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读后感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鲁迅问)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革命启蒙者答)

以上是在读鲁迅先生为《呐喊》作的“序”时,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对话。

“序”中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写作背景。100多年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后,革命者的行为不被民众理解,广大民众处于一种愚钝、麻木状态。为了唤醒民众的觉醒,鲁迅意欲拿起笔,唤醒人们去捣毁这“铁屋”——顽固不化的封建迷信思想,用“药”去医治好革命和民众的“病”。《药》这篇文章诞生在这个时期,收录在鲁迅先生的百年经典之作《呐喊》之中。

《药》讲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

华老栓听信了人血馒头能治儿子华小栓的痨病,拿出了家里仅有的钱,到杀害革命者的刑场,从刽子手手中买下了人血馒头。茶馆里的人对“药”的“包好”深信无疑,对革命者夏瑜却表现出无情的冷漠和耻笑。人血馒头没有治好病,最后华小栓还是死了。在《药》中,作者用最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当时社会民众麻木不仁,是非不清,盲目迷信的愚昧状态。

读完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作者的写作手法——明暗两条线,值得借鉴

这篇文章采用了明暗两条线。明线,华老栓买药——小栓吃药——群众信药——小栓死——母祭祀;暗线,夏瑜被杀——勇敢之举——群众戏骂——母祭——坟头小花。明线让读者跟着故事的情节,步步深入,把群众愚昧百态的画面尽展无遗。而暗线,作者用非常含蓄的口吻,借他人之口,宣扬了革命者(夏瑜的原型应是秋瑾)的英勇不屈,揭露了夏三爷卑膝无耻。

以往我写文的时候,通常只注意一条主线,自然文章内容单薄,不够厚重,以后我会学着也埋一根暗线,拓展思维,尽量去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二 。文中人物的名字 ,寓意深刻

专家评论《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名著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寓意深刻。在《药》中,几个主人公的名字有学问。我看了一些评论,方知华老栓和他儿子华小栓中的“栓”,实义“是全木,即整个是个木头,也就是完全麻木的代名词。两个主要角色的性别华、夏,合起来代表着“华夏大地”,国家的代名词。

我以前写文章,主人公的名字起的很随意,一个“冬子”在我的文中反复出现,颇显在这一环节上忘了有文章可做。

三。描写细腻,刻画入骨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康大叔讲起药“包好”时,华老栓和妻子的“笑嘻嘻”以及众人的“恭恭敬敬”;看到革命者即将被杀害,那些仿佛“许多鸭”伸长脖子热切的旁观者;刽子手拿着血淋淋馒头的凶神恶煞,寥寥几段,把不同人物的愚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细节是文字的“肉”,有肉才能使文章生动、内容丰富,感情饱满。而所有细节描写考验的是作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今后在这方面我要多下功夫。

四。主题启迪人的灵魂和思想

《药》里面的药,不仅仅是华老栓买的给小栓治病的药,作者更是想要一种可以唤醒大众愚昧无知的良药。作者主题立意深刻且影响久远,有启迪灵魂的作用

其实封建迷信在当今社会仍在毒害着我们身边的人。不久前三姨中风,有一天我去看她,她让我去找个大仙给她算算,求求大仙给她治好。还有一次,家婆突然肚子疼,她便让小姑子取来一面镜子和一个鸡蛋,把鸡蛋放在镜子上,然后叨咕一些死去的人,当某个人的名字和鸡蛋立住同步时,家婆赶紧叫来一把米,把鸡蛋砸倒,把米送走,这就意味着,缠身的鬼魅被赶跑。

我说他们就是当代的华老栓,因为愚昧,贻误病情,最终后果不堪设想。

读鲁迅的《药》,尽管有些片段读起来仍觉晦涩难懂,或更深层的东西仍理解欠佳,但其语言的精练,写作手法之独特,意义之深远,不乏为一篇伟大的,百年不衰的经典之作。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545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