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东北老铁,承包了我一年所有笑点
东北人又火了。
高考季一到,五花八门的陪考须知、送考玄学里,总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与“妈妈要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爸爸要穿马褂,寓意马到成功”这种全国通用玄学不同,“东北银”的高考必胜法宝,充满了地方特色:
要穿紫色内裤、打底裤,因为“紫腚(指定)能行”。
再隆重点,还可以搭配上黄色上衣、灰色裤子,因为“紫腚灰黄(指定辉煌)”。
东北老铁们也不整虚的,直接将紫色内裤买到脱销。
老铁的幽默、乐观和实在,让人忍不住又一次感叹:
这群宝藏东北人,也太可爱了吧?
东北人,不整虚的
说起东北人,除了“紫腚(指定)”能把你逗乐的东北话,还有保证能让人吃撑的东北菜。
就算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东北菜在餐饮界的江湖地位,也是有目共睹。
据说,每个第一次在东北餐馆吃饭的南方人,最后都是被人扶着走的。
别问,问就是被自己点的菜撑的。
按人头点?你太天真了
早就听闻东北人冬天买菜按“吨”算,运菜用车装,喝酒是“先用盅,后用杯,再拿小碗、对瓶吹”。
万万没想到,在东北吃饭,装菜也得用“盆”。
一盆够不,老铁?
端上来的每一道菜,都是实打实的“加强plus版”,一道更比两道强。
更硬核点,直接把锅端上桌,充分应了那句老话:“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东北餐馆里的一句“没吃饱”,就像四川火锅店里的一句“不够辣”,是对老板和厨师的挑衅,也是最无法接受的差评。
菜量小,怎么好意思自称东北餐馆?
东北菜的出品标准,或许就是“喂不饱你算我输”吧。
除了“保量”,东北人请客还得“保质”。
有客人进门,热情的东北人一定会吆喝一句:“家里来且(客)了,整俩硬菜!”
杀猪菜、炖大鹅、锅包又(肉)……大块大块的肉看得见吃得着,不然就是诚意不够。
够“硬”不?
近年来,健康饮食的意识渐入人心,少油、少盐、低脂、七分饱的“轻食主义”,愈发受到人们的推崇。
走在时尚前沿的东北人,自然也不甘落后。
亲,东北特色“轻食主义”,了解一下?
轻食牛蹄筋、轻食猪前肘子、轻食牛前腱子……
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到底什么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可是,这还算轻食吗?
看看评价和销量,东北老铁们的回答已经一目了然:
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轻食不轻食的,整就完事了!
东北人,平平无奇的取名小天才
将“前肘子”“猪舌头”直接放在菜名里的东北人,恨不得昭告天下:
在取名上多花一秒钟,都是浪费时间。
全然不似“文思豆腐”“东坡肉”“青团”等南方菜名那般文艺精致。
东北菜名,恨不得把原料、做法,甚至用到的厨具,都一一呈现出来。
小鸡炖蘑菇、铁锅炖大鹅、溜肉段、猪肉炖粉条……
如果原料太丰富、写不下,怎么办?东北人还会整出“太长不看”版的名字:
东北乱炖。
翻开东北餐馆的菜单,你看到的不止有煎炒烹炸,各类食材,还会有一个奇怪的形容词:笨。
笨鸡、笨鸡蛋、笨猪肉、笨大鹅……吃饭归吃饭,侮辱动物是不是没必要? 更重要的是,吃了这些笨笨的食材,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吧?
如果你把这个疑惑问出口,那么很大几率会收到服务员老妹儿关爱的目光。
因为这个“笨”吧,真不是“蠢”的意思。而是代表着野生、纯天然、无污染、无添加。
总而言之,前面冠个“笨”的食材,不仅不遭人嫌弃,反而还很受欢迎。
可能是因为笨笨的它们,和外面那些有添加、打农药的妖艳食材不一样吧。
不加掩饰、充满感情的菜名,体现了东北人对美味最质朴的热爱。光吃进肚子还不够,还要拿来起地名。
韭菜沟、韭菜桥、韭菜坨子……别说了,有内味儿了。
地里种的有了,地上跑的也得安排上。
老母猪岭、王八坨子、大耗子村……别误会,真不是在骂人。
“既然你王家已经承包了一片山头,那我郭/佟/邵/金/张/刘/杨家也不能落后!”
郭家堡子、张家堡子、金家堡子……各种堡子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充分体现了东北人民绝不服输、勇争第一的性格特点。
不过,千万别误会。东北老铁之间,绝对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竞争之余,我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你是范家堡子,那我便保卫范家堡子。
“范堡勇敢飞,i范永相随”!
还有的地名,把语言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吓一跳山”“出不来沟”,区区两三个字,就充分还原了起名人当时的心情。
起地名草率点倒也没什么,最多充当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笑笑便过。
但东北人充分发扬了众生平等的观念,给人起名,也是这么随意。
对东北人而言,起名简直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之一。
兄弟姐妹里排第几,小名就是老几。
如果你有个东北哥们叫“大彪”,那么他的弟弟叫什么名字呢?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二彪”啦!
双胞胎叫“成双成对”,四兄弟叫“刚强勇猛”。
谁看了都知道是一家人。
除了年龄排行,外貌性格等个人特色,也是东北人起名的好来源。
来自东北的小仙女郑爽,外号十分简单粗暴——“大壳”。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小时候脑门大。
《大冰小将》里的东北小朋友片秋然,明明有个偶像剧男主般诗情画意的大名。
却因为脑袋硬,荣获一个小名:“铁罐”。
从秋然到铁罐,颇能品出几分“从都市丽人Lily,到村口姑娘小芳”的奇妙喜感。
还有《乡村爱情》里顶着一副厚镜片的“瓶底子”,《刘老根》里脾气火爆的“大辣椒”,游医出身的“药匣子”,春晚舞台上的“大忽悠”……
各种名字直白又亲切,像极了东北人直来直去、爽利干脆的性格。
东北人幽默,天生的
东北人的幽默,和谁都能来两句的东北话一样,全国闻名。
几岁的小朋友,大字还不认识几个,段子却能张口就来:“天使只有瘦的,胖的咋飞啊,飞不动!”
东北明星们作为娱乐圈的“泥石流”,更是承包千万网友笑点的快乐源泉。
东北明星名场面之“佳音吹雪”
社交网络里 “我和东北朋友不得不说的二三事”系列故事,期期火爆。
放眼望去,评论区都是网友们“好想有个东北朋友”的大型许愿现场。
这车全下来,“夺”钱?
人们一边被逗得直乐呵,一边不由自主地产生疑惑:东北人怎么就这么幽默呢?
这一切,恰恰还得从“东北”说起。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端,冬季漫长而严寒,平均气温-20℃左右。
在交通设施和取暖工具都不够发达的过去,每当遇上大雪冰封的天气,人们的活动范围和娱乐项目便极大地受限。
不能出门的人们只能围聚在屋里,三三两两地坐在炕头上。
不干别的,就是唠嗑。
在这种长期的训练和代际熏陶下,东北人“讲段子”的能力与日俱增。
“东北人民艺术家”李健解释东北人的幽默基因
毕竟别人只是偶尔听着玩,东北人却是从小听到大,时不时还自个儿上场说道。
真是想不比别人优秀都难哪!
当然,就算东北人不讲段子,幽默程度也没打多少折扣。
这一切,都归功于东北话的加持。
受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东北话随意、直接、省力,情感表达非常外露。
音调一波三折,用词直白犀利。
异常丰富的词缀、多音节词和叠音词,更是赋予了东北话极强的画面感。
“你怎么了” → “你咋滴啦!”
“你吃得好多” → “你嘴真壮!”
“他拽/推/拍我” → “他扒拉我!”
一旦领悟了东北话的妙处,别的形容方式瞬间就不香了,“没内味儿”!
作为“全国第二通用语言”,东北话就是有着这样神奇的魅力,伴随着爽朗的笑声,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东北,就算差钱,也不能差事儿
文化地理学派观点认为,地理气候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文化性格。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衍生出渔牧游猎文化。粗放的生产方式,催生豪放的生活习俗,形成粗犷的地域特色。
也塑造了东北人豪放不羁、乐观幽默的性格特点。
纪录片《大地情书》中,讲述了黑龙江一个民间二人转艺术团的故事。
每年春耕结束后,艺术团常常下乡进行义演,在种下丰收希望的广袤黑土地上,传播开怀的笑声,“降点甘霖,下点细雨”。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团,成员大多患有不治之症。
“我只有在唱戏的时候才会哭”,剧团演员赵晓敏如是说。
透过东北人大大咧咧、洒脱随性的外表,最吸引人的,是他们勇敢坚韧、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就像小品《红高粱模特队》里,那句直白的歌词:
“大棉袄嘿二棉裤/ 里头是羊皮外头裹着布/ 哪怕是零下四五十度/ 穿上它咋冷咱也不打怵”。
东北人把严寒、大雪、坚冰都写进了诗里,唱进了歌里,揉进了笑声里。
他们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辞藻,却在千百年中一直演绎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生活有时的确很难。但是,多笑一笑,我们就又有了力量和勇气。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463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