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营第二期 | 谈谈文学·第四课

理事会读写营第二期 谈谈文学

主讲:寻虎


第四课 场景不断转换的方法

提纲

作品的展开,是个难点。
在意象里,一个场景,人物活动,它的表现力一次是不够的。场景需要转换。
场景的转换,既可以从一地到另一地。
也可以一地的不同时间

比如《白色恐龙》,空间就是一所房子,但是有两次大的转换。
第二次是有动静,恐龙来了
另外,即便是一处场景,视线不同,就不同
看看窗外,看看天,都是一次转换

这样的每一次转换,就是一次表现
多次表现,深化递进了,表现力就有了。
如果意象是静止的,就不是意象,那叫心情

语音课程转录

大家晚上好,继续进行我们第四堂课。本来想讲展开——通常理解的那种展开。考虑到大家的进展状况,事实上也确实缺了一堂课,就关于开篇定调的。

在开始一句两句,或者200字,或者再长一点这个过程中间,或者往后,也存在展开的问题。开篇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展开,不要绕,不要死抠细节,对象化的描写就把自己拉远了,这个说白了就叫围观。

说故事就是为了说教。比如小猴子偷月亮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水中捞月,就是教育人。事实上这个故事,某种意义上跟自己是无关的,只是判断的立场问题。我比较认同说教这个说法,把这个故事说教给孩子听,或者是读者听。这本身并没有打动我的,可以说跟心灵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跟心理有关。人在社会上一个社会心理:不要水中捞月。个体也是这样,不要搞虚幻的,说白了就讲这个道理。同样,也可以讲个相反的道理,搞文学就是搞虚的,不生产一类大米,也是可以的。所以这个表现的是有限的。

那在这中间,我们就缺了一个环节,也是需要补的。因为课程的关系,我最初没考虑,现在我考虑还是要加这堂课,就是场景的转换

场景转换跟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不一样。比如说环境的转换(或者说地点的转换),本来是这两个人在家里说的,然后出去散步了,到田野了,然后又说的这种。这种转换,跟我们所讲的还是有本质性的不同的,我们所讲的每一点都是紧紧扣“显现”这二字。

正因为这个是显现,所以,我们的写作或者是意向流的写作,我都不大想说意向流,让大家陷入一种概念里面去了,从头到尾大家可能没怎么听到我说意向流,甚至意向都没怎么提,但是这里说会顺口一点。在一个作品里面,这种显现(或者说是浮现),总之就是我们要写的东西——一句一句的这样——因为它是一个个的浮现,所以,它并不是跟我们所讲的“地点的转换”是同一个概念。这应该好理解,因为我们是写线,我们不是说一个照相机跟随着什么来拍摄、跟随着什么来记录、跟随着一件事情的时间线,不是这样的,相反的我们是超时间的。

我们如果讲,要有时间的话,那就是时间性,什么叫时间性?它压根就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时间,而是意义,就是“有什么”,就是我们所讲的浮现。浮现本身就含着时间性、空间性的,但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讲的这种时间性和空间性,跟我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们通常理解的时间刻度、空间——这个三维的长宽高,或者是坐标,反正都是三维的,我们都是以这个来衡量一个空间的长宽高,它实际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一回事,就是说科学的一种划分,科学就是这么计算的。

这种所显现、所自身蕴含的时间、空间叫时间性和空间性是到底是什么?就是所显现的事物的意义所自带的,这个意义使得时间性、空间性,而不是说一件事是发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通常讲的时间、地点、人物),不是,是更严肃的。首先是有个东西显现了、有意义了,是成为意义的东西,这个意义,是非常宽泛的,就是“有了”,“有了”就是有意义了,你不可能说有个东西有意义,但是没有,它没有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显现、浮现是自带时间性、空间性,它是规定我们所理解的日常的时间和空间的,不能相反。

这里要重复听一遍,听着稍微有点绕,多少带点理论性的内容,否则说出来像是个人感觉、个人看法,只是标新立异,不是这样的。只能简短的讲一下,目的是让大家有所了解,但不让大家深陷其中,陷进去了可能需要把哲学史翻出来,再把哲学书的一部分拿出来读。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主要还是想写作,把道理梳理一下就可以了。

因此这种转换是随着浮现,更准确的说是随着呼吸,(我们下堂课可能会讲呼吸,这里先这么提一下,)而不是说随着时间线,随着空间的转换。一件事先在王府,然后在贾府,再在刘府这样的;先在房间里,然后到田野,然后到山坡上,不是这种。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从房间里,转到田野,甚至有时可能穿越了——按我们理解一般叫穿越了——穿到秦朝去了,这不是也有时间线的切换吗,这个理解就颠倒了。就是说你以现成的东西来回应作品本身展开的问题,就弄颠倒了。

在我们写的时候,并不会考虑这种时间线,而是事情本身,事情本身的显现也就是意义的显现,也就是自带的时间和空间。我们通常讲的此时此地,它总是此时此地,所以时间性是表现在这里的。并不是某个刻度,虽然看起来似乎有明确的“你看这不明显是上午吗?”“这明显不是中饭时间吗?”这难道不是时间吗?你可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但是他的内里不是这样的,通俗说他不是这样写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些好的作品,或者说名作,他为什么跟我们一般作品....

所以你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你越是解剖越发现不了问题,因为你越解剖,他跟你没什么区别,甚至比你还要差,为什么?他交代的还没有你清楚,就跟昨天那个同学说的逻辑问题一样,你会发现他很没有逻辑,很乱。

尤其是一些现代的作品,意识流不说了,比如卡夫卡,它是表现主义,我们一般说它是表现主义,当然我们也不必贴标签。就是卡夫卡、博尔赫斯、纳博科夫,你会觉得他的时间空间特别奇怪。纳博科夫特别讲究空间,他经常写个图书馆、写一场谋杀案;一场打斗:屋里打到屋外、到底谁杀了谁,不知道,一团迷雾,就是博奥赫斯特别喜欢写的,卡尔维诺,他作品中的时间空间,就更是眼花缭乱,他所谓的晶体写作:不同的切面。如果大家读了他的短篇,或者长篇写忽必烈的那篇,就是“看不见的城市”“看不见的城市”......你会觉得它不断在重复。但每次都不一样,一个城市的面貌,每次都显现得不一样,不同的侧面。这其中看不到时间和空间——通常所讲的那种时间和空间,你总感觉它好像在闪烁,不断的闪烁,就像从一个抽屉里拿出一张风景卡片,然后又拿出一张,这两张很相像,但又不是完全一样,然后再出第三张,他总是这样子,他的目的就是想写出这种显现。有的一流作家写的作品就是“关于写作”的写作,他并不是写我们一般人认为生活中的,是已经在写写作本身,是怎么一种回事。

刚才大略的把道理讲了一下,就是这种显现,并不是按照我们以往所谓的时间线、空间线——即逻辑来写,也不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果关系:因为他杀了他的父亲、所以这个孩子长大了要复仇,不是这个。

然后就是例子,内部讲的例子,《白色恐龙》这一篇是我写的,所以就先粗略的说,后面另一个例子《在公园》,也是我写的。

在《白色恐龙》这一篇里面,按照我们通常理解的空间,就是一个房子,他没有出房子之外,这个人就像隐居一样,主人公——我——在这个房子没出去,因为开篇就是把门锁上了,“门已紧锁,便已焊了”,不但锁了,还焊了,就是这个人似乎要隐居似的,他想干什么,没有交代。在这个空间里面,从场景上说,有两次大的转换。前面一半,主要说这个人在卧室后面,说他有天起夜,这时候遇到了一个恐龙,在朦胧中,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似乎在做梦似的碰到了恐龙,碰到恐龙并没有发生任何的争执,因为恐龙那么庞大体积的挤压,于是“我”又退回了我的卧室,可以说是憋尿,尿也没撒就退回去了,没。这个作品就这么3000来字。

在这里就有一次大的转换和若干小的转换,什么叫若干小的转换?就是说这个人在室内看似没有活动的空间了,但他同样可以活动。一个作品,我们要把它看作一个生命,它是永不停息的,在于运动。所以他的场景的转换,也是随着呼吸,或者说随着这个作品的展开,而不停的场景的转换。他有时候看看窗外,有时候看看屋内,有时候看看桌子,有时候又陷入自己的胡思乱想;有时候看窗外的远处山坡上,有时候看近处池塘,这都不是毫无意义的,并不是说一种流水账似的、摊大饼似的。

这里面就有差别了,像刚才小茉莉说的:“你写的跟我有什么区别?”当你这么看的时候,是没区别的,甚至比你还绕,那这不是双重标准了吗?这就需要我们读的功底。我们讲诵读训练也是这个目的,你不读到一定程度读不出来,你按照以往读也读不出来。如果你抱定一个视角的话,什么都会被拆得一塌糊涂:比如红楼梦,不外乎四大家族在里面闹,然后就是有个调包计,这家丑事那家丑事,青年男女关系混乱。不就是这个?按照有些有些党政干部来说,就是这么一个东西。鲁迅说道学家眼里看到淫,乱七八糟。

我们需要一种好的姿势,我觉得哈德克尔分析艺术品:一开始说的就让我很吃惊,他说“一幅名画,它首先是个物”,当时我就很吃惊:大哲学家怎么这么说?后来看是没有错,它确实有这么一个层面。我们打个艺术品、一本书,就像我们说的一本名著,有的人用它什擦屁股,有的人把它当枕头。大部头做枕头正好,有的人把它当废纸卖,只有当你什么进入的时候,才是艺术品,而且还得合适的姿势。你喝醉了到卢浮宫里去,人家为什么不让你进去了?酒吧为什么可以?大家都是消费者,都是买票的,对不对?就是艺术品展馆的话,它不光是要求你买票,它还要求你姿势。

这里就先粗略的用这个例子,3000多字就不大适合我们学,我们尽量短,所以我选了后面200来字的,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你要短,你不要求着长。我们看一下它到底有什么东西,那这里说回来,每一次转换就是一次表现,每讲每一句都是一个表现,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就是说为了写要写,为了讲而而讲。像葫芦花一串一串又一串,什么向东走了300米,然后又向西走了多少米,这边遇到一棵树,那边遇到一朵花,就很无聊,反之,每次转换都是一次表现,它就有这样的天壤之别,但看起来好像差不多。

你穿西装,我也穿西装;你戴墨镜,我也戴墨镜,怎么一个像地下党,一个像特务?为什么有这么个差别?所以你不能看那个,一旦把它抽干了来列举,名著它好像没东西、蒙娜丽莎不就是人物肖像吗?人物肖像街头50块钱一副。你凭啥几个亿?大家全买了飞机票跑到卢浮宫去看,你不就人物肖像吗?我们有的画家画的比他还像,比他还细,比照相机那个分辨率还高,有没有?稍微关注一点就知道是有,而且还不少,他们给达芬奇提鞋也不够,这就是差别。这不是谁说的问题,这是几百年的美术史,也不是哪一代人公认的。

那这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因为我们不少同学写东西,实际上是带有一种参照、模仿,不要听着模仿就就不舒服,模仿也是个中性的东西。可能每个人学习的过程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你小学时候不模仿吗?不模仿你一个字写不出来,但是你成人之后,长大之后,你这个就要摆脱了。很多人觉得“他也是这样”,“你看红楼梦、贾府”,你看“上了这道菜,又上那道菜”,上了这道菜之后,吟了一首诗,然后另一个人还贺了一首诗。然后第二道菜,又来了一首,这东西,难道不值得学?有很多就陷入这种很简单化的...

当然还有一条,大家读任何书不要迷信,不要说是那个千古名著、千古唐诗宋词,就句句都好,你要这样看待问题的话,你也得不到东西,你陷入一种迷信。你还是要从滋味的角度,当然我们也要一定程度上也要信赖,这个定品:就是几百年前几千年来的公认的一些文化遗产。这但同时,不要放弃“尝滋味”,这是更重要的。武林泰斗到80岁的时候不能打了,但他曾经是泰斗是,我们还要尊重他,你要说,武林泰斗80岁还能打,那就荒唐了。文学艺术也是在变化的,不能说进步,它也是在变化的,有些东西是需要淘汰的,要有这么一种观念。这样就不至于迷信,读书写作自由,什么叫自由?人真正的就按照孔子说叫“游于艺”,你真正的在这里面能嬉戏,这个嬉戏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甚至带有贬义的那个嬉戏,实际上就是在这里面什么熏陶摩擦,不断的在里面摸爬滚打。

我希望这堂课之后,大家无论是读名作名著,还是审视自己的作品,对于场景的转换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结合我们前面说的删减压缩,都不能说你绕,说你需要压缩,为什么?你这时候是不是能有一个更好的一个更清晰的眼光,结合刚刚讲的是不是无意义的在绕了,还是真正的能做到随着呼吸,或者说能够场景的转换,实际上场景的转换也是意义的转换,也是时间的转换。可以做这方面的这个揣摩,对自己的审视、修改也可以做,至少你多了一个方式方法。

当然这也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方法,跟明天要说的呼吸是差不多的道理,只不过呼吸更强调这种气息,或者说这种体验,这种旋律,或者说这种气息的变换。

再说一下《在公园》这篇,简短的比较利于大家去琢磨,搞长篇大论讲解的也很精彩,然后就会一无所得,这是常有的事情。一般短例子不好选,我们内部也会选《德军剩下的东西》,也是两三百字,一个法国作家写的一个短篇。《在公园》是自己写的,大家跟着走一遍,这个没什么好讲的,尤其是自己的,更不能夸。大家体会一下所谓的场景的转换,这场景转换很丰富,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成环境的转换,或者是所谓的细节的转换,都不要当成那个,你会发现它的转换表现在哪些地方。

在公园
文/李坤

我在公园散步,听到巨大的轰鸣声。天空圣洁,我看见一架战机直冲云霄,不见了。那是我们的飞机,我为什么感到害怕呢?在我看它的时候,它一定也在看我。如果它丢下一枚炸弹,我能躲到哪里?小树林,草地,都无法提供保护。我被锁定了!这是我害怕的原因。无处躲藏。
我们的飞机,我不应该害怕。世上的飞机都是我们的,它们停在各地,有的在起飞,有的在降落;有的负责运送人,有的运送货,有的负责侦查,有的负责投弹或者扫射。我不应该害怕,因为它们是我们的呀。
这架飞机又飞回来了,声音震耳欲聋。我不再害怕,在公园里继续散步。

好,我读一下,边读边少量的讲解。

“我在公园散步,听到巨大的轰鸣声”,这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正常走路,但是耳朵听到巨大的轰鸣声,“仰头”,这时候不需要说“我抬起头”。

“天空圣洁,我看见一架战机直升云霄,不见了”,这是一次转换,这是有事的,是有意义的转换,不是流水账似的,我听到东西我当然就抬头了,一码跟一码不一样,我们体会一下。

“那是我们的飞机,我为什么感到害怕呢?”这是转到心理里的,同样是一个场景转换,并不是说这个就不是场景转换,这也是场景转换,我们当然也可以给他命个名字“心理厂”还是什么厂,但我觉得那都是没必要的概念,多余的概念不需要,增加了只是累赘,大家能体会就行了,“那是我们的飞机,我为什么感到害怕呢?”似乎有个内心独白,这独白不可能止步于此。

“在我看它的时候,它一定也在看着我”,这似乎陷入一种很迷乱的状况了,飞机怎么会看你?你看它,它不会看你的,这就是一种内心的迷乱的状况,理不清答案的这种状况。

“如果它丢下一枚炸弹,我能躲到哪里?”这是进一步的,想到了危害性,这都是非理性的,陷入一种幻想;“小树林,草地,都无法提供保护。”这就是自己周围的环境,马上自然的反应,它们不能提供保护。

“我被锁定了!”就跑不掉了,这时候跳脱出来,虽然在内心里面,但也有层次,这是我们所讲的变换或者是转换,慢慢跳出来稍微冷静一点,这是我害怕的原因,可能是觉得这是虚惊一场,无处躲藏,但还滞留在这里面,会觉得还是觉得有点恐惧。这是内在的心理上的一些转换,进一步进入思想漫游的状况,一种完全的内心独白,刚才如果说是一般的心理,一般的幻想的话,这里可能进入一种更加无意识的状态。

“我们的飞机,我不应该害怕。世上的飞机都是我们的,”这是一个正常的想法。

“它们停在各地,有的在起飞,有的在降落;有的在负责运送人,有的运送货,有的负责侦查,有的负责投弹或者扫射。”这本应该是一个人类的东西。

“我不应该害怕,因为它们是我们的呀。”这是一种宽慰的东西,是让人觉得还是很...。

“这架飞机又飞回来了,”这时候又有一个场景,从内到外,飞机又回来了。

“声音震耳欲聋。”似乎更近了。

“我不再害怕,在公园里继续散步。”至于读者怎么想,那就让他们想,这个作品虽然只要200多字,实际上的转换按照清点差不多有十次。

通过这个例子,我希望大家能体会一下:“摊大饼”“绕绕绕”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是怎么通过沉浸,通过显现,通过场景的转换——当然你要是做到沉浸,就不需要知道;如果做不到,就需要审视,这时候你就多了一个什么工具。这个工具是不是能做到场景转换,是不是并不多余;当然这个更是可以通过诵读来发现的。快速诵读的时候,随着诵读的进展,诵读的经验增加,你会很容易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这时候的作品显现也是一种显现,你就能发现问题。

好今天这堂课算是展开的前奏(实际上也是展开);我们前天说的这个开篇定调也是展开;你说两句话也是展开;当然开篇定调从另一个角度200字,也可以属于定调的部分。虽然说我们说第一句第二句,当然也不是那么刻板的,只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下,第一句第二句是非常重要的,当然200字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定调。那第二天、第三天所写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需要注意场景转换的练习。

下堂课我们继续讲呼吸和展开的时候,你也可以把场景转换忘掉,因为呼吸就代替这些了。当你知道呼吸的时候,你可能就不需要过于留意所谓的场景转换。但在这个阶段,还是需要注意的。所以把这个场景转换这一点和呼吸那点结合在一起,方法更多,心里相对更有数。你越是虚的东西它越难掌握,像呼吸气息这东西越难掌握,但越重要,相对越有形一点、好抓一点、具体一点的,它有它的局限性,但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行,那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再复习一下,不要刻意“我听完了”,就结束了,开始琢磨自己的观点了,复习一下,行,那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面还是继续写。大家把那个作业留在第四课的后面,不要留在第三课了,第三课基本上都点评完了。好,谢谢大家。

感谢学员 02062 李予柒 根据语音课程整理文字。
感谢学员 02114 七七1212 提供语音合成。


🍑【课后习作】
注意:本期作业截止时间2023年2月14日20:00
必做:实战练习贴在评论区,请一定以学号开头

🍑【延伸阅读】
请见《六堂课推荐的几本书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426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