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读后感
(本文为理事会读写营作业。)
《药》出自鲁迅先生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提起《呐喊》,不难想到关于“铁屋子里的呐喊”那段著名对话。《药》作为《呐喊》的名篇之一,在当时却是无声的呐喊,对于一些能读懂的人而言,也许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是《药》的开头,表面上是环境描写,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封建王朝走到了末路,新生的、能够拯救中国的力量尚未出现,绝大部分人都在沉睡之中。
《药》的内容分为明线和暗线。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华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华夏本是一家,华家人却吃着夏家人的血,又是一层暗示。文章对夏瑜着墨不算多,只有两次,侧面出现在人物台词中。一次是刽子手康大叔在茶馆说他是“疯子”,另一次是他的母亲上坟时为他喊冤。这两处简短的语言描写,却揭露了夏瑜的悲剧和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夏瑜是坚定不移的革命者,为了与腐朽的封建势力作斗争,为了给人民群众谋福祉,献出了宝贵生命。然而他的死并没有唤醒麻木的群众。
夏瑜身上有几层悲剧。第一,他是被自家人出卖的。夏三爷为了避免受牵连,也为了几十两赏银举告了他。第二,他为人民而死,却被老百姓当成“疯子”,残血作为药引子被群众吃掉。第三,他的母亲以他为耻,不敢在人前抬头,丝毫不能理解他的理想和追求。
一心为国,矢志为民,壮志未酬身先死,血染江山谁人怜?夏瑜的境遇正是当时无数革命者的写照。花钱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茶馆中冷嘲热讽的众人、坟前喊冤的夏四奶奶,都是夏瑜为之献身的人。但没有一个人理解他、认同他!最后,华家和夏家的孩子,躺在相邻的坟墓里。两位白发苍苍的母亲,都不知儿子因何而死。那么夏瑜的牺牲,究竟有没有意义?
回到“铁屋子里的呐喊”那段对话。鲁迅也好,夏瑜也罢,都是最先觉醒、在铁屋子里放声大喊的人。他们面对的是无法逃脱的桎梏,是唤不醒、或是被唤醒了反而责怪他们的民众。世间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在这种困境下,鲁迅先生心中有一丝渺茫的希望,那就是“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在《药》这篇小说中,唯一的光亮则是夏瑜坟顶的花圈。
星星之火,艰难求存。但只有把这微光传承下去,才能看到突破铁屋子的希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