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要懂的心理学》有感
五一共读时认识了李末校长,他给我推荐了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少年的危机)》,读完后很有启发,刷新了我的认知,教师应该知道的埃里克森,埃里克森师从弗洛伊德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人格发展理论中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既连续又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会根据任务完成的是否成功,形成对立的品质:
0到1岁,信任vs不信任;1到3岁,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3到6岁,自动自发vs退缩愧疚;6到12岁,勤奋进取vs自卑自卑;12到18岁,自我统合vs角色混乱;18到25岁,友爱亲密vs孤僻疏离;25到50岁,精力充沛vs颓废迟滞;老年期,完美无缺vs悲观沮丧。比如在婴儿期,妈妈的关爱与陪护,能让孩子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安全感。
记得女儿小时候,作为一个年轻的妈妈没有经验,就机械地按照书上的育儿知识做。比如一天定时喂几次奶、什么时候喂奶、孩子多大断奶好等。甚至在女儿十个月大时,因我参加脱产函授学习,就断了母乳,放在家里让奶奶照看。女儿长大后曾有一段时间怕黑不敢一个睡觉,还因为这个原因被批评“太胆小”。也许就是因为在生命最初时体验到了被忽视的糟糕感受导致的问题。
其他阶段也一样,在这个阶段的任务如果得以完成,就会形成正向品质,反之会影响到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与心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