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史三国:赞姜维最后之荣光

上文尝有提及延熙十九年(256)段谷之败,致使姜维多年对于陇西之辛苦经营,几乎毁于一旦,成为姜维北伐的转折点。

同时,促使了姜维对于汉中军事部署的重新洗牌。即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其一,旨在打破朝廷内部之牵制,防止段谷事件再次发生,在此不再骜述。

其二,却是迫不得已、不得不为之,可谓是姜维「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法……

参史载,姜维行动的时间点是在景耀元年(258),姜维复拜大将军。同时,景耀元年(258),陈祗去世。董厥代陈祗为尚书令,诸葛瞻升迁为尚书仆射;又《后主传》云,宦人黄皓始专政。

即蜀汉顶层权利之全面更替,以及宦官黄皓的走入台前,给予了姜维致命一击。

参《孙盛异同记》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同时《姜维传》有云,‘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

换言之,以诸葛瞻、董厥为代表的尚书台,以及为后主代言的黄皓皆欲以阎宇代替姜维。

故姜维面对朝局的咄咄相逼,唯有兵行险招。参《华阳国志》曰:‘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姜维此举看似鲁莽,却是以黄皓为借口,先声夺人震慑内阁,让后主暂时未敢轻动。

姜维则顺势避祸沓中、重归军旅。配合新的军事部署,以防被朝中「反战派」趁虚而入。同时,谋取一场大胜,以稳固姜维军中地位。

灭蜀之战开始前,参《姜维传》云,‘六年(263),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即姜维已有所察觉,但黄皓等众恐姜维拥兵过重,故以鬼神巫术托词而中止。

但《三国演义》所云,刘禅因此而未发兵,则与史不合。参《后主传》载,‘於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

当刘禅意识到,此并非姜维拥兵自保之借口,即依姜维策略而发兵。但却因发兵延迟,而未能及时救援阳安关口。参《姜维传》载,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此关之得失,可谓灭蜀之战的关键转折点……

又《钟会传》载,‘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

姜维新的策略即是「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姜维于蜀魏边境,重新构筑防御壁垒。选择屯兵沓中,则是因为西路并无易守难攻之关隘,防御任务更为艰辛。

但如今关城被夺,魏军不仅粮草得以补给,更是导致姜维整体军事布局全线崩裂。

参《姜维传》载,‘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可以说,正是援兵的延迟,致使钟会的东路军长驱直入,直逼剑阁而来。

而钟会攻陷关口,长驱而下时,张翼、董厥方至汉寿。

迫使姜维不得不回援剑阁。进而西线缺失姜维牵制,为邓艾奇袭阴平提供了先决条件。

西路邓艾统军三万向甘松、沓中等地牵制姜维。又《晋书·武帝纪》载,‘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颀趣甘松。’即四路联军围攻沓中。

中路诸葛绪则统军三万向武街、桥头等地截断姜维的退路。

然《资治通鉴》却道,‘翼、厥北至阴平,闻诸葛绪将向建威,留住月余待之’与《三国志》所述相悖。

故此处真正「北至阴平,留住月余」的应指廖化,而非张翼董厥

参《后主传》所云,廖化应是先锋军,受命进军沓中增援姜维。闻诸葛绪兵向建威,恐魏军占据桥头,斩断姜维后路,故待之以为后援。

此时,参《资治通鉴》所云「诸葛绪已塞道屯桥头」

但廖化同样入驻阴平,与诸葛绪军对峙于桥头。如此一来,则为姜维顺利从沓中回军提供了条件。倘若未有廖化来援,姜维将面对诸葛绪、邓艾的前后夹击。

而有廖化的牵制,姜维只需抢在被诸葛绪、邓艾夹击之前,与廖化军先行前后夹击诸葛绪即可。

故姜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绪后」,即是欲与廖化夹击诸葛绪。

诸葛绪闻之,亦并未选择与姜维死战,而是「却还三十里」,如此姜维轻松摆脱诸葛绪之阻截。且姜维急于回援剑阁,亦不欲与其过多纠缠。

然则姜维始终未曾算到,邓艾成功奇袭江油戍。此时蜀汉重兵皆在剑阁,成都兵弱将寡。姜维闻之诸葛瞻兵败后,遂率军从剑阁后撤,引军至广汉、郪县,以审虚实。

十一月,刘禅开城降魏,蜀汉正式灭亡。

故姜维并非在剑阁向钟会投降,而是至广汉、郪县接到刘禅命令方才投降。

但是姜维并未就此放弃,心中仍存克复之心……

参《汉晋春秋》曰:‘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又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看出钟会之野心,故欲借此「以图克复」。

可惜谋划并未达成,最终在乱军中被魏军所杀。

据《姜维传》推算,姜维终年为六十三岁。故姜维并未如《演义》所云,是自刎而死。

《姜维传》载,‘建兴六年(228),天水郡太守外巡,姜维等一同随行。闻诸葛亮出师祁山,怀疑姜维等怀有二心,而连夜逃至上邽。姜维等随行诸人走投无路,而归降诸葛。’

换言之,姜维归降蜀汉起因、过程异常平淡。

首先,天水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尝与姜维一同归蜀。

其次,诸葛亮此次北伐,在天水并没有和魏军发生战斗。故姜维并未为天水太守马遵出谋划策,而击败蜀军。最后,并未有梁虔守上邽,姜维奔至上邽,梁虔闭门不纳等情节。

姜维是在受到上司的猜忌无处可归,并在蜀军的军事压力下主动归降于蜀汉。

诸葛亮虽对姜维有较高的评价,曾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但二者之间并无传承关系。

诸葛亮临终前,并未传授姜维「连弩之法」「兵法二十四篇」,传其衣钵。

据《诸葛亮传》引《上诸葛亮集表》载,是陈寿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于晋泰始十年(274)编定了《诸葛氏集》,并非诸葛亮生前自编。而诸葛亮死后,则是蒋琬、费祎相继主政。

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因费祎遭人刺杀身故,姜维方才有机会执掌蜀汉军权。此时诸葛亮已逝二十载。

姜维虽政治智慧,远不及诸葛。然而,后世却是皆愿相信二者归属一脉相承的师徒关系,不仅是二者的北伐之心,更是归因于二者有着相同地品格。

诸葛亮故后,「不别治生产,家无余财,不过桑树八十株,田十五顷」

而郤正著论姜维亦云:‘姜伯约住室简陋,家无余财,侧室无侍妾之欢,后庭无音乐之娱,衣服仅求够用,车马仅求乘用,节俭饮食,不华不奢……好学不倦、清廉朴素,应为一代之楷模。’

可以说,姜维之所以能够超越蒋琬、费祎,

盖因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诸葛亮如此、姜维亦是如此……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3760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