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乱语|请别乱用你的影响力(下)
文/牛妈
昨晚二宝哭闹得厉害,牛妈睡在隔壁房间,实在熬不住,起来伺弄她。
牛爸说:“估计是昨晚十点半的五个馄饨吃的。”
唉,牛妈提醒过牛爸,睡前最好给她吃牛奶或米粉,易消化。
牛爸说牛奶她不吃,米粉不顶饿,怕她饿着,非让三婆做馄饨或面条,结果睡前吃太多,把她给撑到,积食了。
牛妈抱着哭闹的二宝,不停地给她揉肚子。
二宝好不容易停止哭泣,抽噎着睡着了,牛妈回到隔壁房间。不一会儿,二宝的哭声又传了过来。牛妈没法,只能过去陪着二宝睡。还好,她并没要奶吃。
一晚上折腾了几次,牛妈也是累得精疲力尽,这会儿写文时还头昏眼花。
看来这断奶之路还得辛苦一段时间。
接下来,继续说影响力武器的其他三个原则:喜好,权威和稀缺。
喜好。“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一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会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他们多会采用一条相当直接的顺从策略:先令我们喜欢上他们,然后再让我们把他们推荐给自己的朋友。
那么,怎么让我们喜欢上他们呢?
外表魅力,“长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在改变听众意见时也更具说服力”。相似性,“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恭维,“很多时候,别人恭维我们、亲近我们,其实是有求于我们”,而“我们特别喜欢听人恭维奉承。尽管有时候我们也没那么好骗——尤其当我们很清楚恭维者是在利用我们的时候。可一般来说,我们总会相信别人的赞美之辞,喜欢上那些擅长说好话的人”。接触与合作,我们对某种东西的态度受先前接触它次数多少的影响。如果这种接触一直是正向的反馈,我们就会对之产生好感。反之,在不愉快的条件下(如挫折、冲突和竞争)持续接触某人或某物,也会减少好感。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学家提倡让孩子们通过合作而非竞争来学习,也是为了通过正向接触带给更多的孩子学习的愉悦而非痛苦。善于接触和合作的人,建立了一种“我们和他们在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氛围,这样我们就必须为了共同的利益和他们“团结一致”,成为他们的“战友”。
Ta长得好看,Ta好玩,Ta对我们的个人爱好感兴趣,Ta有亲戚住在我们的老家……这些和你决定买Ta推荐的产品完全没关系,可你就是因为这些才买了Ta的产品,而不是因为产品本身很出色,这就是喜好。
权威。为了规避违抗权威可能带来的损失,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这就是为什么领导大于天的原因。打从出生之日起,社会就教导我们: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不对的。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正确与否,跟它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危害、公不公正、符不符合通常的道德标准没有关系,只要它来自更高权威的命令,那就是对的。现实当中,我们往往没怎么思考,就下意识地顺从了权威。从小到大,服从权威人物(家长、老师、领导)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
利用权威原则的人,自然不会放过各种包装营销自己的机会,利用头衔、衣着和身份标志,将自己标榜为各种专家能手,讲一堆的故事,目的也不过是想树立Ta在你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让你对Ta顺从而已。
为了避免受权威的趋使,我们在判断所谓权威人物给出的信息时,就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了,Ta真的是这方面的专家吗?Ta说的都是真话吗?
稀缺。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物以稀为贵”。一件东西越稀缺,得到它的可能性越低,价值就越高。卖房子的人是最会利用这个原则对购房人产生影响了。“再不买就没了!”他们总是让我们处在这样一种心理下。我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自然是要赶紧努力一下的。一旦某物产生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
不过,不知道冰淇淋味道的人,是不会对冰淇淋产生向往的。一般稀缺原理会产生作用的群体,是那些已经感知到某种东西很重要的人。“最容易起义的,不是那些传统上最受压迫的底层人民——这些人已经把自己的贫困潦倒看成社会的自然秩序了。相反,走上革命道路的,往往是至少品尝过了更美好生活的人。”
要让一条狗疯狂,给它肉,尝一点,夺走,再给它肉,再尝一点,再夺走,反复几次,给它肉,不让它尝,它就疯了!这其实就是懂得稀缺原理又不怀好意的人惯用的伎俩。
好了,对于《影响力》的浅薄体会就写到这里。书中还有大量的事实论据,来说明这几个原理是怎么被人用在增加影响力上。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