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的困局荀子篇之三
原创
荀子犯颜直谏,得罪了齐国君王后和丞相后胜,不得已离开齐国。他,该往何处去?
他对秦国快速崛起,雄霸诸侯好奇尚异,欲一探究竟。同时他对秦国焚毁楚都、水灌鄢城、坑杀赵卒等暴虐行径心生愤怒。他知道以当世之势,天下之局,必归于秦。但秦残忍暴虐,无礼无义,如果一统天下,绝不是苍生之福。
于是他决定亲赴咸阳,拼力一试,力劝秦王国相,让他们奉行礼义,广施仁德,就能一改暴秦形象,无须征战就能民心归附,四方向往,大功告成。否则即使以暴力狡诈夺得天下,没有礼义仁心,也必然不会长久。
九 力止义行
秦国一直以来有“儒者不入秦”的传统,认为他们迂腐古板,不合时宜,不懂变通,而儒者认为秦乃虎狼之邦,不修礼义,不可理喻。所以互不待见,鲜有交集。
但荀子显赫的名声还是在秦国掀起了波澜,秦国丝毫没有怠慢这位远道而来的大儒,秦相范雎和秦昭襄王都先后接见了荀子,开了秦国待儒的先例。
荀子此番西来,一路所见不是东方六国普遍的低迷沉闷,萎靡腐朽,而是一种迥然不同,勃发向上的全新气象。这着实让他惊叹和感慨。所以当秦相应候范雎问他入秦见闻时,他毫不吝惜赞美之辞,认为秦较东方诸国有几大优势:
一,秦地山河险固,川多谷美,物产丰富。
二,民众风俗淳朴,着装得体,颇有古风。
三,官吏勤于政务,恭敬节俭,忠诚守信。
四,秦国士人大夫,有公无私,一心为国。
五,朝廷按律办事,绝无拖沓,效率很高。
所以他总结秦地重法有可取之处,能连续四代都能成功发展,不是侥幸,而是必然。但接着话锋一转,直言不讳地指出秦国一昧崇法,缺礼少义,发展势必难以持久。
秦国虽然当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都不是凭道义取得的,而是依靠暴力权谋,强取豪夺而来,必然不会长久。
“力术止,义术行,曷谓也?曰:秦之谓也”。依靠暴力的方法长时间是行不通的,只有合乎道义才能长久,说得是谁啊?说的就是秦国啊!所以现在秦国虽然兵强势盛,据地千里,超过了商汤武王。但由于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巧取豪夺而来,时时担心东方六国攻打自己,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秦国应该停止暴行,回到礼义上来。选用诚实正直的儒者来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用礼义号召各国,对不尊礼义的就军事讨伐,这样就可以万民归心,天下一统,不用暴力权谋也能大功告成。这才是长远安定天下的策略。
但现在秦国独崇法家,急功近利,轻视儒者。现在朝堂上没有儒者,民众中毫无礼义,这是致命的缺陷呀!古往今来,单纯地依靠道义,任用贤人就能称王;不悖大道,义利兼顾也能称霸,但完全抛弃礼义必然灭亡啊!
他也在与秦昭襄王的对话中道出了儒者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可或缺。
昭襄王对儒者有深深地偏见,认为儒者在国家治理中毫无用处。
荀子回答,拿远古之言,经书之义到现世套用,脱离时代,不合人心,不知因时而变,迂腐古板的,那是俗儒。
真正的儒者效法先王,遵循礼义,谨慎尽职不悖现实。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端正自身,恪守道义,为一方之表率,净一方之风气。在朝堂就会使朝政美好,在下做百姓就能使风俗纯朴,这才是真正的儒者啊!
儒者之道震耳发聩,尽改昭襄王眼里的俗儒形象,他心有所动,进一步询问,如果儒者居于高位,治理国家,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荀子回答,如果儒者居于高位,作用就更大了。儒者礼义为道,意志坚定,能使制度公平;法律公正,让忠信仁爱流传于天下,使君王道义传遍于四海,万民归心,天下响应。诗经中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说的就是这种盛况啊”!君王怎么能说儒者对国家的治理没有益处呢?
昭襄王心潮澎湃,为之动容,由衷地大声赞叹,好啊!
秦昭襄王被荀子的儒家礼义深深打动,那可是三皇五帝的功业,壮阔恢宏的远景。他一定深深思索过改法从儒,礼义治国的秦的未来。但现实中法家在秦国的巨大成功,让他不可能轻易舍弃。
秦自商鞅变法后,以法为宗的突飞猛进,国力日强,短短数十年就从诸侯混战中脱颖而出,雄霸天下,眼下荡平诸国,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尊崇礼义,以儒治国的未来虽然绚烂无比,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时日漫长,不是他能看到的;变数太多,结局尚未可知。对立志功在当代的帝王来说,无异于海市蜃楼般遥远。所以礼义治国在他眼里就是一个看不到结果的赌局,他放弃了这一赌。
荀子欲凭一己之力把秦国这辆狂热的战车改造成仁义之师,让它变残暴为道义;让天下免于战火;生灵免于涂炭,则天下安定可期,儒家大业可成,但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只能黯然离去。
但他对秦国“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的预言一语成谶。在短短五十年后,在秦国一统天下仅十五年后,看似强大无比的秦国就因不行礼义,不施仁德而快速覆亡。
虽然荀子睿智地预料到了这个结局,但时代的大潮依然没有为他改变方向,功利的洪流挟裹着苦难的民众滚滚而去,奔向黑暗的深渊。而他,只是天上那点孤独的星火,无法去点亮那个时代。他依然是孤独的,逆风而行的那个儒者,面临着千古不变的困局,重复着千古不变的命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