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先生”杨绛:一生从容,一生优雅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特别喜欢杨绛先生的这句话。在刘颖所著的《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中,我们看到这位活过了一个多世纪的老人,用她自身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如何与己相处,活出从容、活出优雅。
01 人生的路,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纵观杨绛先生的一生,从年幼起便很有自己的主观见地,懂得自己选择并负责。
杨绛八岁半的时候,父亲杨荫杭希望家中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教育,就想送杨绛去上海启明女校上学。本来这事也没什么可犹豫的,但杨绛的二姐因为在学校读书时感染风寒住院,从此再没能出来,这成了杨荫杭心头的一个结。杨绛比二女儿年纪更小,杨荫杭担心她无法照顾好自己,再出什么差池,难以承受。
但是杨绛的父母都是明事理之人,他们深知把女儿留在身边能时时照看她,保她周全,但是也让她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在这种纠结中,杨家父母把选择权交给了杨绛自己。当时八岁半的杨绛也许连是非对错观念都还很模糊,更不用说这种权衡利弊的事情,但是杨绛坚定地做出了选择:要去启明女校读书!父母再三询问,杨绛依然很坚定。
从无锡到上海,现在看来也许算不上远,但是那个年代,对于年幼的杨绛来说,真的算是出远门了。而且到了学校之后,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八岁半的杨绛看着当地的孩子每周都能回家与父母相聚,心中难免伤心难过。但即使是这样,杨绛也坚持下来了,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02 认定的爱人,携手走一生
杨绛先生除了在文学上的造诣以及出色的翻译功底,最为世人所艳羡的就是她与钱钟书组成的这对“神仙眷侣”。
当时杨绛的追求者很多,其中便有老同学费孝通。费孝通曾当着追求杨绛的男同学的面宣布:“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他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杨绛与费孝通看起来是挺匹配的,以至于同学们都以为他们在一起了,只有杨绛自己心里清楚,自己要的不仅仅是合适,而是爱,因此她面对费孝通的追求,也拒绝得很直白、彻底。
但是因为外界的人并不了解这些,纷纷以为杨绛的男朋友就是费孝通。所以,后来杨绛与钱钟书两人初见之后,即使心里都有对方,也不敢说什么。因为钱钟书听说杨绛有男朋友,而杨绛也误会钱钟书已经订婚了。如果不是后来钱钟书大胆地找杨绛交流,恐怕两个人就要在误会中错过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绛的爱情观也是很专一、执着的,如果不是自己爱的人,即使合适,对方条件不错,也不轻易将就,但也不将对方当备胎,直接拒绝,不给他人莫名的希望。遇到令自己心动的人,听闻对方有婚约的情况下,即使再喜欢,也坚决不去破坏。
幸好两人的误会解开,最终走到一起,而杨绛在选择了自己爱的人之后,真的就爱了一生。这种爱,是体现在实际行动里的,用整个生命去爱的。年轻时,为爱放弃自己在清华的学业,陪伴钱钟书出国,照顾他。钱钟书在生活上笨手笨脚,可是杨绛却从不埋怨,从来只说“不要紧”,并把家中大小杂事打理得很好。晚年,钱钟书生病住院,杨绛陪伴在其左右,直至送走他。
认定了,就是一生,这样的爱情的确令人羡慕。
03 世界是自己的内心,在苦难中保持乐观坚强
在杨绛先生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温柔又强烈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张扬,低调、从容,但却十分有力量,这就是杨绛先生的优雅。而这种优雅,不仅仅体现在生活富足顺意之时,更是在落难困苦之时。
有一回,杨绛在众人注视下被人控诉:“杨季康先生上课专讲谈恋爱。”“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杨绛看着这些女学生,觉得很奇怪,她们不是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有见过,为什么要编造这些子虚乌有的事情呢?
但是面对同事们异样的目光,女学生们的义愤填膺,杨绛反而淡定下来,她知道很多事争辩是无用的,就由她们说去。换作是别的女人,被这样污蔑,可能会觉得丢尽了脸面,无颜见人,但是杨绛不是,她仍然大大方方地出去买菜,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也只是报以优雅的微笑。
再后来,即使上山下乡,头发被剃成了阴阳头,杨绛依然保持着那份乐观。连钱钟书都因为心疼杨绛而着急得很,杨绛却反过来安慰钱钟书,总会有办法的。她熬夜做了个假发套,但是还是被人认了出来,不免被人指指点点。有些孩子会调皮捣蛋揪她的假发套,杨绛很无奈。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把杨绛打倒,她始终保持着内心独有的天地,在困苦中依然有花的芬芳。
所以后来,即使连续遭遇爱女离世、钱钟书离世,杨绛先生依然能坚强地活着,九十几岁的高龄老人,本该是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她却独自整理钱钟书留下的手稿,精心校对出版,还写了《我们仨》这本书。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然而杨绛先生,却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无论这世界给你什么,你如何应对都在于自己的内心。一生从容,一生优雅,值得敬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