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冬雁的一次对话

12-7

 

今年6月,我曾在香港见到病毒学家金冬雁,向他请教香港第五波疫情的经验教训。金冬雁是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已经研究了36年病毒,冠状病毒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香港第五波疫情在今年年初爆发,根据港大医学院的推算,真实感染人数可能有440万。香港特区卫生署的统计是,有一万多人在这波疫情中离世,其中87%是70岁以上的老人,这其中又有67%完全没有接种过疫苗。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6月那次采访时,香港社会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当时,金冬雁告诉我,香港第五波疫情的转折点有两个。一个是2月25日开始,港府不再要求原有的高危地区居民去社区检测中心接受强制核酸检测,而是向这一部分居民以及高风险行业的从业者派发快速抗原测试包。如果快速测试阳性,不再进行核酸检测,可以直接在政府推出的网上系统申报,从而提高检测效率。另一个则是三月中旬起进口新冠口服药的大规模应用。

对于前者,金冬雁用一张病毒有效繁殖率Rt在2月26日后显著下降的表格来做说明。后者在我对香港东区医院一位医生的采访中得到了证实。

最近一两周,在北京,还有其他很多城市,都出现了陡峭的疫情上升曲线。与此同时,从上周开始,一些城市陆续放宽了核酸检测和出行要求。一种普遍的预期是,中国的防疫政策或许即将迎来松动。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北京的情况或许已经十分接近于香港第五波疫情爆发前的状态:社区传播难以溯源,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核酸要求并未完全取消,检测点却越来越少,不少人都需要在寒冬中排队两三个小时做一次核酸。在我身边,陆续有朋友在十混一的核酸检测中出现阳性,也有朋友在买到抗原试剂后试着测了一下,却发现已经阳了。

12月5日晚上,我想起6月份采访时,金冬雁曾评价过,常态化核酸就是乱弹琴。

于是我发微信给金冬雁,想请教他,在如今的新情况下,常态化核酸,尤其是十混一的检测模式,是否还有必要?

他回复我说:“核酸检测本来就是不是万能的,和抗原一样有漏检。抗原自测可以解决部分需要。”

接近凌晨一点,他又说:“你想讨论现在可以打过来。”

于是我向他请教了更多问题,我们有了以下对话。
------
Q:12月以来,不少地方都调整了防疫措施,政策似乎在朝着松动的方向发展。您怎么看待现在的趋势?

A: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当局没有一个确实的说法,更没有公众教育。现在的转弯,还是一点一点在转。他们还没把采取的这些(新)措施背后的理念和目标好好给大家解释。大家处于混乱之中。你要放开吗?为啥要放开?放开后确诊的话,最合理的处置方法是什么?现在我们是不是要降到乙类管理?这些事情都没有解释清楚。底下也都不知道上面要干嘛,配套措施也不是很好。

当然我们也理解可能在搞一些先行先试,但你即使是试验也得告诉大家。你不告诉大家不就成石家庄了?如果医院里头的的处置方法,还是跟以前的规矩一样,有确诊医院就停诊了,这样的话你搞两下的话就出事了。新冠死的人是正常死亡里面的其中一小部分,就像我们香港是大约五分之一,不能说其他的东西就不管了,那剩下的五分之四还会有更多人死。

现在可能还是两派的意见在交锋。饶毅还写了好多东西来骂我,我就简单回应他一下,否则好像我说的都不对。像以他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人,影响国家的防疫政策,搞成现在的僵局,而且把开放的时机早错过了。现在不是最好的开放时间,夏天才是。

搞到现在这个地步,冬天才开放。这是没法不开放了,这套东西无以为继了。再这么测核酸,国家就测穷了,经济就垮台了。这么多钱倒进去,效果也不行。

Q:防疫政策转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格外注意什么呢?

A:要总结在政策改变的时候碰到的问题,要去解决。要看有哪些是可以通过宣导解决的,有哪些是可以去改进的。如果沿用过去的方法,一看有医生中招马上就封院,那非新冠的人也会死的,这个封法是不得了的事情。

真正要发生疫情的时候,包括香港,医管局最多的时候有一大半的人是受过感染的,但是一直在保持服务。医生病好了就回去。如果因为一个大夫受感染,把所有密切接触者都拉去隔离,那这时候医疗资源就会发生挤兑。

比如说对密切接触者坚持测抗原,测出阳性的时候再去隔离,或者采取措施,不需要说发现一个人阳性,就把十几个接触者都搞去隔离。这一观念和做法需要调整。

我们前一段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过一个,是特别强硬、特别周全的方案,现在这不是我们的目标了。现在的目标应该是让我们平安度过高峰。重症少死亡少,这是最高的目标。

同时,在高峰阶段过去之后,希望我们相当一部分的民众能够获得免疫力。希望不要搞到我们在高峰顶部的时候应付不过来。这个理念要跟大家讲清楚。

现在的目标是什么?也非常混乱。医护不知道,老百姓不知道。到时候会出问题的。比如现在也没有人解释保定这些人是流感还是新冠。(注:据《顶端新闻》,河北保定市近期新增本土确诊、无症状感染数量极少,可是却有不少市民发微博称,周围很多家人和亲朋好友出现疑似症状,且抗原检测异常。)

而且我们用的检测试剂是不是总是可靠?国家也要监管的。香港也曾经用过一批质量特别差的试剂。现在检测试剂入门门槛比较低,要靠职能部门监管,把劣质的试剂赶出市场。

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这么大,十四亿人,需要上抗原检测时候,抗原就不够用了。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赶紧多生产一些出来,大量增加抗原试剂的产能。

接下来是一个攻坚战。从各国的情况来看,像韩国和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比较多的确诊。像中国台湾,一直闹到现在,已经至少有两波了。这种情况在大陆也可能出现,不过比2月份的香港、后来的台湾好一点的是,我们的老人的接种率更高一些。(注:据《人民日报》,截至11月28日,中国内地6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全程接种人数占老年人口的86.42%,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8151.1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全程接种人数占80岁以上人口的65.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445.6万人。香港第五波疫情最严重的三月中旬,香港80岁以上老人至少接种一针疫苗的比例仅有56%。)

像新加坡,疫苗接种率是93%,感染也有好几百万,但死亡是1700人。如果我们能达到新加坡的水平,那就好的不得了了,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医疗挤兑和大量的死亡了。

Q:从病毒学家的角度,对接下来可能到来的疫情高峰,您有什么应对的建议?

A:我一直讲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疫苗。老人疫苗接种率一定要上去。

疫苗的上策,是尽快开放mRNA疫苗给人使用,全世界几乎都批准了;中策,是如果不能批mRNA,那么灭活疫苗多打几针。比如新加坡政府的规定是,科兴和国药这样的灭活疫苗要打四针才算是最低接种要求,香港特区政府的要求是最少三针;下策,是就这么维持着。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最好达到90%。可是疫苗接种率差10个百分点就是差很远的。

第二道防线是口服抗病毒药需要储备。这也有上中下策。上策是多储备一些辉瑞的,因为效果最好;中策是辉瑞和默克的都买;下策是主要靠中国的注射用阿兹夫定。

第三道防线是可以搞逆向隔离。疫情高峰出现的时候,对一些健康的老人,可以利用我们现有的隔离措施,把隔离措施适当改装成安养设施。可以有三种,一种是可以自理的,你想隔离就可以;第二种是需要有人陪护的,有家里人或者护工一块;第三种是除了护工可能还有一些医疗需要,比如失能的老人、残疾的老人,要有一定的医疗资源。这方面香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互相参照。

这三道防线筑牢了,将来的死亡一定是能够大大减少的。

当然最重要还是公众教育,这三板斧是硬件,公众教育是软件。

Q:公众教育应该包括什么?

A:其实就是,现在防控要转弯了,依据在哪?这个道理跟大家讲清楚。还有现在敌人变了,病毒的效力降低了,那我们现在需要怎么做。

疫苗接种可以进行宣教,掰开了揉碎了给讲一下,然后把老人的情况,特别是各种具体的情景,比如高龄的老人为什么要打针,有基础病的人打针对病程没有太大影响,以及副作用是更高还是更低,要讲清楚。

比如一个地方根本就没有几例感染的,或者一个千万人的城市很少感染,你啥也不用测,不放心的人买抗原自己测。而且你要告诉大家,测抗原最好测三次,连续三到五天里测三次,准确性是最高的。

抗原检测的操作方法,也是需要示范的。香港当时找了好多专家,像袁国勇院士,还有立法会议员,去给大家示范怎么做。因为如果取样取不好的话是测不好的。可以有一些示范性的录像。

有些人确实是会有症状后还是阴性的,测核酸也是一样。为什么测核酸测来测去测不干净,也是同样的问题,有漏网之鱼。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是老百姓不知道。

退一步说,你测出来阴性,但你有症状,不管是新冠还是流感,其实应对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也要待在家里。

现在重要的是要教育民众,我们是为了减少重症。如果本来健康,底子好,能扛着可以扛着。但是你要注意一些信号。第一个是气短,第二个是连续三天以上高烧,这种情况是应该就医的。老百姓要知道这些信号,不需要太过紧张,太过焦虑,太过担心。

问题是我们现在在解说方面太缺位了。让我来给全中国的人解说吗?怎么可能,解说不来的。

Q:普通人可以准备些什么药物呢?

A:一般在家里储备一些伤风感冒药就可以了,缓解症状。如果出现气短和连续三天以上高烧39度的情况,需要就医。

Q:高峰之后的二次感染会成为一个问题吗?

A:不需要太担心。二次感染绝大多数是弱的,强的是少数。有些人以偏概全,好像二次感染都会更厉害,其实不是的。其实相当于多打了一次疫苗。

Q: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1月29日发文,要求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但也有人担心,基层可能会出现运动式执行的情况。

A:这本来也是一个矛盾。香港搞疫苗通行证也有人骂,很多人说疫苗通行证也不用搞。

中国内地是做得到在很短的时期内让很多人打疫苗的。这次如果下决心推动,相信效果会是好的,但也希望不要搞到好心办坏事。提高接种率执行到最后肯定会有一定强制性,只能希望还是有一些关爱,不要在强制方面搞得太惨烈了,不要因此造成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

而且现在还没有大爆发,还是一种散发的爆发。我们在这样的时间窗口内是可以有所为的。我们国家比较大,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那么在一个地方爆发另一个地方还没爆发的时候,去打疫苗也是有效果的。当然如果是辉瑞的话起效更快,科兴的话要打加强针。

Q:北京7月份的时候也曾经尝试推出类似疫苗通行证的制度,但很快取消了。所以疫苗通行证是一个必要的选项吗?

A:其实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搞不搞疫苗通行证其实是个形式问题。只要把老人疫苗打完了就好。像新加坡,不打疫苗的人去医院要自费。

Q:如果政策发生转向,现在的这些方舱、核酸设施,该如何收场呢?

A:就像我刚才说的,有一些方舱可以改成老人安养、逆向隔离的设施。核酸公司现在可以去做抗原的试剂,可以转产。

Q:不管是人们对病毒的认知,还是基础医疗设施,中国的城乡差距都非常大。防疫政策转向后该如何照顾到农村地区呢?

A:一个是宣导,把现在的情况告诉大家,因为大家还活在2020年的恐惧当中,觉得跟当时是一种病。第二个是把该准备的东西准备好,除了疫苗和抗原之外,还希望能够储备足够的口服药,让农村的老人也可以用上。第三个是我们基层的医疗怎么应对,在没有大医院的情况下怎么帮助重症的人,要有一个方案。这是非常考验我们政府的执行力的。

Q:在可能到来的这一波高峰里,我想会有大规模的感染,会出现超额死亡。这时也许会有人说,我们当初就不应该放开。我们该如何去做一些思想准备,如何重新认识病毒、感染和死亡呢?

A:情况就是,这个高峰迟早要来。现在起码主流毒株是一个弱毒株,在这个时候来一次肯定比病毒强的时候更好。现在大多数人体内仍然有较强的免疫力特别是免疫记忆,在这个时候来一次肯定比群体免疫力未建立或已衰退的时候更好。时间不等人。比如香港,一开始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措手不及,在疫苗接种及尽早处方口服抗病毒药方面都做得不如人意,效果就不如新加坡。

这个病毒变成了现在这样,还会有人感染,也会有人死亡,但我们不能让它继续影响我们正常的社会生活了,不能让它影响我们的经济了。

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武器,有疫苗,有口服抗病毒药,也有的是逆向隔离的设施。我们对病毒的认知也越来越充分,所以完全有条件改成乙类,也有条件适度开放,迎接这一波疫情高峰。我们扛过这一波之后,就都过去了。当然可能几个月之后病毒还会回来,但它不会再影响我们社会的运作了。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3824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