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5:在中国这艘大船上》: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给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是由诸多的宏观变量编织出来的。《变量5:在中国这艘大船上》,作者何帆,经济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这本书记录了2022年封控期间,在艰难的环境中野蛮生存的普通人、小商家,网络上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兴产业、多重冲击中的房地产业等等。通过讲述每个个体面临的生存问题,带给我们如何将被动的困境变成成长机会的启发。
一、生存比择优更重要
2022年绝对不缺堪称历史分水岭的事件:疫情封控、俄乌战争、通货膨胀、全球热浪、人口负增长……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书中提到了一个理发小哥,他的理发店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关门,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个人的热情工作。需要菜的时候,他就去卖菜;需要车的时候,他就去找车;甚至还帮忙开车送货。他不挑活,有什么干什么,不让自己闲着,结果,疫情封控期间他的收入不减反增。
生存比择优更重要。教科书上的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择优,根据已知的约束条件,求出让目标函数最大的最优解。在现实生活中,约束条件随时在变,目标函数也要随之调整。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见招拆招。择优要求你求出最优解,生存则告诉你差不多就行了。我们都曾因为总想着或许有更好的选择而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最好是最好的敌人。
还有一个飞行员,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高收入职业,根本不用担心找工作。然而,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就是航空行业。有一个飞行员L ,他除了干好自己本职工作外,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开餐厅上。即使航空业出现动荡,他还有备选项。
所以,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备选项。战场可以收缩,武器库不能缩减。备选项越多越好,不随便做价值判断,而是从多样性中寻找价值,对冲现有职业遇到的风险。
二、当好小巨人比盲目扩张更重要
政治逻辑高于经济逻辑。
在经济繁荣时期、全球化的黄金时代,许多国家都选择对外开放、放松管制、消费主义,商业世界的逻辑是效率至上原则。当全球化退潮之后,在经济低迷时期,许多国家都强调保护政策、收入分配、民族主义,效率至上的原则变成了效率与安全并重的原则,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改变了企业决策。
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争相做大做强,因为一山不容二虎,最终只有一个赢家。但在艰难时期,细分市场才是适用的生存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并非只有做大做强一条路,先做一棵有思想的野草,只做认定的事情,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像野草一样在自己的土壤里把根扎下去,不再去关心远方的喧嚣,只专注于自身的生长。
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哪怕是对那些巨无霸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事都不是做大做强。最重要的事是活下来!
三、技术创新的陷阱
技术创新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高的产出,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然而,技术创新还存在一个“马尔萨斯陷阱”,比如农业技术的进步确实能够使社会总产出增加,养活更多的人。但人口的增长速度会超过产出增长速度,于是,技术进步了,总收入提高了,但是人口增多,分摊下来,人均收入反而下降了。
讨论技术创新,不能只看技术本身,还要看技术创新背后的利益较量。技术可以分为赋能技术和替代技术,赋能可以使全人类都收益,替代则会带来破坏,造成失业。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创新正逐渐从赋能技术回到替代技术,很多工厂里已经基本看不到工人的身影,人工智能也将代替大量的白领工作。这样的技术创新,政策一定会有所警惕,市场竞争将受到限制。
传统经济学认为,竞争通向均衡,竞争带来进步。但事实并非如此,竞争也会带来垄断。是企业赚钱的目的更重要,还是社会稳定的目标更重要?看看历史,就能猜到答案。
在商业史上,有没有永恒的护城河?上一轮工业革命最核心的技术创新是电。如今,电无处不在。用电是刚性需求,电网应该是一个最容易攫取暴利的行业。但电力行业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它变成了公用事业,提供的是基础设施。
这可以说是技术创新的宿命。伟大的技术创新,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变成基础设施。电力如此,铁路如此,航空如此,印刷术如此。未来,互联网平台或许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它们做得不成功,相反,是因为它们做得太成功了,成功地把自己做成了基础设施。
这是一个充满变量的时代,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