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沈从文的《三三》
初读沈从文的作品,便是《三三》。
最喜欢结尾部分:
三三说:“娘,我在看虾米呢。”
“来把鸡蛋放到坛子里去,虾米在溪里可以成天看!”因为母亲那么说着,三三只好进去了。磨盘正开始在转动,母亲各处找寻油瓶,三三知道那个油瓶挂在门背后,却不做声,尽母亲各处去找。三三望着那篮子,就蹲到地下去数着那篮里的鸡蛋,数了半天,后来碾米的人,问为什么那么早拿鸡蛋到别处去送谁,三三好像不曾听到这个话,站起身来又跑出去了。
三三是个十五岁的少女的名字,她的故事是这样的:
五岁时父亲去世,她跟着妈妈同父亲留下的碾坊一起生活。这个碾坊是堡子唯一的碾坊。妈妈碾谷子,三三看着鸡、鸭、鱼,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长大,二人的生活平淡从容,被堡子里的人羡慕。一天一个白脸的城里男人被堡子里的人领着来到碾坊,看着机灵俏皮的三三便开了些想娶三三的玩笑。实际上他只是到三三所在的堡子里养病来的。三三自然嘴上拒绝,但是心里却想入非非。就连同母亲,也因为他的到来,对城里人和城市的想象开始悄悄滋长,玩笑话又让母女两人发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最终这种幻想随着白脸城里人的死亡宣告结束。
小说的后半部分,写三三和母亲给白脸男人送鸡蛋,但是到了家门口,听说那个男人已经死了,两个人就把鸡蛋拿回来。回到碾坊,有人在等着碾米,于是沈先生就写了前面那些话,于是小说就结束了。
白脸男人的死,是最好的安排。
那个白脸男人是个有钱的主,得了不治之病,需到乡下疗养,并雇了一个叫周小姐的随同照顾他。城里人读书,不光男人读书,女人也读书。三三没读过书,但是她聪明,爱做梦,做跟白脸男人和城里的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做得有头有尾,梦里梦外,连读者都跟着当真。
一个单纯的一尘不染的少女那种欲说还休的爱恋和浪漫多彩的城市憧憬,在沈先生清丽的文笔下,意境朦胧,细腻婉转。
《三三》写于一九三一年。不管沈先生当时写《三三》的时候是不是跟张兆和正在恋爱,也不管三三这个人物是不是沈先生对乌托邦爱情的构想,总之,九十年过去了,这个理想化的少女形象还是打动了我。确切地说是三三让我意识到了当今社会迷失了的东西—— 一种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美。是一股清流,纯真,善良,可爱。在当今社会的少女中,是很难找到的。
所以,我希望三三永远不要到城里去。白脸男人如果没死,说不准要娶三三,母亲同意,三三也有意,于是跟着男人去了城里。去了城里的三三会幸福吗?不会的。城里的人和事,三三搞不懂的。待她搞懂之后,那就不是三三了。三三就没有了。
我更希望三三在碾坊里悄悄做着自己的梦,在梦境里偷偷长大,做一个坚守传统文化的使者,打消那种对都市生活的荡漾之心。虽然我知道这种私心是偏执的,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还是想守住些什么。总之我不希望她成为第二个“丁真”,那个瞬间爆红后又被人利用的理塘男孩。
城里的男人死了,三三佯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于是她看水里的虾米,蹲在地上数鸡蛋,任由母亲到处找油瓶。别人问话,也不理,跑出去了。
呵呵,以后,遇到解不开的事,不妨学学三三:数鸡蛋,或者跑出去。虾米就不数了,因为现在河里的水都浑了,哪里有虾米可数。
喜欢沈先生的《三三》里面的三三,更喜欢那种含蓄的表达体现出来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