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576】利维坦是千千万万人的集合体
【1】演员郭晓东
大大去世,前后也就十几分钟。
那个年代的沂蒙山的小山村,几乎都没有120的概念。
母亲慌了神,着急出去喊人,出堂屋的门都没找到。自己张大嘴巴扯着嗓子喊,也没听到自己的声音,最后堂屋都没跑出去,腿一软,晕倒了。
大大最终走的时候,是躺在自家床上的。村里的老人说,那是因为俺大大行善积德了一辈子,才有这样好的归宿,没受罪。
知道大大去世的消息,我正在江西婺源拍的电影《暖》刚开机三天。因为各种原因,剧组没能在第一时间放我回家,又多拍了一天的戏。
至今我都不敢看那部电影,尤其是影片最后那场戏,林井河离开山村回城里路过的那片芦苇荡,那场戏就是在得知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天所拍摄的。
拍摄那天,雨一直下着,不大不小。整个芦苇荡都罩在雨里,像极了我的心情。满脸湿乎乎的,分不清是雨是泪,也分不清是为角色还是为大大……(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好演员,我更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那时那刻我既不能第一时间回到老家见大大最后一面,也不能完全投入的把角色演好)
心很痛,很冷。
越是想忆起大大的面容,越想不起,越模糊。
我觉得我应该哭,我也很想哭,但就是哭不出来,一滴泪也没有。就是觉得心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心里垒起了一个堰塞湖。里面的湖水随时都会决堤,随时都会把我的五脏六腑冲的无影无踪。
我是在第三个晚上深夜12点多才回到的家。
我是穿着军装回到的家。大大生前就喜欢看我穿军装。我的那身军装,是他一生的骄傲与欣慰。我想让他看到,我相信,大大也一定能看到。
整个村子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我是看着天空,脚下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到的家。
一进家门先奔到锅屋里看母亲,她身体一直不好,一直都是我的挂牵。母亲摊坐在炕上,丢了魂。姨妈和几个姑姑照看着。母亲听到我的声音,一下子从炕上坐了起来抱着我嘶哑喊着“俺儿子回来了”,喊完又晕倒在炕上。姨妈和姑姑说,这是从大大去世后,母亲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那也是我从记事起第一次拥抱母亲,好像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农村人表达情感很奇怪,至少在我们老家是那样的。大家表达感情很吝啬,都藏在心里,从不外化,觉得难为情,牙碜的慌,也怕别人笑话。同时也觉得对方都能懂自己……所以,我给母亲最多的关心,也就是后来俺大大去世后,母亲住在北京,害怕过马路时,我又牵过一次的她的手,仅此而已。
姨妈跟姑姑说,母亲是伤心过度,再加上几天几夜都没睡。休息休息应该就没事了。
从锅屋到堂屋只有几步的距离。我不记得那几步我是怎么走完的。我害怕走过去,我一直坚信这只是一个恶作剧,我害怕我走进堂屋,这个恶作剧变成现实。
堂屋的墙上挂着大大的那张慈祥的黑白照片,棺木就摆放在照片的下方堂屋的正中间。地上铺满了麦阳,每个角落都坐着来奔丧的亲戚。哥哥躲在墙角,那双眼睛红肿无神……奶奶出奇的平静,坐在大大的棺木旁抱着棺木看着我说:因为季节的原因,只能提前火化。
奶奶还说:你大大听了我一辈子的话,就这一次没听我的,他说过他会走在我后头的……
那天晚上,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一个男人的嚎啕大哭。
还没有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母亲生怕我耽误剧组的拍摄,生生把我赶回了剧组。说家里有哥哥处理,让我放心去工作。
大大离世,母亲彻底病倒了。为了更好的照顾母亲,哥哥安顿完大大的后事,便带着母亲回了北京。
后来哥哥说,他带母亲离开老家来北京的时候,奶奶一直迈着那双缠着裹腿的小脚跟在母亲的身后。
哥哥跟母亲坐上车的时候,奶奶对母亲说:海他娘,好好地。这个宅子有俺呢,俺守着。
远去的客车卷起了漫天的尘土,透过尘土,依然能看到那个用裹着的小脚支撑着那身材瘦小的奶奶还站立在远处。
奶奶在大大走后的第三年也走了,至今也有十七年了,但哥哥说,那天奶奶的身影,到现在清晰的在脑海里。
【2】外卖小哥金城武
【3】“我突然觉得一地鸡毛已经将我对他的爱意消耗殆尽”
【4】八月的细柳 :在美华人的孩子,今年四年级
【5】「社恐是拒绝社会规劝产生的痛感。」
【6】老照片bot
考古学家分析这只酒碗制造地在地中海东部,上面的葡萄和藤蔓枝叶的图案应该是来源于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信仰。
【7】劳东燕2004
在大环境剧变的情况下,虽然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调整,但尚不清楚具体如何调整,如何重新达成内在与外部世界的平衡。所以,有时不免陷于困惑,有一种踏在虚空中的迷茫,并伴随一份不甘心的挣扎。
亏得内心中终究还是比较清醒的,知道无论怎样调整与适应,守正都比出奇重要。有一些内在的一直坚守的东西,不应当被外部的世界所改变。
电影《宿敌》中引用了甘地的一句名言:在良心面前,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则。很多内心珍视的价值,包括对自由、对法治、对何谓良善社会等,其实也是如此。
无论如何,我仍然选择相信观念的力量。
【8】私享史
【9】游识猷
* 相比于60后和70后,80后与90后对于婚前性行为与同性性行为的接受度略有提高,但是对于婚外性行为的态度,在不同出生队列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且接受程度非常低。
*女性整体的态度是越来越开放,但男性的态度却并非线性变化的,80后男性对女性在性中的主动性最为认可,但是90后却略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性开始得越来越早。90后的初次性行为年龄明显下降。
*在具有初中或以下学历的80后男性中,初次性行为年龄的是26岁,比教育水平较高的男性明显更晚。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男性被一定程度排除在了婚姻市场之外,性生活也开始得更晚。
*性在年轻人中可能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有配偶的95后,去一年没有性生活的比例为14.6%(男)和10.1%(女)。
* 以前是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男性具有更丰富的性生活。但在年轻群体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性生活更频繁,也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寻找性伴侣。
*研究生学历的群体,无论男女,性生活频率明显更低。
*一部分中产阶级似乎被剥夺了性生活。996的工作强度、高竞争的工作环境和育儿压力,让很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没有时间与精力去顾及性生活。“室友式夫妻”并不是玩笑,而是很多家庭真实的写照。
*男性比女性更多地通过互联网寻找性伴侣。男性群体中,80后是最积极的,尤其是教育程度在初中或以下的男性,超过一半有此经历。
*男性中有过付费性行为的比例在6-11%之间,女性则在2-5%之间。
* 在社会刻板印象中,女性往往被认为更容易利用性去交换金钱或者其他好处。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挑战了这一对女性的污名化,结果显示,男性有过收费性行为的比例远高于女性,在1990-1994年出生的男性中,22.3%有此经历,而同一出生队列的女性中这一比例仅为4.2%。
O关于中国人的性生活,你知道多少?
【10】木遥
(当然仔细看还是有 AI 的通病,比如 AI 不会画字符,但很容易修一下。
来源:O网页链接
另外,Instagram 上 O网页链接 这个 tag 里有大量神奇作品
【11】《分手的决心》里的冷幽默
【12】@荆豆地
@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这个论点可以理解,是后发现代化大国在民族主义时代的常见心态。在中国格外极端的原因,还是历史包袱太重,总觉得历史上强大就一定要再次强大,痛惜这么悠久伟大的文明居然没赶上趟以至于如队列原地向后转般转瞬从排头落到队尾,我可以笃定地讲,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不摆正心态,没了CCP,依然有苦吃
【13】「大部分悲剧都是在转瞬间成了过眼云烟。它们给人造成内心的伤痛,占据了新闻头条,但历史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即使是最为惨烈的战争,回头看,也被证明是无关紧要的,只是未来的学术界对它们有兴趣而已。记忆的消退是生活得以前进的一个因素,也是后面的世世代代不会永远纠缠于远古纷争的原因所在。但还有一些悲剧,它们带来的后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悲剧,一段历史结束之后,它又在另一段历史中重演。」(劳伦斯·莱特《九月的十三天》)
【14】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
【15】韩召嘉
爱而不得好像已经成为感情中的常态,爱一个人却不能拥有她,虽遗憾也是庆幸。
捂不热的心就不要再强求,捂不热的人终究不属于你。也许我们会遗憾无法拥有对方,但感情中最忌讳强求。当你用全部的感情去爱一个人时,不懂得珍惜的人只会弃如敝履。将自己纠结在爱而不得的感情里,只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内耗罢了。感情自始至终都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你一味的追逐。遇到爱而不得的人就放手,得不到的热情就及时止损,不要把美好的青春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样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糟糕。
也许经历一些事后才会明白,其实命中早已注定了对的人会什么时候来到你的身边。好的爱情不需要你一直拼命追赶,对的人会在你累的时候拉着你的手一起向前走,和你一起进步,接受你的坏脾气,不开心的时候永远第一个来到你身边,坚定守护在你身边。
尽管向前走,对的人终将会带着温暖来到你的身边,治愈你的内心。
【16】狼尾少年洸
其实我现在就已经感觉到了 点开外卖都是千篇一律的连锁店 以前总觉得是自己嘴巴叼了 其实是现在的食物越来越索然无味了 也不能说难吃 就是中规中矩的味道 没有锅气了
就连烧烤 也没人有耐心支个炭火炉子烤了 因为出餐太慢了 都给你直接油炸了
不过这点川渝和两广还是不错的 坚持现炒的街边小店还是很多 没有被外卖和连锁店侵占太多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