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故事里的《诗经》-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是《诗经·国风·邶风》中的第19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有说是送朋友,也有说是母亲送儿子,还有说是宫斗剧里的送别。我选取了宫斗。
宣姜没能嫁给年轻的太子伋子,却被本应该成为自己公公的卫宣公给霸占了。
美女宣姜从此以泪洗面。卫宣公自知理亏,用绫罗绸缎、奇珍异宝,以及后宫老大的地位安抚她,并且冷落了伋子的母亲-从老爸那里偷来的美人夷姜。无可奈何的宣姜慢慢接受了现实,三年后,为卫宣公生下两个儿子:公子寿、公子朔。
伋子出差回来,卫宣公心存愧疚,又给他选了一个妻子作补偿。愚孝的伋子,也选择了接受。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宣姜的两个儿子人品却迥然不同,老大公子寿为人正直,且和长兄伋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老二公子朔则为人阴狠,气量狭小,一直想干掉两个哥哥,自己就可以成为太子的唯一人选了。
于是,老二公子朔就经常在母亲面前说太子伋子的坏话,有一次,他编谎言告诉母亲:太子喝多了酒,逼着我叫他爹。还说母亲你原本该是他的妻,儿子不服,他便挥拳打我。母亲啊,儿子受此大辱,你一定要禀告君父,为我做主啊。
宣姜听后大吃一惊,自然翻来覆去多多琢磨儿子的话,她还真怕赖蛤蟆卫宣公蹬腿后伋子当了国君,她要尴尬地面对伋子,她的儿子还要作为臣子整日听命于伋子。
所以,宣姜开始每天给卫宣公吹枕边风,编造各种伋子无德的传言,想让卫宣公费了太子伋子,立自己的儿子寿为太子。宣公一开始也不信,但架不住宣姜天长日久地浸润之谮,就动了废太子的念头。
刚好老丈人齐僖公要讨伐纪国,要卫国前去相助。卫宣公就派伋子作为使者,手持白旄(使者手持的节),乘船去齐国订约,到时候找个过错,废了他太子的身份。
老二公子朔知道后,就想借机除掉伋子,最好能顺便把亲哥哥寿也干掉。公子朔找来杀手埋伏在路上,特别交代,看见持白旄者,格杀勿论。
公子寿知道了朔的阴谋,他宅心仁厚,岂能让长兄送死?急忙去找伋子,劝伋子那天不要出发。伋子不听、不信,按计划出使。
伋子乘船出发这天,公子寿带了好多美酒也来到船上,要陪长兄一起出使齐国。
他们的话全被伋子的老师-伋子的叔叔姬职听到,但又无能为力。他看着两个孩子乘船出发,孤帆远影,渐行渐远,忧心如焚,随用歌声传递着自己的担忧: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儿子。
景:通憬,远行貌。
泛泛:飘荡貌。
愿:思念貌。
养(yáng)养:心中烦躁不安。
不瑕:不至于。
有害:有祸害。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你俩乘一叶孤舟,渐渐向远处漂流。深深思念你们俩,心中充满忧和愁。
你俩乘一叶孤舟,渐渐地越行越远。深深思念你们俩,愿你们顺利平安。
在船上,公子寿满怀依依不舍之情,一个劲地劝哥哥喝酒。伋子被弟弟的真情所感动,一杯接一杯地喝到大醉。
船到岸,公子寿手持白旄赶往齐国,路遇公子朔安排的杀手,将其乱刀砍死。公子寿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酒醒后的伋子,不见了公子寿,也不见了白旄,知道大事不好,急匆匆追赶上去,却见到了弟弟寿的尸体。他又一次将愚昧发挥得淋漓尽致,告诉杀手,你们要杀的太子伋子是我是我就是我,拿我的项上人头复命去吧。随引颈受戮。
写在题后:
自古都是为争皇位而手足相残,但这里却是异母兄弟为情为义舍命相陪、争先赴难,故让后人为之动容,才留下《二子乘舟》的诗篇。
其实,也就是当时的周公之礼教邪的俩傻孩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