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有高低之分吗?
导语:两件外观类似的物品,用什么标准来区分哪个更美?美是真实存在的吗?审美有高低之分吗?如果有,是谁规定的或者是怎样产生的?
前几天,一个朋友发来一张图,图上是两个星星饰品,不知道是发夹还是胸针,也不知道是什么牌子。(插图)朋友问我哪个是正品哪个是高仿。我看了一眼之后说出了答案,她问我理由,我说:从整体上看,我所认为的正品的轮廓精致挺拔,有精气神;从细节看,每个面的角度和分割都富有节奏,圆形凸起的颗粒大小考究,中心的镂空部分不是直白的星星样式,而是有角度和曲线变化的,体现出设计师的匠心;从质感上看,正品的光泽含蓄柔和,简单说就是高级感。还有就是别针冒出星星的部分,很可能是品牌刻意的特征。
朋友问:你怎么能那么快就做出判断?
我说:我先从两个星星的质感做出了第一眼判断,之后再慢慢比较细节。我认为高仿款透着贼光,就是一种混乱刺眼的廉价的光,整个造型松松垮垮没有精神,镂空部分更是毫无设计感,就是一个随便做出来的东西。你这到底是啥?多少钱?
朋友说:是发夹,正品几千,高仿只要几十,我两个都买了,就是想知道买正品究竟值不值。
我问:那你现在觉得值不值呢?
朋友说:我觉得很值。
其实朋友的目的并不是想知道买得值不值,而是想知道是不是有人能看出正品发夹的美好。东西不是越贵越好,几十元的发夹,花了心思也能做得漂亮,如果只是拙劣的模仿,自然经不起比较。
朋友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我却陷入了迷惑。我之所以能一眼分辨出真假,也许是因为我的眼睛受过训练,虽然我不是奢侈品专家,但我曾经从事过的设计工作使我有了比较敏感的眼光。我相信有很多没有受过训练但是看过各种美好事物的人也能一眼做出判断。
我对朋友说的那些词:精气神、考究、匠心、含蓄、高级感……为什么是这些词代表了好的审美,放在产品上就很贵?审美有高低之分吗?是谁规定的?这种观念是怎么形成的?美是一种本质的存在吗?
审美是一个哲学话题,可以探讨,却没有终极答案,所以我感到迷惑一点也不奇怪。我只能以我们人类现有的观点来试着解释我的迷惑。
我又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我有个艺术家朋友,当了爸爸之后决心要从小培养女儿的高级审美,给小婴儿选的衣服都是没有性别的自然色系——白色、米色、灰色,大概就是莫兰迪色里面最含蓄的颜色。可是三年之后,我看到的画风却是大出意料,小姑娘头戴鲜艳的花环,上身是天蓝色的绣花衬衫外套紫色马甲,下面穿着粉红粉绿相间的蓬蓬纱裙,脚上是桃红色的皮鞋。我被小姑娘的反叛精神震慑到了,脱口而出:“你好朋克哦!”
女孩妈妈说,当女孩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时候,开始自己挑选衣服,就是那些五彩斑斓的衣服。这很好理解,幼儿的视觉更容易观察到鲜艳的颜色,同时被它们吸引。这可以代表人类的一种本能审美,就像非洲原始部落的服饰,总是那些强烈的高饱和色系,好像在和太阳争奇斗艳。艺术家朋友表示,我当初太刻意了,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最好。
十多年之后,当年那个拥有无数鲜艳衣裙的小女孩长成了少女,身上的衣服基本三个颜色:黑、白、灰,以及一些略带色彩倾向的不同色调的灰,款式也是极简单的。这表示她能理解含蓄的色彩和形式传达出的微妙的美感,对美有了自己的看法,审美从本能进化到了理性。在我看来,少女本身就具备最美的颜色,穿简单的衣服反而能衬托出少女本色的美。
我们来看看世界上重要的哲学家怎样定义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爱智)这一词汇的人。他认为美是有绝对标准的,这种绝对标准就是美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是一种数学规律,符合数的和谐与神圣的比例就是美。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1:0.618是其早期的研究成果,他试图找出产生最美效果的经验性规范,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尤其能反应出这种基于数学和比例的美学典范,他们在高、宽、厚的关系中,在对角线和边长中探索美的奥秘。
毕达哥拉斯和康德都认为美是真实存在的,区别是前者认为美是遵从和谐原则的实体的存在,后者认为美存在于人的感官之中。
十八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审美分为反应性趣味和反思性趣味。反应性趣味全凭个人喜好,没有高低之分,所以有些人会说,美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有标准答案;反思性趣味需要发挥理性去欣赏对象的形式美,这要求审美主体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鉴赏力,是形式化的、抽象的自由品味,是高级审美。
康德认为,美是人的主观的普遍性感知,美没有客观本质,所有的美都是因为人的主观感受而存在。简单说就是因为人感受到了美,美才存在。康德的定义里还有一个普遍性,是人对美的普遍感知,可以简单理解为多数人认为的美,是真正的美。那什么是美的普遍感知呢?比如:干净整洁是美,脏乱差不美;五官协调身材匀称是美,歪嘴斜眼身体畸形是不美(这一点只是说人的外表,卡西莫多一类的外表丑陋内心良善的人不在此讨论范畴);健康朝气是美,病态颓废不美;开满鲜花的山坡是美,垃圾堆不美……
那以上那么多的美,是事物本身就美,还是因为人觉得美所以它们美?实际上,以上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丑之分,而是人通过主观感受得出的结论,归纳起来就是使人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就是美。对于苍蝇和屎壳郎来说,垃圾山和大粪堆是美。
那么占据社会大多数的劳动者,他们能代表美的普遍认知吗?比如东北出品的凤穿牡丹大花布,深受群众喜爱,到处都能见到这鲜艳的红绿花布,门帘、被面、棉袄、餐馆服务员的制服,但它给人的印象是艳俗的。直到国际影后巩俐女士穿上凤穿牡丹大花布做的礼服裙出现在戛纳电影节颁奖礼上,人们才突然惊觉这款艳俗的大花布原来是可以很美很高级的,于是大花布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明星身上和时装秀场。
凭什么?凭什么大明星穿过的艳俗花布就能变得高级?第一,巩俐的裙子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具备艺术性,造型和工艺都不是民间随意缝制的花棉袄可比拟的;第二,巩俐本人的容貌气质和国际影响力为大花布注入了强大气场;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审美的另一个特质——从上至下地传导,古代君王贵族和现代社会精英的喜好对大众审美具有主导性的影响。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身高154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明了高跟鞋,很快风靡贵族圈,贵族模仿国王,平民模仿贵族,这个规律不会反转;明星的穿戴容易引领时尚风潮。宋朝三百年昌运盛世,历代君王都推崇“文治”,追求美的至高境界,他们不仅欣赏美,还自己创造美,宋徽宗独创的的瘦金体、宋高宗的行书都达到了很高艺术造诣。君王的喜好自然被大众效仿,更主要的是,宋朝对文化、艺术、思想的宽容,对知识群体的尊重,对民间社会的开放,这样的时代精神使得宋朝文人士大夫创作的文人画成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峰,民间流行诗词歌赋,宋词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宋代瓷器更是至今也备受追捧的审美巅峰之作。
可以说,宋朝美学在千年之前就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可以说宋朝的美学和我们现代社会的审美不谋而合,不论是浓墨重彩的青绿山水、繁复或简约的服饰还是如初发芙蓉般的青色瓷器,无一不是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高超技艺结合的产物,动人心魄的魅力使其成为高级审美的典范。
法国圣殿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布尔迪厄认为,审美和社会阶层密切相关,不同的社会阶层具备各自的审美秉性,审美是区分阶层的工具。我觉得这个观点有些片面,即便是有阶层划分的作用,那也是精神层面的。一个默默无闻甘愿清贫隐于山中的烧陶匠人,一辈子追求器物之美,他不高级吗?但换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一个人具备很高的审美能力,就有可能走上阶层跨越的捷径?这至少具备一点积极意义,即使不能跨越阶层,较高的审美能力也能使一个人富于魅力、生活更加幸福。
至于开篇的两个星星饰品,你能看出哪一个是正品,哪一个是高仿吗?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299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