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做自己,挺不容易的
/勇敢做自己,挺不容易的,难在不知道自己是谁,还缺乏勇气/
01
端午节放假的这天,跟泽茵远程处理一些工作的琐事,小半个上午竟然就交代过去了。
工作结束,切换到生活模式,泽茵问我是否吃了粽子,好几秒坐在床上发愣,半天回她“不怎么吃这个的”。
突然发现好长时间对节日没概念了,就像端午节对我来说,最多也就是一个放假的日子,实在没有过多的意义了。
泽茵她们似乎就不同了,放假的前两天,在办公室讨论着哪种类型的粽子好吃,最终传统红枣馅的脱颖而出。
从个人的饮食爱好,再到对人事的认知,在无数个雷同的场景里,无法不让我觉得,“我们不一样”的。
我常常要做的艰难选择是,如何保留自己的特别,同时在一些事情上跟上大家的节奏。
之前的高中班主任,有次在我又一次翘掉体育课后,气愤地讲,别看你这个人表面上挺好说话的,实际上骨子里犟得狠。
所以对我更难的是,有时不知道坚持的是否正确,所以会特别担心矫枉过正的问题。
02
部门其它几个都是广东人,只有我是河南的。
当时选择在广州工作,只是觉得南方冬天比老家暖和太多了,广州又是从大学出来见的第一个城市,不十分讨厌,像我这样特别怕冷的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公司环境相当不错,当然不存在地域歧视的现象,相反因为地域的差异,跟同事初次认识的过程,还是蛮开心的。
所有的沟通,大多建立在对陌生的好奇上,她们可以从我这里对想象的北方大雪,有更具象的认识,我也能从她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中,迅速熟悉陌生城市的生活。
只是一南一北,一本地一外地,好多差异没办法完全被大家的沟通掩盖掉。
尤其是双方新鲜感过去的阶段,地域差异加个人性格差异,时刻成为沟通的障碍,而这障碍在工作交流中的体现得更为明显。
常常在大家工作讨论中,泽茵她们突然切换语言模式,用方言随意讲着什么,即使是同一个省,广东各地方言其实还挺不一样的,直接导致我学方言和听懂她们讲话这件事,难上加难。
中间很认真地,同广东本地人和同样外省的同事,交流过这个问题,泽茵她们说只是自己语言习惯这样子,外省同事则说有时是受受伤的,语言不同会把我们划分为两个阵营。
差异本身其实还不至于影响双方关系,但平时工作和生活大家都挺累的,似乎更倾向于同本来就有共同之处的一起玩,而不是分出自己的精力,再与一个人磨合。
03
热衷于玩QQ签名的那些年,每次更新签名总要费很多时间,即使签名字数本身限制发挥的空间,还是想要选一条比较特别的。
那时试图通过签名,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很多时候自我矛盾,又想别人懂自己,又不愿意别人明白得太容易。
这样的时候持续了好久,有天一回头,发现原来那些身影,也不知什么时候都消失不见了,一阵风过来后背凉嗖嗖的,次数多了,突然就软下来了。
一个人虚弱无力的时候,会拼命想要挤进人群中找支撑,有时也并不是真觉得可以帮助自己站起来。
更像是潜意识觉得,跟着大部队总是没错的,再错也有人一起扛。
比起丢失自己的代价,似乎眼前未知的风险,来得更为重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