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的小船》是村上春树的一篇中篇小说

《去中国的小船》是村上春树的一篇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在小学、大学、二十八岁时所遇到的三个中国人。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直指日本人的丑恶灵魂。通过主人公与三个中国人的不期而遇,渐渐地让“我”看透了社会的荒诞,看破了自身的自私与懦弱,看清了自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主人公以及三个中国人的故事,共同勾勒出一份关于人性与生存的沉重画卷。

小说开篇,主人公回忆起小学时遇到的一个中国老师。考试地点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无异于天涯海角”,但正是在那个地方,让“我”对中国人有了初步的实际感官印象。“我”发现,中国人的小学环境,并非如“我”脑海中所想象的那般脏兮兮,反而比“我们”的小学还要清爽。在此种环境中工作的中国老师“满怀自豪感”。但由于“我们”不断地“沉默”,消极地对待中国老师不要“乱写乱画”的叮嘱,致使其效果不甚理想。这种对待“乱写乱画”漠然处之的态度,客观上愈加凸显了中国老师所遇到的尴尬处境。

小说中所描写的第二个中国人,是“我”在大学二年级打工时所认识的中国女大学生。这个中国女大学生尽管沉默寡言,但却非常热心。她的这种热心影响了“我”,使“我”在干活时也开始变得热心起来。但遗憾的是,“我”的热心与中国女孩的热心,在本质上截然不同。中国女孩的热心具有一种奇妙的紧迫感,仿佛她周围所有日常活动都因了这热心而得以勉强合为一束并得以成立。这种为了“存在”而表现出来的极端热心,显然属于一种被迫性的畸形热心。在中国女孩看来,若连这份热心也没有的话,她的生活势必无法继续。这种生存与热心的畸形关系,透露出中国女孩生活处境与社会地位的糟糕。

小说中所描写的第三个中国人,则是若干年后与“我”再次重逢的一个“我”高中时期的中国同学。虽说是重逢,而“我”却并不知他是谁,但对方却能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这个高中同学端庄的样貌,掩盖不了他浑身上下给人的“磨损”的感觉。他对过去所发生之事的种种不释然,使其对现实倍感迷惘,故而他只能如躯壳般活着,没有精神、灵魂。至于他为什么会给人以“磨损”的感觉,恐怕是由于社会对其的不眷顾,致使“很多糟糕的事凑在了一起”所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是教养不差,成绩也在“我”之上的高中同学,最终沦落到推销百科事典的地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即便如此,他仍难逃将来“没事可干”的命运。

整篇小说所描绘的三位中国人,都具有强烈的生存空间的想象。他们在日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他们又被日本人所歧视、孤立。主人公将自身与三个中国人的遭遇联系起来,“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思了中国人处于日本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主人公以及三个中国人的故事共同勾画出一幅关于人性与生存的沉重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作者传递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引发读者对社会底层人群的深入思考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097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