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502】对于R0大于9的传染病,目前人类只有一种方法战胜它们

【1】@子陵在听歌

我理解更多人关心政策,因为我一讨论病毒学许多人就用政策回应我,但从病毒学和流行病学角度考虑,Omicron BA.2(奥米克戎)已经不是同一种病毒了,这对于所有处于疫情之中的大众而言,都是个关键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忽视病毒的本身属性的防疫战斗是盲目的。
我从11月底开始研究Omicron病毒学和免疫学,已经研究了整整4个月,我还转评了几百篇Omicron的顶级期刊文献。虽然从病毒学分类角度这么说不严谨,毕竟目前的5种VOC突变株都是SARS-CoV-2 B.1谱系病毒,但我们从实验设计角度都认为Omicron这个病毒和其他SARS-CoV-2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种病毒,因为它的病毒特性尤其决定其感染和传播能力的S蛋白特征、血清学特征及免疫逃逸、传播能力、致病性、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已经和2020年初武汉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野生型完全不同了。
就像我上条微博中说的,Sutter Health估计Omicron传播系数R0=7.0,因而推算出BA.2的R0高达9.1,而野生型R0=2.79。R0=9.1意味着在无防疫措施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传播给9个人,结合潜伏期3天,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2-3.3天,因此无疫情防控措施该突变株可见指数型增长。但目前上海和全国的增长被没有呈现指数型增长,说明在防疫措施和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病毒实际传播系数Rt很低。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和全国的防疫措施都是奏效的。
我说Omicron已经是一种新病毒,是因为BA.1 R0=7.0,使Omicron的传播系数达到了高传染性的腮腺炎的水平。但是腮腺炎疫苗接种可以起到持久免疫的作用,而Omicron却可以发生免疫逃逸,它和疫苗所使用的SARS-CoV-2原始野生型的血清学特征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病毒,这是因为Omicron S蛋白上有32个突变。所以Omicron相较于原始野生型,相当于发生了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的两种不同血清型的流感病毒。
Omicron在很多国家引起的主要是无症状感染,在南非85.3%感染是无症状感染;在疫苗接种率较高的英国其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O子陵在听歌),而两年前,SARS-CoV-2原始野生型造成的病死率是流感的34-68倍(O子陵在听歌)。另外Omicron具有明显的鼻嗜性,缺乏肺嗜性。因此,这些再次印证了虽然Omicron和SARS-CoV-2原始野生型,引起的是两种不同疾病。
所以上条微博中,认为对待R0=2.79和9.1,病死率差距几十倍的两种病毒采取同样的公共卫生方法显然是没有看到敌我两方中敌方的发展和变化。虽然上文中我说目前的公共卫生方法奏效,但随着R0上升,它的代价也越来越高。另外我之前说过,严格的lockdown方法应对R0超过9的病毒会遇到挑战,这种方法会使病毒感染者数量不会出现指数型激增,但也不会迅速形成免疫屏障从而出现拐点,因此这种日增感染会持续。
最后,疫情已经进入第三年了,还是希望很多大家能记住一些流行病学基本概念比如R0,从而对疫情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仅仅看了更多公众号和微博的疫情相关时政文章。
Science is to empower the public, misinformation is to drive a wedge within the public — 子陵在听歌

 

子陵在听歌:对于R0大于9的传染病,目前人类只有一种方法战胜它们,就是接种高效疫苗。

 

 

【2】@王铁梅女士

我要跟自己的邻居们说抱歉,没想过昨晚这篇文章会转发量这么高,以至于竟然被转到我们小区群里,让我突然成了人人喊打的罪人,也让你们受惊了。但是,我是谁不重要,我希望大家冷静复盘事实,不要再一错再错。
当你们第一时间觉得我背叛了小区,要举报我要报警抓我甚至说群里有律师可以告我时,有没有反思过你们此刻对我的态度和昨晚对阿姨的态度难道不是如出一辙?这算不算另一种意义上对我排挤驱逐?群里只有最后那张截图的业主为我辩护,认为我写的并没有失实,而其他人认为是抹黑和杜撰,但亲爱的邻居,我昨晚的文章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仔细看完聊天记录才叙述出来,以至于我看完再写出已经两点了,如果我仅凭一眼扫过就杜撰,我不需要到两点。包括业主从要求物业赶紧核查到选择报警仅仅是7分钟,这7分钟我没有随便一句“五分钟”去扭曲事实,我认为,我没有任何不基于事实的陈述。
整篇文章,我仅仅截取了一张居委使用了“驱赶”这个词的截图,但我文章里其他提到的都有截图一一对应,我没大量截图主要原因是我不想刻意用截图去渲染,我只想客观陈述把很多截图用文字一带而过,比如要求“对门口消毒”“对阿姨们走过的路消毒”“报警倒计时321”等等,如果每张截图我都发出来,会刻意渲染情绪,那不是我要的,我整篇文章所表达的一个点,也无非是是否必须执行“驱赶”这一步。
有个评论说的很对,业主没错,警察没错,阿姨也没有错,但事实就如此发生了。在这件事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我文中也提到过业主们并不是都在咄咄逼人,那些认为“租了房子也是家”认为阿姨们可以回家的业主我提到了吧?认为“既然已经进了小区不如进行足不出户隔离没必要再赶出去”的业主我提到了吧,如果我有意歪曲事实,为何还要带出大量正面声音?你们认为我影响了上海形象,但“驱赶”一词是不是事实,居委是不是先执行了“驱赶”这个动作又再次在群里说出“驱赶”这个词的,尽管后面确实有业主指出“驱赶”一词用的不对,但想一想,能把“驱赶”这个词说出来是一个社工该有的职业素养吗。
我写那篇文章没有指责任何人的意思,有人在群里说我为什么不写一些好的正面的,在月初我们小区刚封闭时,我就写过小区业主看到大白睡在椅子上或花坛边,要求居委及时给他们提供休息区域,有人突然隔离在家无事可做想主动加入志愿者贡献点力量,这些我都写过,这是我们小区的热情值得表扬,但昨晚的事,同样值得反思,这不冲突吧?我只是很感慨,在疫情之下底层人物如此不容易,包括我自己,包括所有人都不易,我们到底有没有一个方式可以协调让事情不走向“驱赶”呢?
疫情之下,“驱赶”只是一个矛盾的表现形式,希望大家理性,这不是上海特色,即便在其他城市,各种矛盾也依然会以另一种“驱赶”的形式呈现出来,希望大家不要以此去对上海下定义,这都是片面的。
我爱上海,但我会理智地爱。我也希望我的邻居们爱得大气一些,我是谁真的没那么重要。

 

 

【3】庄时利和 

Nature刚发了一篇报道,关注Omicron冲击之下的中国。
我们国家正面临2020年初之后最严重的一波疫情,主要毒株为Omicron的亚型BA.2。中国香港近期的数据充分展示了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低所要付出的代价,80岁以上老年人只有约三分之一完全接种了疫苗,而90%的死亡发生在未完全接种的人群中,香港一度成为全球每百万人每日新增新冠死亡病例最高的地区。内地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但是也不太乐观,内地80岁以上老年人也只有一半左右完全接种疫苗。
把年龄段下放一些,我们会发现在60岁以上人群中仍有5200万人没有完全接种疫苗。
另外在Nature这项研究中还提到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医疗转诊问题。我们的家庭医生(初级医生,类似GP)非常少(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其实已经说了十几年了),这意味着在患者与大医院之间是没有缓冲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你自己或者家人生病时,你首先考虑去的是什么等级的医院?
但实际上,大医院更应该承担的是复杂疾病的诊疗,如果所有小病都往大医院跑,那么在某种传染病例激增的情况下,可能会很快出现医疗挤兑,从而影响到其他慢性病、急重症患者和孕产妇等人群的诊疗。
就医难问题在过去一年当中在许多城市屡屡出现,包括这次的上海。
在目前的防疫策略下,加快老年人的接种,完善新冠感染者的分诊制度,全力维护特殊人群的就医需求,这是面对BA.2冲击之下最重要的几件事。

 

 

【4】祝佳音 

我觉得,将裁员称为 “毕业” ,和将同事称为 “同学” ,将穿着防护服的防疫相关人员称为 “大白” 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对于资方而言是用粉色缎带包装冰冷事实,对于媒体或部分大于18岁的个人而言就是用粉色卡通滤镜过滤现实世界

 

 

【5】艾森看天下 

乌克兰在战争中能够“以弱示强”,尤其是九零后技术男副总理米哈伊洛·费多罗夫功不可没,他领导乌克兰新媒体大军在国际社交媒体的传播攻势,表现非常突出。无论是乌克兰战场婚礼,或是战场演奏会,如何驾驶被俘的俄罗斯坦克,都在Tik Tok等社交平台疯狂传播。
当然,还有喜剧演员出身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充分利用了自己在镜头前自拍的优势,用来自街头中心的自拍视频,营造了现场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和支持率。
俄乌战争,如何成为社交媒体历史上第一次战争?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 (RUSI) 欧洲安全研究员埃德·阿诺德表示,“作为乌克兰目前正在发生事情的分析师,我从推特上获得了 95% 的信息,在此之前,你获得的90%的信息来自官方,比如来自情报来源。”但在浏览推特时,阿诺德注意到一个奇怪的趋势:分享的大部分视频都印有 TikTok 水印。
显然,短视频平台Tik Tok每天13亿浏览量,随手拍摄和便利分享,尤其被年轻人广泛使用,自然成了战争信息的主要来源。我认识的海外媒体人,也认真在研究,如何将社交媒体分享信息作为重要开源网络情报(OSINT),无论是情报研究员或媒体人,都利用这些信息随时跟踪军队的动向和战争的发展,因此,俄乌战争也被很多人命名为“wartok(War + Tik Tok的合体)”。

 

 

【6】韩松 

昨天去看病,发现北京的医院不给开感冒药了。我很害怕。我一感冒,要不及时控制,就会转为呼吸道感染,引发哮喘和肺部炎症,然后就是要死的节奏。好在我从去年下半年有不祥预感,就开始存一些基础药。我想到去年底,参加上海科技企业的年会,作一个叫“面向未来的生存”的演讲,讲需要关注的未来的六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初级产品或生活必需品相关技术。科幻其实很热衷描写种土豆、找香料、找水源这些看上去比较低技术的情节。因为它们才是救命的东西,却随时有断供的可能。我设想的一个科幻故事是,世界末日来临时,有三种纸的制造商,能否有资格拿到诺亚方舟的船票,它们是擦嘴纸、擦手纸、擦屁股纸。说不定真的有资格。因为它们是现代文明的标配。现在很多的所谓现代文明,一旦没有了就一切完蛋。比如说自来水,比如说电。我用的小米手机,与其说是高科技,不如说是初级产品,是现代人的必需品。好比有人说,芯片工程师不过是当年做青铜器的奴隶。半导体是什么?是生活必需品,是初级产品。它就相当于人类从狩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发明的水稻,不是要不要种,而是必须种。网络也是。所以有人说今后可能是最有钱的人才去登陆月球火星,而普通人和穷人会把自己挂在网上(包括在网上求救)。医药当然是最大必需品。我现在做的一件事是存药,因为万一科幻设想的第二点五次世界大战爆发,最可能断供的就是医药,那么有基础疾病的人就会死。科幻认为技术是脆弱的,人类几百年发展的所谓现代科技非常初级。外星神级文明也不可能掌握宇宙中完整的产生链。科幻的思维就是把事情放置在极端条件下考虑。新冠真正挑战和打击的是人类的想象力。世界正变得越来越无法理解。我们将长期生存在信息极不对称的环境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强大的东西,在瞬间被毁坏、被消失、被蒸发。除了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还要做好为未来善后的准备,当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时,能够很快把后事料理好,收拾烂摊子有时比开辟新征程更要紧。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保持谦卑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去年底演讲时说的,是给上海的朋友们讲的。现在上海发生的情况,让科幻作家感到更加难过。

 

 

 

【7】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  重版书购买指南

豆瓣上重版书评分普遍比旧版高,由于过去刷分现象没有如今泛滥,无疑旧版评分更有含金量[并不简单]
除了以下几种的情况:
1.译文大幅精修(别抱什么希望,如果初版译文质量反馈太差,不推倒重来意义不大,别被营销忽悠了[二哈]);
2.节译本变全译本,或是恢复了重要的删节(那还说什么,出手吧[开学季] 但是注意,别放着免费的足本初版pdf不看,浪费银子买一本删节新版[doge]);
3.作者大幅增订(学者都很忙啦,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回过头来认真改旧作,何况有些人研究重点早转移了,很多所谓的“修/增订版”诚意不足,买之前还是先摸清楚具体增订了什么内容,可别就一篇再版后记,或是改了几个错别字[拜拜])。补充,还有一类隔三五年就更新一版的图书(不限于教材),那么手头有一本不太落伍的版本已经敷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书重版时会把书名改得面目全非,这就需要好心人关联版本,帮大家认出换新的马甲[虎爪比心]

 

 

【8】洛之秋 

《扎波罗热哥萨克致土耳其苏丹的回信》到底写了啥?见图2。

 

 

【9】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 

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工程师已经知道铅水管有毒,然而……

 

 





 

 来源: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
https://www.techfm.club/p/2790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