是火起来了,一个个漂亮的月销数字背后,是人们对“颜值即正义”一如既往的宽容。
就像一款售价上百元,含一套餐具的野餐篮,极少有人真的在意它实用性上的缺陷,大片大片的都是“拍照好看”的好评。
因为足够好看,当然还是选择原谅它 / 淘宝用户评价
其实,远远不止是野餐,还有很多人都愿意为这些凭包装取胜的商品买单。
野餐,仅仅只是众多个被网红带起的短期爆款中的一个。
每隔一段时间,朋友圈总会被一批相似风格的照片刷屏,你时不时就会疑惑,这张图是不是刚刚才在哪里看过。
从出现在无数网红照片里的粉红色的火烈鸟和顽皮豹,到各类ins风咖啡店美术馆。
标志着时尚与精致的风潮从来没有停止过,每一阵风刮过,都会收获一批忠实的追随者。
而在最近,健身打卡成了最新的热潮。
朋友圈里时不时就会刷过一张站在健身房镜子前的自拍照,脚尖点地,凹出一个S型。
只不过奇怪的是,这些照片里有些人化着精致的全妆,有些人拿着哑铃,身上却干爽得像刚从空调房里走出来。
《厦门日报》的一则报道里,一位健身房教练观察到,“前来锻炼的女生里,有一半都只会使用跑步机”。
而其中的20%则完全看起来就是来“拍照打卡”的,“摆个姿势,拍张照片”,就心满意足地离开。
健身打卡,八块腹肌和马甲线有时不是最重要的,社交媒体上络绎不绝的点赞才是持久的动力。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曾将当下人们的消费行为称为“符号消费”。
很多时候,人们购买的并非商品的实用性,而是这个商品所象征的符号意义——精致感、仪式感,还有紧跟潮流的时尚意识。
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成为对自己生活品味的宣称。
于是,永远有人在跟风,总想过被包装得非常精致的生活。
社会学家齐美尔在《时尚的哲学》一书中提出:
追求时尚同时满足了人们“示异”与“求同”的愿望,而追求网红式的精致也是如此。
人们一方面希望凸显自己的生活态度,但更希望的是获得同类群体的认同。
无论是野餐、健身还是网红店打卡,当人们将这些照片发上朋友圈时,总会体会到一种安全感——
因为你正过着被大多数年轻人定义为精致的生活,一定会收获点赞和肯定。
只是,当这些被包装得无比华丽的商品露出它们千篇一律的内里,人们还是会清楚意识到:
以依附潮流获得的安全感,未免也来得太辛苦,也太虚假了。
你的生活,正在“被”定义
其实,野餐道具追求“洋气”,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野餐这件事,的确就是从西方舶来的文化。
诞生之初,野餐是欧洲贵族最喜爱的消遣方式之一,它不仅意味着品味和时尚,也是像沙龙一样展现智识的活动。
根据记载,卢梭在巴黎重写他的歌剧《风流歌神》(Les Muses galantes)期间,就经常和一位神父出门野餐,交流思想。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ncisco de Goya)1776年的油画作品《曼萨纳雷斯河畔的野餐》
随着城市的兴起,野餐之后又成为中产阶级青睐的休闲活动,人们借此机会回归田园风光,从繁忙的工作中暂时脱身。
和如今仪式感满满的野餐不一样,彼时的野餐更注重的,是亲朋好友间的亲密交流。
野餐布也不一定要是格子纹的,重要的是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享受自然的乐趣。
著名的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就是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在一次野餐路上创作的,小女孩爱丽丝的原型,就是与刘易斯一同野餐的好友家的女儿 / 电影《梦童》
电影《音乐之声》里的经典名场面,就是家庭教师玛丽亚带着七个孩子去山谷里野餐的场景。
家里没有孩子适合穿去野餐的衣服,玛丽亚就拿旧窗帘改造成了款式各异的野餐服。
带去野餐的水果,孩子们喜欢什么就买什么。
一块野餐布铺开,上面摆满美味的食物饮料,孩子们就在旁边玩球、跳绳、聊天。
没有攻略里推荐的Marshall音箱和尤克里里,玛丽亚拿起一把再普通不过的吉他,带着孩子们唱了一首至今还家喻户晓的《Do-Re-Mi》。
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仪式感”,但一切都自然而快乐。
那些一味模仿“洋气”风格的野餐,实际并没有真正体会到野餐里蕴藏的生活滋味。
其实,我们何必总是让自己去过复制粘贴的生活。
拍照一小时野餐十分钟,为了发几张千篇一律的照片,而忘记了享受生活本身。
真正精致的生活,从来不是去刻意追求远方的诗意,而是将寻常日子也过出乐趣。
纪录片《人生果实》里,每到春天,八十多岁的英子奶奶都会和丈夫修一一起,给园子里种的植物插上手工的标注牌。
标注牌上,写着每一种植物的名字,和它即将开花和结果的时节。
写给即将绽放的凌霄花的,是“红色花路,敬请期待” 。
写给正在盛开的报春花的,是“春天来了”。
那些真切地热爱着生活本身的人,能够为每一个平凡的日常赋予仪式感。
汪曾祺先生赠给好友宗璞的一首诗里写道:
“人生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拥有充盈的人生,从来不是亦步亦趋地去复刻别人眼中的“完美”。
“伪精致”的风潮永远不会停歇,而只懂得一味追逐的人,可能始终都无法体味到生活本身的美好。
将自己的人生一角打理干净、认真经营,才会收获一份真正安稳的欣然自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