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数据复盘,不要说你会做自媒体
以下是一篇讲课干货笔记。
李砍柴:咱们小伙伴当中最近有数据比较好的文章咩,方便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碧峰凝萃:
我觉得写的挺烂,也没有结构,大纲。就是时间快截止了,匆匆写的。想哪写哪应付日更。
李砍柴:
你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了。其实你这篇文章,无意间命中了几个爆款要点。
第一,观点鲜明。第二,选题戳中读者痛点。第三,人群精准。简书大都是写作者,所以这篇对他们而言,“有用”,且有共鸣。第四,素材选择恰当。运用郭静黄蓉的案例很好的说明了你的观点。第五,开头这个图很好,很好地点名了文章主旨,放好了钩子。第六,文字一气呵成,比较流畅。
缺点在于,没有经过后期打磨,没有足够的深度,没有理论支持,也没有解决方案(怎么下笨功夫)。否则这篇文章,是一篇很不错的励志+干货文。
陈晓:
李砍柴:@S013陈晓 我们先看你这篇。
大家看下这个数据,推荐量高,说明什么?
李砍柴:我们之前讲到一点,上什么山,唱什么歌。以演讲类比,@S06碧峰凝萃 面对的是一群写作爱好者,他们的痛点就在于没有人告诉他们怎么写好一篇文章,那么告诉大家要吃苦,虽然每解决什么问题,但是痛点一定是戳到了,鸡血也打了,但是回去之后继续下笨功夫,怎么下笨功夫?可能大家有蒙圈了。所以这篇文章只负责戳痛人家,没负责帮人家止痛。
久久Csilla:是,我也是觉得自己经常写的,不够有深度,逻辑。也不完整。
李砍柴:而@S013陈晓 台下的观众,是一群来看热闹的,没事无聊刷八卦的,他们一看到,哇,秦昊!立刻就两眼放光。这个看点就太足了,有故事性,有噱头,人又对,话题性又强。
李砍柴:所以这个打开率高达20%多。什么概念呢?一般文章打开率都只有10%,说明这个作者标题能力也很强。
李砍柴:
但凡对秦昊有感知度的人,都会忍不住点进去看看,秦昊怎么了,这就是典型的凑热闹、看戏不怕台高的心。再打个比方,你在大街上喊一嗓子,“打架了!”,或者说“哇,秦昊!”吸引过来的目光会不会很多?但是如果你在地铁通道轻轻地谈唱一首民谣,可能就只有少数人为你驻足。只不过呢,喊一嗓子大家看下就结束了,所以分享不高(没有转发和付费,没有黏性),而地铁唱歌吸引过来的虽然只有几个人,但可能这几个人会成为死忠粉,甚至愿意为你买单,成为你的付费用户。
前者是流量的玩法,后者是IP的玩法。
要了前者不要后者,前期收益高,但是很难持续,很难出大爆款。要了后者不要前者,现在就活不下去。最好的办法,是两者结合,才能做出真正的大爆款。
比如陈晓这篇文章的分享量不高,而分享量恰好是传播链条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都是奔着看秦昊翻车这个热闹来的,他们是娱乐性质,陈晓把这篇文章写得轻且短,这个是有道理的,因为没有读者奔着看热闹然后发现文章又长又臭看不下去,所以这篇文章的一个数据非常高。完读率,94%。
这篇文章语言是属于大白话的那种,很容易看进去,不用过脑子,瞬间就看完了。
但是这个文章给读者什么营养了,解决了读者什么问题了,或者有个什么点让读者有很强的转发欲望呢?没有。
所以这篇文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传播链条中最核心的因素,分享量。
这篇文章传播不出去,哪怕打开率、完读率再高,但是其中一个环节缺失,就导致这篇文章没有形成大爆款,到了一定程度,系统发现分享量低,就停止推荐了。
90分的选题、90分的标题,但是呢,60分的内容。看点超级强,转发点超级弱。
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我们的方向上。
谁都想写好文章,但是打磨好的内容,打磨大爆款,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精心打磨的。
如何把人群吸引过来,并让他们转发,就是你的选题足够好,同时你的内容转发点足够强。所以内容的浅入浅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深入浅出。
也就是说需要足够的时间,先把素材挖“深”,再把素材读“精”。
也就是说想得很深入,挖掘得很深入,我在表达方式上,必须得是轻松的活泼的大白话的每个人都能看懂的。
打个比方,六神磊磊那篇“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这得看了多少书啊,至少得把杜甫全集看完,把唐朝诗歌史看完,这就是深入的过程。
但是他在写的时候,又不是掉书袋,晦涩的那种。他用现代化的语言,流行的语言,把这种深度内化了。他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篇文章从阅读体验而言,首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一气呵成地看完,每个毛孔都舒坦了,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写太好了,太好笑了。同时看完之后,又产生一种惊喜和惊奇感,原来文章还能这样写!我觉得太有收获了,太有用了,我重新认识到了一个特别新鲜的杜甫。
但是我们很多人不舍得下这个功夫,或者屈服于新媒体的快节奏,其实反而束缚了手脚,做不出大爆款。
那么我们来看,同样是娱乐的选题,我们来看下书院这篇文章的内容。
完读率要低于刚刚那篇,打开率也要低于这篇,这说明什么?
@S013陈晓 说明你的选题和标题能力一点不输给我们编辑部的作者,说明这个部分下了功夫了。但是分享数的差距就远远拉开了,并且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111个读者,说明什么?这篇文章触动到这些读者,得到读者的认可了。
然后这个数据,直接影响到了平台的二次推荐。什么意思呢?平台刚开始,给陈晓文章的推荐和我们小伙伴这篇文章的推荐,是差不多的。但是平台综合了我们的数据反馈,选择了再给我们增加更多的推荐量,而给到陈晓的推荐量却越来越少,最终停止了。
平台不是无缘无故的停止推荐或者增加推荐,它都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我们的综合数据:打开率、完读率、点赞数、好评度、分项数等等。
只有每个指标都高,才能拿到更多推荐。一个指标不够,就会拉低总分数。这也是一个短板理论。你长板再长,驾不住你一个短板太短。
综上可以看出,我们在生产爆款的这条路上,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数据,都不要忽略。而每一个数据,都对应着你文章某个环节的缺失。我们必须具备通过后台数据找到自己文章问题的能力,进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我们宁可每个数据都做到90分,也不要一个数据90,一个数据60,严重偏科,一定会拉低总成绩。
现在很多人,要么只重选题不重内容,比如陈晓,要么只重内容还没有选题的意识,比如@S06碧峰凝萃
现在很多人都在焦虑,但是没有人知道怎么去找到自己文章的问题,那么数据绝对是进行自我复盘的利器。
数据的背后是平台的算法极致,平台的算法依据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推荐逻辑。这个算法难免会有问题,机器也会出bug,但是大致的思路,是不会变的。
并且平台在不断地调整机制。比如他们把完读率的比重调高,把用户好评度比重调高,这就是因为很多营销号钻了机器的空子,导致很多选题好内容差的文章得到大量曝光,他们要杜绝这样的现象,就必须调高好评度的比例。
这样,如果作者不提升内容质量,很有可能就被机器判定为营销号流量号,导致整个账号权重下降,最终出现零推荐的情况。
我们做自媒体,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数据是最能判断一个平台机制的标准。所以做好数据复盘,才能找到平台逻辑,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弹无虚发。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