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200本书后,我才发现很多人读书,都普遍存在这5个误区

嘿,你好朋友,我是邢福传~

自从2016年,我接触自媒体,练习写作后开始,我每年都会以20至30本的速度在读书,算下来那么这7年时间,我少说也读了近200本书左右了。

当然,这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毕竟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唯一值得炫耀的是,随着读书量的增多,我慢慢发现,很多人之所以,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读书,但效果甚微,或者很难坚持下去,那都是陷入了这5个误区。

01

要求自己买的每一本书

都必须读完才能读另一本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妈给讲的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位农民父亲,带着儿子去城里办事,可当路过一家商店时,几岁的儿子,看见一块香皂。

儿子误认为那是一块压缩饼干,所以就嚷嚷着叫父亲买一个,但这位父亲没文化,一年进城不了几趟,所以同样也误认为,这是可以吃的,于是就买了一块。

在回来的路上,儿子吃了两口,就跟父亲说这东西太苦了,自己想扔掉不吃了,可这位父亲却对儿子说,再苦也要吃完,毕竟这是父亲的血汗钱买的。

结果儿子吃完了,但结局恐怕不说你也知道了,造成这样的悲剧,除了这位父亲没文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逼着自己和别人做完为止。

这个例子放在读书上,同样适用。

如果觉得这本书自己读不下去了,或者没有什么收获,那就赶紧放弃,而不是逼着自己读完,那么你只会在这条错误的读书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很多人觉得,既然开始了一本书,就无论如何也要读完,否则就是耽误时间,浪费金钱,那自己就亏大了。

其实,读书应该是有目的的,如果读到感觉无趣或无助于自己的地方,应当及时放弃,否则,读不完一本书的心理压力会影响阅读效果和兴趣。

02

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有权利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话虽说没错,但如果你想在读书上,取得更好的效果,那么建议你多读杂书。

之前就看到“马未都”老师教大家,如何去读书,那就是:多读杂书,各式各样的书,和多读好书。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只读一个很小领域范围内的书,即使你读了几千本,几万本,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依然感到无所适从,好像自己什么也不会。

例如,像漫画,什么二次元这方面的书,你读多了,就懂得人情世故了吗?就知道如何更好与上司下属打交道了吗?

所以说,很多人只喜欢读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书,而不愿涉猎其他领域的书籍,或者只看简单易懂的书,更不愿涉及复杂的专业领域。

表面上看,自己好像每天都很努力读书,然而,这种读书方式会造成知识结构不完整、视野狭窄等问题,影响思维发展,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03

只是为了炫耀而读书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想法,反正我自己就有过,就是自己刚读几本书的时候,就总自信地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常还以读书人自居。

可当你熬过这个阶段,随着读书量的增多后,你会慢慢发现,你读的书越多,你越知道,你不知道的越多,这个时候你就不会有这种勇气了。 

这正如“罗翔”老师讲的那样:越是无知的人,越有一种莫名的勇气。

好像读书的初衷,都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炫耀一样,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从不认真思考书中的意义和价值,这种阅读方式虽然可以取得看似显眼的成果。

但无法真正理解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更无法获得对人生的启示,因为你读书的出发点就已经错了。

04

单纯为了读完而读书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总认为,只要自己读完这本书,那自己就有收获了,完全不管是否在书中学习到了知识和经验,而是一个劲地翻。

正常情况下,一本10万字的书籍,别人要一个星期才能读完这一本书,可它可能一天就读了,因为它只顾一个劲的翻,直到翻完为止,殊不知,这是毫无意义的。

错误地认为,读书的速度越快就越好,然而,阅读速度快,还需要考虑是否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

因为一旦你阅读的速度变快,那么就很容易产生模糊、混淆和忘记的现象,大大影响阅读效果,正确的阅读速度,应该在保证理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逐渐提高。

05

单纯地从书中寻找答案

尤其是你很迫切,想从书中找到这个答案,而且问题还很单一的时候,那么你会忽略掉,与这个答案不相关的重要知识,如此一来,读书效果也就大大折扣了。

例如,你心里很迫切想弄清楚理财这个问题,所以就想从读书中寻找这个答案,那么像创业,与人交往,工作,学习,等等这些知识,你就会忽略掉。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遇到一个问题时,应当学会思考、分析、比较,然后在不同的书籍,不同的场景中寻找答案和帮助。

这种阅读方式,才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从各种书籍,各种场景中获取宝贵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353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