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我的巴学园(2)
送走这一家三口,我马上拨通了一个电话。
“李局,今天见到您说的那个特殊的孩子了,我担心难以完成您交给的任务,我们学校从来没有接收过这样的孩子。”
其实我一直在想,父母为什么不为孩子找一所特殊的学校?说不定会得到相应的护理,会有更好的发展呢。
“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不会有。”
电话中领导的声音仍然那么平稳,与他儒雅睿智的形象一致,不管是多么烦杂的事向他汇报,只要和他说几句话,就获得了支持和力量,这是个人的人格魅力吧。
“5年前你到草桥小学上任时,有没有想过学校会变到现在的样子?还是要勇于尝试嘛,多和孩子接触接触,要是你们这个学校也不接收他,别的任何一所小学与他都很难相互适应。”
挂了电话,我既感到自己和学校被认可被信任的幸福,已感到这个任务的艰巨。
说心里话,李局的面子我是最不愿驳的。
当初我决定在这所小学进行教学改革,向区里领导汇报的时候不是全票支持。
也有人担心,“多少所谓的改革,要么换汤不换药,要么草草收场,你提的这个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就能推动学校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产生变革?”
是李局,在党组会上慷慨陈词,给了我们大力支持。我才有底气,在暑假组织老师们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才有勇气在开学前的会议上,鼓励老师们把教室课桌摆成U型,撤掉了讲台位置。
站到教室中间去,站到学生中间去。
去倾听他们的话语,去观察他们的想法,去揣摩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去了解他们的喜乐,我想让这里变成一个巴学园。
过了两个星期,我发现有些老师又偷偷的把座位摆成原来面向黑板的方式。
没有强制老师们改回来,只是在组织教研活动和培训时,我们把座位摆成了U型,校领导或培训师就坐在老师们中间。
而且向老师们提出讨论问题时,明确告诉大家,两人一组这个问题是你们的,回答的时候,你们每个人都代表你们小组。
第1次这样做时,我察觉身边的老师明显松了一口气。
我问她这样分组之后的感受,她回答说:“感觉压力一下少了一半,我还有队友呢。脑子也能转动起来了,两个人有商有量,总能碰出思维火花。”
“对,这就是学习共同体,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感受,这就是我们要带给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思考学习。小组,作为“学习共同体”最小的单元,会是他们温暖的港湾。”
另一方面,在教研组互相听课时,学校不再让大家盯着授课老师谈优缺点,而是多关注学生学的怎么样。
这样,评课人员会说,“授课老师有哪些优点是我没有的,我可以把哪些好的方法用到我的课上。”
每个人都想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被尊重,被珍视,老师学生都不例外。我们把融情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主张,“行有情之教,育有情之人。”
以情引德,以情引智,教育是有温度的,不是死板的知识和冰冷的说教。
在以小组为载体的“学习共同体”内,孩子们学会了倾听与协作,课堂纪律和效率有了大的提高,就在一切慢慢转向正轨的时候,六年级一部分学生家长把我们给告了。
有家长开始到区里反映,说这样的小组协作,影响了他们家孩子的发展,他们家优秀的孩子在小组内做了更多的贡献,耽误了个人时间。
其实很多教育改革失败,都是因为家长的不理解,一次一次开会沟通,向家长解释孩子能够把问题讲清楚,才是说明他学得透。
而我们的小组合作,老师总是从最差的那个学生开始提问,每个孩子都有公平回答问题的机会,每个孩子都在真学习,几乎都在进步,并没有说优秀的孩子成绩会下降。
在这里头,每次召开这样的协调会,李局都会亲自到场,现身说法掰开了揉碎了,给家长们讲道理,甚至对某位异常固执的家长开出了条件,“如果你不想在这个小学,可以选择去另外一所学校”。可那位家长和孩子商量的时候,孩子坚决不同意,就要待在我们学校。
所以这几年,我非常感激李局对我们学校的支持。当他说让我们接收一个特殊点的一年级新生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原以为可能孩子智力会差一点,慢慢总能赶上来的,可这样和一个陌生人共处都办不到的孩子,他能在班里上课吗?
猛地又想起,我好像在刚才的电话中,答应李局再试一试,还是尽快抽个时间,再见见那个孩子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