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经济

周国平说:人生在世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会空虚无聊。有两样东西似乎是公认的人生支柱,在讲究实际的人那里叫做职业和家庭;在注重精神的人那里叫做事业与爱情。有些精神太敏感的人,即使得到了这两样,还是不能摆脱空虚之感。

既然是这样,怎么才能摆脱空虚之感呢?周国平老师说这就是哲学存在的意义。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哲学的根本使命就是探索人生,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那么,怎样的人生才算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哲学显得太高端,并不贴近生活。文学和艺术相对来说更朴素一些,这就是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吧。对于文学和艺术加以论述的著作多如繁星,大抵意思相近,大多是对前人著述的再次解读罢了。这些翻来覆去的引用和解读,无外乎两个目的——其一,博人眼球;其二,为几两碎银。

絮絮叨叨半天,说到了“几两碎银”,也就到了我的主题——文学与经济的关系。

这几天翻看了一些书籍,也从百度搜索了有关资料。关于文学与艺术,文学与经济方面的著述很多,看得我眼花缭乱。当然了,收获也是很多的。虽然这样说,真正以我的水平,要写出一篇很好的议论文,难度是相当大的。想来想去,与其“引用”“摘录”半天,不如写写自己最朴实的心得为好。

我一直认为在古代是没有“稿费”一说的,百度查了一下,原来是说法不同而已,古代的叫法比较委婉,那时叫“润笔”。“润笔”一说始于隋代。郑译是隋开国功臣,后遭弹劾外放。隋文帝感念其与生共死之谊,令内史拟诏书恢复其爵位。丞相高颖对郑译说,笔干了,诏书没法写。郑译回道,我本在外做官,应诏及归,身无银钱,何以使润笔。自此,有了润笔一说。

虽然润笔一词始于隋代,但是写文作画获取报酬的事早就有了。相传,阿娇失宠,她听说汉武帝喜欢司马相如的赋,便使人与金百斤。司马相如一纸《长门赋》,把汉武帝感动得声泪俱下,使得阿娇重新得宠。《长门赋》共六百三十三字,润笔费百金,当属古今最高的稿费了。

据说,稿费盛行于唐代,到了北宋才形成了一种制度。当然了,稿费的多寡与写稿者的身份地位和名气有很大的关系。最底层的莫过于代写书信,讼状的文人,估计生活都难以维持吧。

绝大多数传世之作应该是没有稿费的吧,王勃的《滕王阁序》只不过混了一顿饭,至于四大名著也是后世才得到推崇,作者生前的日子穷困潦倒,仅靠一支笔哪能养家糊口呢。自古以来不愁吃穿,名利双收者无外乎那些御用文人,写几篇歌功颂德的文章,就能行走于殿堂之上。

及至民国,报纸业的发达,让文学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文人们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那时候靠一支笔养活一家人,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据说民国第一才子张恨水,不但靠稿费养活了一家人,还在北京买了房子,娶了三个老婆。笔杆子厉害到这个地步,当属近代文人之最吧。

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字工作者更加职业化,过着旱涝保收的日子。他们有着极大的热情,行走在田间地头,车间厂矿,军队校园。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讴歌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做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八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更加繁荣,真可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文学作品的需求日趋旺盛,文学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特别是近几年,可以展现文学作品的平台越来越多,虽然说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有收入才是硬道理。

为了迎合人们追名逐利的心态,各种写作培训班,打着“写出爆款文,月入万元不是梦。”的旗号,一茬又一茬地“割韭菜”。无数写作小白为了“心中的理想”,前赴后继,走在靠写作发财的路上。

曾经的我怀揣着文学梦,白天挣钱养家,晚上彻夜笔耕,期望着让自己的文字见诸报端。我那时候写了不少东西,有时候不知不觉就写到了天亮。揉揉眼睛,洗洗脸,一杯开水一个馒头,从理想的天国走进了人间烟火。

那时候也认识几位体制内的文字工作者,他们大多都是晚上写作,白天在家睡大觉,一般是下午去单位处理一些属于自己的事情。动不动有关部门组织外出采风,在别人看来就是玩耍罢了。和他们的悠闲和富足相比,我们这些连生计都难以维持的文学爱好者,坚持下去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一切梦想都是空中楼阁。

这些年扔掉了手中的笔,拿起了螺丝刀,电烙铁,靠着自己掌握的技术,小日子倒也过得有声有色。自从注册了简书账号,重新拾起了这项爱好,再也没有了以写文养家的想法,写出自己满意的东西就是乐趣。

信仰缺失的今天,崇高的文学艺术哪能独善其身,早被污浊之气浸染。那些披着“学术外衣”的专家学者,打着传承优良文化的旗号,哪个不是在追名逐利。所以说,文学艺术被经济绑架的当代,难以有真正的“大家”出现。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398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