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读书

图:网络

一直有朋友来问我读书的事,有具体到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部作品的,有要我开列书单的,还有问如何写读书笔记的,归纳起来,不外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关于读书,曾在报纸和平台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如《有一种享乐叫阅读》,《戏说读书》,《一本书的故事》,《闲聊“厚积薄发”》,以及《开卷动笔——最高效的阅读方式》。从题目不难看出,关于读书,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实际出发,换言之,就是从各人的需要出发。

我最初的读书,是看小人书,即连环画,后来识字多了才是看字书,字书主要是小说。那时读书没有人指点,也不觉得应该有人指点。何以故?不就是相当于听故事,图个热闹、看着好玩吗?文革前夕,无意中读到评论家李希凡的文章,才晓得一本小说里面藏着那么多门道。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什么,揭露了什么以及批判了什么等等。这就相当于有人指点了。当然,那时的指点偏重于意识形态,比较“左”,一些学术垃圾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清除。唯一的好处是,养成了分析文章的习惯。读一本书,会在字里行间划杠杠,打点点。书页的上下左右,段落之间,到处都是评语:“好!”“精彩!”“充分暴露了他的丑恶嘴脸!”“这才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好多评语,把垃圾当宝贝,如今看了会哈哈大笑。

回忆起来,那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完全是一种享受,废寝忘食,乐在其中。

假如你也是非功利的阅读,就是喜欢读书,享受读书,不读不足以平“民愤”,那就无须开什么书单,只管挑你觉得有趣的书读就是了。就算是读到有“毒”的书,也不至于弄出人命。

如果你是为了什么——但愿不是为了什么崛起,这不是平头百姓可以做到的事——比方说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读什么书就大有讲究而且一言难尽了。

与平台上的饱学之士——那些一年动辄读上百本的朋友——相比,我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最近四年算多的,也才一百本出头,其中讲得比较认真的约有十来本,精读的也就是三五本而已。所谓精读,便不是只读一遍,而且一定要写读后感。年纪大了,忘性也大,我精读的书偏重于短篇小说和散文,长篇小说估计读到后面会忘记前面,说不定还会把书中人物跟另一本书里的人物混在一起。这种读法,跟年青时的阅读完全是反的。那时读书,是一摞一摞抱回家。喜欢某一个作家,必尽量将其发表的作品悉数找到。倘若该作家提到他喜欢的另一位作家,必立即跑去找那位作家的著作。举个例子,当年喜欢张承志,除了读他的《黑骏马》,还有《北方的河》,以及《金牧场》等等。张承志坦承受到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影响,便去读艾特玛托夫;又说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不错,便去读《鱼王》。老实说,我写的《最后一条大鱼》,其部分章节,就有《鱼王》影子。再就是一个时期流行某个流派,必紧跟,流行意识流,便读意识流;流行魔幻现实主义,便读马尔科斯。后来才发现,我还是读得太快,太粗枝大叶了。你看余华,学川端康成,一学就是几年;学卡夫卡,一学又是几年。从模仿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可谓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至今十分遗憾,如果年轻时有人指点如何阅读,怎样练笔,本人有可能真的成为作家了。

前面说了,读书得从个人的实际出发,这里面有量力而行的意思。木心认为,一开始不要读太深奥的书,要读浅显易懂的书,如此才能产生阅读的快感。余华说得更绝,初读陀斯妥耶夫斯基,心跳加快,受不了,读茨威格则刚刚好;读罢茨威格回头再读陀氏,好了,心跳正常了。他还说,初读马尔科斯,也是读不出好来,读另一位拉美作家后再回来读,大妙。

说了半天,似乎没说个所以然。总结几点:1,读经典,尤其是自己喜欢并且能读懂的经典。2,慢阅读,同时写读后感。3,少分析什么主题抑或中心思想,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仔细揣摩语言,学习人生经验。

2023年4月9日于上海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578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