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的困局精编版之三
原创
孔子虽然怀揣大道,背负安定天下,拯救苍生之志,但世风日下,利益私欲己取代礼义之德成为社会主流。诸侯们都不再以礼义为正道,背信弃义,疯狂逐利,为争权夺利甚至大打出手,不惜开战。他们自然不相信仁心礼义的强国之道,更不会有长期践行礼义教化的眼光和决心。
所以儒者倡导的礼义之道与江河日下的世风格格不入,很难被诸侯青睐和采用。而且当时诸侯普遍不尊大道,只亲近臣。就算偶尔有君王被礼义之道打动,他的近臣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也会屡进谗言,百般阻挠,让本就意志不坚的君王瞻前顾后,改变初衷。这让逆风而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者更加举步维艰。
三 功亏一篑
孔子除了在鲁国入仕,短暂主政,由于他的名望和学识,周游列国期间也有过数次被君王赏识尊崇,兴礼弘道的机会,可都因为近臣的阻挠,君王的私心,最终都无疾而终,功亏一篑。
在孔子三十五岁那年,第一次机会就悄然而至,而且垂青他的是天下强邦——齐国。
时逢鲁国内乱,三桓联合与鲁昭公开战,昭公战败,奔逃齐国,鲁国大乱,于是孔子出走,赴齐在齐卿高昭子手下做事,准备合适时以礼义之道打动齐王,实现自己的抱负。
机会不久就来了,孔子因对音乐的高深造诣,扬名齐国,被齐景公召见。景公先问政,再问礼,孔子以礼义之道一一阐述,景公颇为吃惊,两人相谈甚欢。景公于是决定重用孔子,尊其为卿,并把尼溪一带的土地封赐给他。
可当他和群臣商议此事时,晏婴首先站出来反对,他说儒者不尊法度而自以为是;巧言善辨而没有实际才干;崇尚厚葬而费财伤人;游说四方而不能治国化民。而且礼乐残缺已久,孔子想要恢复旧制就是异想天开,不合时宜,如果重用孔子,改变齐俗,无异于一场灾难。
晏婴是齐国数一数二的智者,德高望重,屡建功勋,他的话深深地影响了齐景公,一改他心中对儒者的看法和对礼义前途的希望,于是他打消了重用孔子,推行礼义的念头。
孔子的第一次在大国施展拳脚的机会就这样无疾而终,形势瞬间急转直下,君王顷刻朝令夕改,让孔子第一次感觉到时移世易,大道无存。儒者和礼义将面对举世的误解和责难、鄙夷与非议,践行礼义竟然成了不合时宜……,今后的道路会倍加艰难。他只能“只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再一次大国弘道的机会要等到近30年后,那时他已63岁,已为理想奔波诸国,颠沛流离。已历宋国之险、匡地被围、无数的冷眼嘲讽,而他人生最大的灾难,将伴着这次机会来临。
楚昭王是一代英主,他不仅有开拓天下的雄心,而且对礼义颇为敬畏,欲以礼义为宗,一改楚国数百年来无名无义的蛮夷形象,扬威中原。他早闻孔子大名,恰好楚军此时正在救援被吴攻伐的陈国,离孔子居住的陈,蔡边境不远,就遣使礼聘孔子,请其入楚。
陈、蔡两国的大夫知道这个消息后,惊恐万分。他们知道孔子是当世的大贤者,而楚国是数一数二的大国,一旦孔子在楚国起用,就是 龙腾凤集,风云际会,楚国一定会强大,他们邻邦的陈,蔡小国哪里还有生存的机会?于是他们联合起来,调动人手,将赴楚的孔子一行围困在荒郊野外,断粮绝食,欲置之于死地。
楚昭王闻讯,亲自调动军队,才解除了已被饿了七天七夜,危在旦夕的孔子一行之围。并护卫他们入楚。
楚昭王欲尊孔子为上卿,并准备慷慨地拿出人口稠密的民社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以示诚意。可他的想法马上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理由有二。
一,孔子门下贤者云集,精英荟萃,楚举全国之众也难以与其匹敌。大王想一想,楚国的外交使节有比得上子贡的吗?宰辅之臣有比得上颜回的吗?将帅的勇猛谋略有比得上子路的吗?各部长官有比得上宰予的吗?如果贤能无双的孔子领导着这批人在楚国风生水起,不用多长时间,楚国就不是你的了。
二,孔子尊崇礼义,处处以礼规范,楚国以男爵五十里起家,强取豪夺,灭国无数,才有今天方圆数千里的基业。如果追礼溯源,楚国将以何面目存在于天下?
楚昭王长叹一声,只好作罢。
历尽困厄,机会还是与孔子擦肩而过,江河日下的世风人心,让他践行礼义,安定天下的理想难如登天。
他只能感慨:“美啊!黄河之水,我不能渡过是命中注定的啊”!
“不行了,不行了,君子痛恨活了一辈子而没有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了!”
故邦鲁国,还有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鲁相季桓子病重时,曾为逼走孔子,鲁邦不兴而悔恨,所以临死前特别叮嘱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让他为相后一定要聘请孔子,振兴鲁国。季康子主政后,准备尊父遗言,使人礼聘孔子,回鲁兴邦。
结果总是惊人的相似,使者出发前,又有人出来阻挠,说鲁国几次任用孔丘都有始无终,被天下人耻笑,如果这次起用他不能有始有终,鲁国将何以面对天下人?
这些话提醒了季康子,孔子以礼义尊崇君王,反对权臣专政,以前就曾力削“三桓”。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他改聘了孔子的弟子冉求。
孔子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不久后灰心绝望的孔子回到鲁国故土,这时他已68岁了,从此断绝了出仕的念头,安心授徒修书。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欲以一己之力振兴礼义,安定天下的宏愿终成镜花水月。
他曾感慨,如果有人起用我,只需一年就有改变,三年就会大有成效啊!
因为怀才不遇,憋屈太久,以至于此前鲁国公孙不狃反叛季氏;晋国佛肸对抗赵简子时,孔子都打算前往。希望借弹丸之地,让礼义的星星之火,日后燎原。
他不无失望地自嘲道:“虽说坚硬的东西再磨砺也不会变薄,洁白的心灵再怎么污染也不会变黑,但我怎能做一只只能挂在那里而不能食用的匏瓜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内心深深的无奈和悲哀,他也有一颗普通人脆弱敏感的心,在乱世中逆风而行的孤独和悲凉,不被人理解和赏识的酸楚和委屈,曾经在无数的夜里化为滚滚的浊泪,滴落在黑暗的大地上。
礼义没有在孔子手里复兴,时代没有给孔子这个机会,让他成为结束乱世,力挽狂澜的巨人,历史的洪流依旧无情地翻腾而去,把身怀大道的孔子晾在一旁,任他在岁月中奔波,任他在风里老去……。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不屈使大道得以留存,思想得以延续,黑夜中礼义的星火会坚定的传承下去 ,把振兴儒道,安定天下的重任交给后面的人来完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