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有没有意义,让我们看看天津和深圳的进一步数字吧

原贴: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4936921/answer/2414483307?s_r=0&utm_medium=social&utm_oi=841422630467796992&utm_source=wechat_session&wechatShare=1

 

 

轻狂124:

 

作者:轻狂124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4936921/answer/24144833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抱着我对知乎主流用户仅剩的一点善意与耐心,最后作一个关于疫情的梳理,也回应一下围绕本轮疫情的各类奇葩观点。

1. 上海本轮疫情防控并不得力,证明在现有的疫情防控体系下搞修修补补似的微调,美其名曰“精准防疫”是没有前途的。

但是,之所以出现生活物资、医疗资源上的种种挤兑,并不是封城不够果断,而是仍在坚持清零政策的同时,又试图“最小化影响”,于是成为四不像。

上海过去防疫的成功之处在于,尽量早的通过重点筛查发现疫情,之后流调团队与病毒赛跑,在病毒完成大面积社区传播前溯源完毕,进而隔离流调链条上的所有密接,实现“最小化影响”。

然而,奥密克戎的毒性远较德尔塔、原始毒株为轻。大部分患者都是无症状或症状极轻微,即便每个人都是深明大义的防疫标兵,也无从早报告早发现——毕竟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感染了。早在本轮疫情大规模爆发前,天津、杭州、河南等多地的小规模疫情就已经无法完成溯源了,以至于出现种种自相矛盾的溯源结论。说白了,最初的源头可能已经痊愈转阴,流调人员检测的或许都是第二第三批感染者了,那溯源不就只能成为应付上下级的政治性结论么?

其实,也用不着奥密克戎,这一与病毒赛跑的行为,哪怕在21年时,也是不可复制的走钢丝,而没有容错空间的策略永远不值得长期适用。精准流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它必须作到100分,只要晚了一步,或者漏了一个人,那90分就和0分没有差别。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许多答主都在纠结上海领导傲慢这种拟人化、表面化的原因,而装作不看这本质问题。

例如很多答主说,本次疫情源自华亭宾馆的意外,因此完全能够避免。但有常识的人都清楚,任何一个系统内,意外与失误都是必然存在的。短期内可以拼一拼概率,把时间放长,出现意外的可能性才是百分百。这就好像你中学考试,总会有两三道题属于“低级失误”,总可以想着下一次规避失误就能提升一个档次,但真的“完美无缺”时才是走了狗屎运。

更何况,本次奥密克戎的源头真的只有华亭宾馆一处么?

所以,在上海为了响应总路线的清零,又力图“最小化影响”,于是坚持精准防疫的这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疫情的爆发。

而可能正因为试图精准防疫,此前并没有作大规模封城的预案,所以医疗资源、生活物资根本跟不上,以至于买菜靠抢,而许多被封控在公司的员工也根本无人搭理。同时,为了响应清零的全民核酸,与轻症无症状都应收尽收,也进一步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挤兑。事实上,在疫情已经社会面蔓延并决定封控特定区域后,全体人员的核酸每日一检是意义不大的,毕竟本身流动就已经被静止了,只能徒耗资源。3月26日,林郑月娥就在电视讲话中说,(到了这一步)继续叫我们作全民核酸的人应当反思。

同时,方舱医院的意义也相当可疑,据流传出的上海某护士大会发言的视频,方舱医院白天只有一名医生两名护士值守,夜间更是只有一名护士值班,不仅没有任何发放药物以外的救治能力,到了晚上更是连联系对口医院都作不到。这样的方舱医院,除了要忍受更恶劣的住宿条件、交叉传染的可能性以外,与居家服药有何区别呢?反倒是进一步加重了医疗负担。

简单来说,上海希望最小化影响,但又必须完成总路线规定的既定操作,于是就两不沾边、两不讨好了。

2. 不存在可参考的、崭新的深圳模式,深圳模式的本质仍是“武汉封城”。

在前几天的上海疫情回答下,大批答主盛赞深圳的防控,赞扬所谓的深圳模式。

然而回顾一下深圳疫情发展就知道,并不存在一个新的防疫体系。

本轮深圳疫情是自2022年2月中旬开始的,深圳为了控制疫情,一开始走得也是流调配精准防疫的路子,发现无效后开始逐渐升级管控力度。

不断新设封控区、防范区,从重点人群核酸检测,逐渐扩大到公共交通、餐厅、服务性场所等需要48小时核酸报告,再到几乎全深圳进出小区、上班工作都需要48小时核酸报告或24小时核酸证明...和上海所谓“一刀一刀切”一样,防控力度是逐渐加码的,希望找到一个影响尽可能小的临界点。然而可惜的是,以上一切都被证明无效,确诊+无症状的总人数仍在不断上升。

于是3月12日,某会议结束,各地再次强调清零道路上不懈怠后,深圳终于又回归到了熟悉的老路上,祭出了所谓七天“慢生活”的法宝。在“慢生活”中,停止一切保障城市基本运行、民生、应急企业的办公,将除保障基本运转以外的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都转成了社区志愿者,号召所有人非必要不出门,才终于实现了某些鼓吹深圳模式人拿出的图表上新增确诊迅速到峰值后逐渐降低。

那么,这所谓的“慢生活”,和20年武汉的全城封城有什么区别呢?甚至更加的严厉。所以如果深圳的“成功”带给了我们什么经验的话,那就只是再次复读了上海防疫已经证明的事实:面对奥密克戎,如果仍想维持清零的旧思路,那么封城不彻底,就等于彻底不封城。也即,一旦奥密克戎没有在最初的源头被掐灭,就不存在中间选项,只有封城这一条路可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26日阳性病例降至3例无症状的最低谷后,3月27日发现“1+6”, 3月28日发现“3+6”(4例在社区筛查中发现,即所谓社会面的确诊),3月29日也发现“1+7”(2例社会面病例)...我在3月26日的回答中说,深圳在七天封城后本轮疫情能够结束,现在看来或许还乐观了,不断有社会面的确诊,可能在清零思维下,下一轮必须要封城的高峰又不会太远了。

3. 武汉式封城,可以解决本轮上海疫情,但问题在于,下一波会在何时到来?

经常看有答主说,就全城静止一周、两周又能怎样呢?确实,如果封城真的能一劳永逸,那么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忍受那么两周到一月,问题是总能解决的。当年武汉之所以几乎全民支持,也是出于这一逻辑。甚至退一步讲,如果和21年一样,输入性疫情是非常态,平均下来一年只需忍受一次封城,那么也并非不可接受。

然而我们面对的是奥密克戎。

以全国各地的经验,奥密克戎的疫情间歇期短到趋近于无。

深圳1月8日爆发了今年第一轮疫情,于1月末2月初时清零摘星,但疫情又于二月中旬卷土重来,中间无确诊病例的时间,可能比深圳的春天多短!

类似的,天津自2022开年以来,全城无新增又有几天?

3月29日上海疫情的问题下,有答主说要感恩瑞丽这样边境城市的付出,我觉得感恩可以先停一停,因为在封城逻辑下,可能很快大家都能享受到一年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封城的瑞丽式待遇了。而真成了瑞丽居民的话,那相信他们想要的也不是轻飘飘的感恩。

4. 封城是否可接受,不是人民意志问题,必须算经济账。

还是以几天前被赞誉为防疫模范的深圳为例,深圳在3月12日宣布升级防疫政策后,立即发了两篇推文,一篇谈必须为重点企业运转开通绿色通道,一篇谈如何精准施策帮扶企业。

毕竟,虽然A4雕花是第一生产力,但能够造血的外贸、物资生产等还是要依靠企业工人的。所以即便人群流动可以禁止,企业生产也要有绿色通道。但既然专门强调了要特事特办,就必然意味着仍然有大批企业是无法运转的。

那么慢生活一周,到底损失了多少物资、外汇、财政收入?而这一周又需要支付多少超额成本?

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业,停工一两周可不是仅仅在利润上扣减百分之四五这么简单。一方面,该支付的固定成本仍要支付,仅此就可以将本身的微利变为白干;另一方面,如果一年只有那么一次封城,可能客户还能忍受,但假设封城变为新常态,不可抗力因素成为日常干扰项,那是没有人会接受如此高的不确定性的!而制造业固然安土重迁,但同样的,一旦真的转移了,可就别想再回来了,这才真是没有后悔药可吃。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哪怕在大部分时间未受疫情影响,据称进出口喜人的2021年上半年,实际也是“国进民退”,中小企业仍然在生死线上徘徊。与此同时,在地方财政上,全国贡献财政收入超过所得转移支付的省市也只有一个上海。那么我们真的经得住折腾力度注定十倍于2021的2022么?

当然,我很相信我们群众的忍耐力,过去的历史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但现有的如深圳一样高效运转的封城下也能保民生的防疫体系,是需要超高额成本维持的!如果没有这么多成本会怎样?请看吉林。

吉林宣布全省封省已经三周了,限制也比深圳更严,结果新增病例一度是越来越多,四天前终于看见拐点后,也仍然保持在一千例以上(加无症状后两千例)的高位。某长春朋友跟我讲,说从3月25开始,社区就没有能力监督到底有谁没作核酸了,核酸检测的时间也开始与提前通知的不一致,她有一次就没赶上检测,而且可以确定她所在楼栋就有不少干脆没去检的,这可能是另一种“不检测就没有”吧。

同时,在基本民生上,长春买菜难的问题也屡登热搜。长春是确实没有果蔬生鲜么?我相信在存量上是不缺的,但缺的是符合防疫标准的果蔬(一家果蔬店老板、员工、配送者阳性就需要检查所有果蔬),缺的是投放渠道与人力,而这些都需要极高成本去维持。

以上种种,和党员干部的态度作风都已经没有关系了,纯粹是经济负担不起这个成本。吉林市社区工作者最高收入才一个月三千,扪心自问这个报酬能不能让你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维持秩序、确保核酸应检尽检、解决封控群众急难愁困?

总有些对现代文明运转毫无了解的人,他们一边嘲笑城市小资以为自来水一开就有水是天经地义的,但另一面又看低、甚至完全否定经济的作用,以为精神原子弹可以战胜一切。而事实是,在财政垮塌的地区,连本轮疫情都很难按下了。——而这还仅仅只是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5. 可以认为上海不具备特殊性,但凡是有能力造血的城市都必然会面对类似上海的窘境。

之前的回答下,总有疑似地域分离主义者声称:“上海能造血,是拿了各省资源与菁英人才的结果,并不值得夸耀。”然而这一命题的真假,与防疫话题其实毫无关联。因为凡是有造血能力的城市,必然是深度参与与外界物资交流的,只要这一前提不变,那具体的城市到底是上海还是下海其实无关紧要,他们都会面临一样的输入性疫情风险。

当然,有些自作聪明的国师,可能会提出将产业转移到内陆,但除了北京这样因政策性堆积的大城市外,产业链之所以沿海布置,正是市场选择最优解的结果。如果掀起新时代的“三线工程”,结局只会是让我们工业制品成本低这一个优势也急速丧失,最终彻底失去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与企业布局在沿海受疫情封城困扰,其实殊途同归。

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一个逻辑悖论。如果经济造血地区一发现病例就封城,全国其它地区被护住的概率是变大了(当然也完全不保险,21年哈尔滨、新疆、广西、云南的多次疫情可都是自己边境传播的),但有造血能力的地区“区域静止”,就给不了足够的转移支付,于是崩盘。反之,按照“一城一策”的说法,对经济造血地区因其奶牛属性网开一面,尽量温和,那又会导致外溢风险,波及到的内陆省份每一轮都需要至少长达一个月的静态解决,财政同样支撑不住。

6. 我们最欠缺的,是对奥密克戎毒力的正确认识,应当关注的,是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的数量,而非阳性数。

总有人以美国的死亡数据为例,声称这一重症和死亡率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但原始毒株、德尔塔、奥密克戎是三类表现截然不同的病毒,不能因为都是新冠及其变种就等而视之。同时,抗原快筛、mrna疫苗、针对性药物等也是一项一项慢慢出现的,应对的正确策略也在不断摸索之中,怎么能将这两年多的数据混淆在一起看待呢?

即便是面对奥密克戎表现极为拉胯的香港,死亡率确实是突破百分之一了,但细看数据呢?

首先,即便从香港现有数据出发,重症死亡率也被大大高估了。香港高峰期日增4、5万,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超香港核酸检测能力的上限,更何况在3月26日就已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不再进行全城核酸检测。正如当年武汉一样,确诊数不是被实际病患数决定的,而是被核酸检测人数决定。武汉当年在某一日测试能力提升后就出现了近十倍的确诊数提升(即便如此确诊基数也一定是被大大低估了的,因为至少两周时间内都没有能力检测轻症,真正症状轻微的已经自愈),香港实际的确诊数也一定被大大低估了。

其次,我们会发现,在香港奥密克戎的死亡中位数年龄高达85岁,和香港人均寿命是等同的。分年龄看,在50岁以下人群中,死亡率真的不如流感,这都不是大号流感了,纯粹的流感迷你版。我说这些,不是在说老人就该放弃,而是在说,一方面,至少我们年轻人真的罹患新冠了,也不要恐慌到好像得了绝症。如果你不了解真实的你这个年龄段的重症率死亡率,你就不可能接受所谓轻症居家隔离的说法,进而造成香港那样的医疗挤兑。另一方面,初中生物教导的传染病防控基本思路是保护“易感人群”,那么如果奥密克戎只会威胁高危群体的生命安全,是不是应该对他们进行特殊保护,而不是所有人都自缚手脚呢?

最后,我们更要看到,所有死亡病例中,91%以上是未接种或只接种了一针疫苗的,只要三针接种完毕(哪怕接种的是科兴),重症率都会有指数级别的降低。也即是说,如果三针疫苗接种完毕,奥密克戎在香港的真实致死率也在千分之一以下,如果算上确诊基数的问题,很可能来到万分之二、万分之三这一级别。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级别的致死率,可以进一步商榷,但不能认识不到这一致死率,继续将讨论基础定死在百分之一上。

况且,全球范围来看,香港无疑是差等生中的差等生。坚定清零的答主总以香港作例子恐吓,声称我们人口密度高于香港(问号脸),医疗资源又远不如香港,因此放开后会更惨。但即便不考虑新加坡、韩国,就是我们邻近的经济发展更差、人口也同样稠密的越南,算上原始毒株、delta,越南的总新冠确诊突破八百万,死亡病例只有四万,致死率仍然远较香港为低,在千分之五。如果只算奥密克戎,那么越南近期日新增确诊在十万上下,新增死亡只有六七十例,致死率更是直接下降到了万分之六七。那么,坚定清零派是觉得我们不如香港,更不可能比得过越南么?

也正因为绝大多数人定位的讨论基础(致死率百分之一以上)就是错误的,所以才会出现对不断增多的确诊+无症状人数的恐慌,但真正需要耗费医疗资源,可能引起危险的,不是只有重症患者么?而重症患者我们的情况是怎样呢?

据央视新闻发布,3月29日新增本土确诊1565例+无症状7090例,而重症患者只比上一日增加了3人。

7. 是否“开放”,我们不是永远都有选择权的,正是为了避免开放后出现香港这样的人道主义灾难,我们才需要以更务实的方式作铺垫准备。

许多答主会声称,一旦开放就没有回头键,所以即便最终总要开放,但也可以静待病毒继续变弱或不再变异。

但是一方面,如上文第三、四、五点所述,我们不是永远都能有选择权的,事实上本轮疫情就已经控制的左支右绌了,而经济降速的苦果才刚刚咽下,影响也才刚刚发酵呢。所以主动开放确实没有回头键,但毫不作准备的继续清零,一旦难以为继,也是没有回头键的!不是只要我们不想,就能一直有选择余地的!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觉得开放虽然总会到来但遥遥无期,所以我们才根本不重视面对开放所必须的准备,以至于争取到的两年多从容调整期被全部浪费,一旦防线被击穿被迫转向开放,反而一定会出现如香港那样的人道主义灾难!

正是这些防疫爱好者“人定胜天”的吹鼓,我们所作的一切准备都是在清零赛道上不停前进,而丝毫没有为“总会到来的”开放留下余地。

新加坡20年也执行过严格的清零政策,保持了很长时间的零新增,在这段时间内ICU病床数扩增了十倍。反观我们呢?据说病床数也在增加,那么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包括现在全国各省都风风火火上马的方舱,也一样是清零思维下的产物,毕竟如第一点所说,方舱只适应轻症,但轻症根本不需要方舱。

除此之外,我们新的医疗技术没有跟上。复必泰疫苗香港实测效果就是比科兴的好,然而束之高阁;辉瑞的药物就算称不上特效药,但退一万步说也比连花清瘟靠谱,然而直到最新版才进诊疗方案,到今天才发新闻说要引进(还受到了广大朴素爱国者的质问),大规模铺开更不知猴年马月。同样的,最关键的高危群体三针率也迟迟上不来。

同时,我们的抗原自测盒没有铺开、我们的分级诊疗系统没有建立、我们的民众在指挥棒下也养成了根深蒂固的恐惧,一谈到新冠就是致死率百分之二、幸存了也一堆后遗症什么伤害脑子缩短生殖器...这些共同导致了我们只能不断全民核酸,冒着聚集再传播的风险;只能让医护人员连轴转,出现36小时连续上班现象;只能让明明可以居家隔离的轻症甚至无症状患者都进入医院,挤占医疗资源...

在这一系列debuff下,一旦选择共存或者被迫选择共存,那或许真的会出现香港那样的人道主义灾难,但这难道不是自信一直能在清零赛道跑下去的责任么!

诚然,我完全认同,我们在仍有余力的前提下,没有必要选择开放。但到底有没有余力、余力能用到什么时候,又有谁敢保证呢?而以上准备至少是要以半年计的,一旦真到了撞墙的那天,再想作准备就已经太迟太迟了。所以,即便目前行动上继续坚持清零,也一定要以半年后开放为原则去作铺垫作准备。当然,如果半年后形势仍然一片大好,那当然可以继续维持清零,但一定要有这个半年后开放的意识!如果如现在这般,认为“终归会”开放,但问到具体哪年,就觉得是五年十年二十年,进而将铺垫准备工作束之高阁,那就真的是白白浪费了全国人民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调整期,未来就真的会发生不忍言之事了!

 

8. 简单的总结

虽然以上所有点都涵盖了,但为避免仍然有人看不懂,还是最后在作一个简单总结。

上海的防疫证明了精准防控对奥密克戎是无效的,想要彻底清零只有以武汉式封城手段。

但封城只能解决本轮疫情,解决之后下一轮或许又会在一月之内卷土重来。

如果延续封城作法,那么财政上将无法承受,目前依赖于高额成本投入才能运转的防疫体系也会最终崩溃。

因此,在奥密克戎毒性已经大大降低,即便以香港为例正确接种疫苗死亡率也只有万分之三四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为开放作准备。毕竟,是否选择清零我们现在有选择权,但终归不是永远都有选择权的,如果不抱着半年后就会开放(或被迫开放)的心态,那争取到的调整空间将如过去一样被白白浪费。

补充下:也会有很多人质问,开放真的会对经济更好么?如果开放更好,怎么解释21年中国经济增速独树一帜呢?

这和将新冠死亡率认定在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二以上,是同样刻舟求剑的行为,持此论点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21年增速的分季度变化,也没有去试图理解为什么21年我们的增速独树一帜。

确实,即便不考虑20年的低增速,将20/21年作两年平均抹去疫情影响,我们的增速也在5%以上,是相当值得骄傲的数字。

但是,令人警铃大作的,是21年三四季度数据,在21年全年8.1%增速的遮盖下,我们第三季度增速只有4.9%,第四季度增速甚至还没有止跌趋势的继续断崖下跌到了4.0%。

那么请问,是与22年直接相连的21年三四季度数据更能反映我们的经济形势,还是21年上半年的盛锦繁花呢?

而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除了我们自信的锤向教培、互联网之外,更重要的是国际形势的改变。过去各国普遍对新冠都是严格限制的,而我们控制的极其出色,因此如同打了个时间差般,抓住了制造业的空缺。典型例子就是20年的优等生越南,在21年被德尔塔破功后,制造业工人确实如许多坚定清零派所言出于恐惧返乡不干了,于是我们真切的吃到了红利。

然而,奥密克戎温和得多的毒性已经改变了一切,越南目前奥密克戎日新增甚至在10万例这一级别,但新增死亡只有六七十例,工厂开工已经不受任何影响,这时候再畅享所谓的开放后一样“不敢去餐厅”、“不敢去人流聚集场所”、“工厂工人逃亡拒绝开工”,不是宛如意淫么?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797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