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的读后感

《药》这篇课文以前学习时只浅显地觉得过去的人很愚昧。前两天铁鹰老师上了第三课 社会实践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后让大家重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写篇读后感,让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我们的社会与文学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又应该是个什么关系?我们的创作源泉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读了两遍鲁迅先生的《药》。

故事背景

小说《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五四”运动前夕,由于当时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他们脱离群众,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使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被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发而入狱,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鲁迅先生以此为背景,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于是提笔开《药》。

故事概况

《药》说的是两个家庭———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华”“夏”代表中国整个民族了。华家出了一个病人,夏家则出了一个革命者。华家的病需要人血馒头,而夏瑜的血则通过刽子手最终变成了人血馒头。华家的人吃了,吃了也没用,于是,华家和夏家的人一起走进了坟墓。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写作结构

《药》这篇小说故事集中,结构严谨,艺术构思非常精巧。在结构线索安排上,《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一)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二)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三)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四)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

人物刻画

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动,技巧高超。

华老栓

性格特征: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作者对他的态度: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

康大叔:

身份与社会地位: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性格特征:凶暴、残忍、贪婪、无耻。

夏瑜: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作者对他的态度: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

华小栓、华大妈:他们都是“小人物”,鲁迅将他们置于一种凄凉、诲暗的场景中,让他们背负人生的重负,在穷困、失意、不幸中艰难地挣扎,然后,让这些“小人物”,暴露出那骨子里的麻木和愚味。

文章与当时社会结合的意义

文章结尾前将华小栓的坟与革命者夏瑜的坟并排,并且描写了华小栓的母亲见到夏瑜的母亲来上坟的情节,这样巧妙的安排使得文章更具讽刺性,此处以两位母亲同给孩子上坟的行为作了对比。看似戏剧性的安排却又合乎情理,更增添了文章悲凉性,也更加冲击人的心灵。结尾写当她们看见夏瑜坟头那圈红白的花时,华大妈“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可她却不愿意根究,她们只是愚昧单蠢到认为是儿子的灵魂显灵。这样写一方面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中国人的劣根性的同情和痛恨,另一方面通过革命伙伴们来给夏瑜上坟献花也预示着中国人的觉醒。引发人们更多的对于社会思考。体现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结合现实生活体现时代变革的意义

如果我们在写故事或者小说中能把人物放在社会历史进程这个大环境中,立意和格局就会相应变得大起来,也更有社会意义。如梁老师的《人世间》,江南铁鹰老师的《风浪时代》等小说,都是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社会各阶层人民在时代变迁进程中的梦想和努力,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当代中国百姓生活史。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的变革等时代信息。

文学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反映着作者与当时社会的联系。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更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社会习俗、社会思潮等多重的时代内容。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够把这些社会特征表达出来,并且以高度洞察的视角来表现,让读者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进行有价值的思考

以上是学习了第三课后对于社会与文学关系的浅显了解。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349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