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婺源龙脉保卫战》笔记(一)
万历三十二年,婺源知县谭昌言收到了一封请愿书。请愿书正文不过三百多字,却有五十五人署名,其中三十四人是曾在朝中为官的乡宦,个个身份优崇,人脉深厚。谭昌言虽然贵为婺源父母官,在这些地头蛇面前,也不得不低眉俯首。
既然是请愿书,自然有其诉求。
“近龙愚民乃以射利之故,伐石烧灰贩卖,以致龙身被削,肢爪被戕。故庚子秋闱脱科,癸卯贤书仅二。生等蒿目痛心,恐石尽山赭,不独人文不振,将来尤大可虞。”
简而言之,就是有愚民胡乱开山挖窑烧石灰贩卖,破坏了婺源龙脉,导致婺源县士子们在两界秋闱中接连失利,偌大的文化名县(婺源是朱熹故里)六年才出了两三名同进士、举人。因此,乡宦们请求官府下令禁止灰户伐石烧灰。
一县在科举中的成绩,直接关系到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往届秋闱,婺源县少说要出六七名进士、举人。接连两届惨淡收场,难怪婺源的大佬们坐不住了。
灰户开山破坏龙脉一说,是由一个叫程世法的生员提出来的。他专门在龙脉枢纽船槽岭一带做过调查,发现当地被灰户们凿石挖土,伐木焚林,破坏得千疮百孔。
这还了得,长此以往,整条龙脉都得让这批无知小民给毁了。程世法的调查结果传到了乡宦们的耳朵里,大佬们的请愿书便递到了谭昌言的案头。
谭知县陷入了两难。大佬们联合请愿,船槽岭的石灰是不能再采了。下一道禁令容易,可是断绝了灰户们的生路,万一这批苦哈哈们揭竿而起,对婺源县绝对是一场灾难。况且每年还要损失上千两白银的税收。
权衡之下,谭昌言做出了批复:“合帖生员程世法等,前往船槽等处地方,勘明议报,以凭定夺。”
你们说伐石烧灰破坏龙脉,导致婺源士子秋闱失利,拿出证据来。
程世法和两位同学奉命进山,二次调研。这次调查的结果更糟,船槽岭左脉的月山,几乎被凿成平地,右脉的日山也岌岌可危。附近的文笔峰干脆被折了一半,只有峰下的砚池尚存。更有甚者,居然在船槽岭的龙脊之上用火药炸山,以便获取石料,炸得龙脊千疮百孔。
这次,程世法查到了灰户开采石灰是从何时开始的——嘉靖四十三年。那一年,百余名造反矿工杀入婺源,烧杀抢掠,为非作歹,持续两年之久,最后是徽州府从金衢道借兵围剿,才将其扑灭。采灰之始婺源县就遭此大难,这不是破坏龙脉的报应是什么?程世法企图通过舆论造势,把婺源县这些年的各种灾祸都归结于龙脉被破坏,从而迫使官府下令禁止开山采灰。
谭昌言终于想到了解决方案:官赎。官府出面赎买龙脉所在的山林土地,把部分远离龙脉的地方划为伐石采灰区域。这样一来,灰户有了活路,就不会铤而走险了。婺源县的石灰需求也得到了保障。
那么赎买的钱从何而来?既然那些乡宦们那么在意龙脉,那就不能空口白话地喊口号,拿出诚意来。为了顺利推进官赎政策,谭昌言带头捐出了自己的俸禄。大佬们自然也没啥好说的了,跟着捐呗。
接着,谭昌言发了公告文,有条不紊地开启土地回收工作。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谭知县拍案叫绝。明明是两头为难的事情,却想出了如此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智慧,真不是盖的。
对此,马亲王有以下评语。
谭昌言的这一篇公告文,可以说是明代知县施政思路的一个实例,体现出了高超的平衡手腕。士绅们虽然出了钱,但保住了龙脉;灰户们虽然没了营生,但得了实利;官方居中协调,分文不出,即把一大片山地收归国有,可谓皆大欢喜。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