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粟=半升铛
一乘道传入中国,入乡随俗地,芥子就换了粟米。
也就有了岑和尚赞云“拈将四部洲,放在一粒粟。”
然后就是丹派名言的出现,“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注意,不要想多。
吕祖这里使用的修辞法,在古汉语里叫“互文”、“互辞”,或“互言”。
在古文中,
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凡言互文者,各举一事,一事自周是互文。”(《仪礼注疏》)。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举个例子,“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这句老话就用到了互文手法:
“母”不是单指老妈,“父”不是单指老爸;
或者说,母就是老妈老爸,父就是老爸老妈,代表了整个家族背景。
这位世故古人的大意是,如果家里条件好,就留在家乡读书以后靠这个关系好往上爬。如果家里没有背景,穷得揭不开锅了,年轻人就去外地打拼经商吧,不能衣锦还乡就别回家了。(请问诸君,这种小农经济、封建思想,李白同学同意吗?)
再比如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用数学语言说下,就是东市=西市=南市=北市=集市。
再比如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古诗以排句互文表现了女主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并不是特指她一年学得一门技艺——用数学语言说下,就是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出嫁前。
再比如古佛在回答“什么是赵州”时说“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用数学语言说下,就是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赵州(遍一切处)。
有同学问,
又增加一些没用的知识!对于我们旨在简化思想的参禅悟道有什么用?
“一粒粟”就是“半升铛”啊,“半升铛”就是“一粒粟”嘛——用数学语言说下,就是:一粒粟=半升铛!
这句丹经名言,现在彻底明白了没有?
以后再也永远不会被内丹道大小师傅、各路大仙儿牵着鼻子走了吧?
不再被以盲引盲的文盲学者(是的,高学历文盲)带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那你说有用没有?!
所以吕祖说“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只是,
先生可以这样说一句内含了几个意思的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嗯嗯,这就是大师笔法!只用简单的字句,就能托出多意的语境来。在我国的当代作家中,这种传统早已消失怠尽了。
以上。我们确实不能这样写作文,“记得同桌的她送我两包零食,一包是枣片,另一包,也是枣片……”也不能这样写散文杂文,“我大抵也是恙了,横竖都是这个结果,看了一眼刚测的结果,一道是红杠,另一道也是红杠……”
会叫人笑的!所以先生的遗嘱特意交代,“后辈没有能力不要搞文学,做其他事谋生。”
芥子孔中藏世界,毫毛头上现须弥。
虽然四面无遮障,几个男儿着眼窥。
——梅溪《芥子孔中藏世界》
看见没有,
从“芥子孔中藏世界”到“一粒粟中藏世界”,看见丹派的“一粒x”与别传宗的“一粒x”交流之源远流长了吗?
再梳理一下此“一粒”在中土的落地生根,和发芽成木大致情形:
前有唐末景岑的偈颂:“拈取四部洲,放入一粒粟。”
然后出现了“吕祖”的演绎。“吕祖”第一次布道时,直接就看出来是脱自佛书了:“我今指示,玉清妙道,学道之士……观者各以其意得之,出入极外,立乎天根,见诸天地,如一脱粟,是诸色相,各于微尘,刹中现之,无所不有,而实无有,是此玄微,曾何拟议。(《清微三品至道极伭参同妙典大乘度劫真经》)
“吕祖”第二次说“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才开始另辟蹊径,诸君闻到没有,内丹道的味道出来了——禅道向内丹的演变,在两宋之际,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同时,传统文化之三教合一的高峰到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