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中的羁绊2
手作之物。三毛选择的物件,多是手工制作。在她看来,时间在这些制品上的价值,超过制品材质上的价值。每一件物品,连着匠人的揣摩、凝视、劳作;连着匠人的呼吸、心跳。
在三毛《不向手工说再见》的文章中,西班牙哈恩省一位做马鞍的老匠人感慨,在这种年代,竟然还有三毛这么爱手工的人。言辞之间有欢喜,也有失落。
40年后的今天,加工工艺日益科技化,可以将物品制作得更为精致、实用。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文化层次的提高,对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日益蓬勃,手作之物不但没有完全消失,甚至在一些领域得到有意识的传承与保护,于旅游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一日到景德镇的陶溪川逛夜市,我在由旧窑改造成的大卖场上看中一只红褐色的茶杯,杯壁花纹如同停留着各色大小不一的气泡,层层叠叠,繁复而奇特。
摊主是位年轻的姑娘,她告诉我,这是她正在研制的大漆杯,大漆与陶瓷融合烧制。我还价,女孩委屈地抚摸着杯沿说:“工艺特别复杂,制作一批要花几个月的时间,都得手工……”“够了,姑娘。”听到“手工”二字,我便败下阵来,以不讲价为敬,快速成交。
如今,这只茶杯表面一半的漆已剥落,露出黄色杯胚。我依然喜欢举着它喝茶,或许是看重凝结在制品之上的匠心,怦怦跳动如同活物,处久了,也便滋生出情分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