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子兵法》,第三个颠覆我传统观念的点-兵法的存在就是为了颠覆

姜太公说“智者不法,愚者拘之”,有智慧的人不会让它影响自己,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被它束缚。

兵法的存在就是为了颠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是读书的目的,就像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者这话真是把我逗乐了,如果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兵法的存在就是为了颠覆,那为什么还要读呢?如果说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事情,那学了那么多,最后怎么能够用上呢?

如果兵书的存在就是为了颠覆,那么,似乎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同样的兵书能读出不同的将军来了,会有赵括的纸上谈兵、马谡失街亭,也会有韩信的带兵如神、白起的赫赫凶名……

这个点确实还挺颠覆我的三观的,但也不得不说这就是很中式的理念,比较开放,靠悟性,有多少悟性,便能悟到多少精髓。同样一句话,有悟性的人听了和没有悟性的人听了会是天差地别。西方的理念在于提出问题,指导性教学,一步步指导你按照这个方式去解决问题。这两种理念熟是熟非还真不好说,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也是不同的做事方法。

其实这个点并不算是《孙子兵法》原书的点,而是在听书的过程中作者提到的一个点,我觉得还挺有颠覆性的,作者讲到“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时,提到了曹操的注解,自古以来,孙子兵法可以说是兵家必读,不止兵家,很多诗人作家也会读,所以呢有不少名家注解,曹操就是这其中比较权威的一家,因为他不仅是个政治家还亲自带兵打仗。

既然曹操注解了孙子兵法,那么,他应该非常熟悉兵法的了,必然清楚天时地利人和对打仗的重要性,那他是不是有严格按照兵书来做呢?好像也没有,典型的案例就是赤壁之战。他无视天时地利,带着80万北方大军深入江南攻打东吴。当然他输了,可是原因并不完全在于天时,还是在于遇上了对手,东吴有周瑜,又与刘备联合。

可见“智者不法,愚者拘之”,作者还列举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刘玉的将军,率军攻打敌营,手下人翻黄历,说当天不适合出兵,是“罔亡”之日,也就是去了就回不来了。可刘玉丝毫不以为意的说“罔亡”“往亡”,也就是“我往他亡”,便率军出征,大胜而归。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023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