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与路,怀念大主唱时代
每次看完电影《北京乐与路》都有种压抑和冲动并存的感觉。
这是一部相对冷门的电影,拍摄于20多年前,刚刚跨过千禧之年。著名导演张婉婷用现实手法描述了那个年代摇滚乐的现状,摇滚人的现实。那时候的耿乐、吴彦祖好帅,舒淇好美。
千禧之年对于大多数人和事物来说都是崭新的,是充满憧憬和过去翻篇,依然怀揣着梦想奔赴盛会的激情。就像朴树在《new boy》中唱的那样,“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快乐在城市上空飘扬。”这是朴树在千禧之年来临之际的作品,反映了大多数跨世纪的年轻心理。
然而对于摇滚乐来说,千禧之年前后,依然在低谷。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辉煌火爆,期待已久的巅峰却没有如期而至,仿佛一切声音都停留在了一张张销量并不好的专辑上,依然在地下,依然没有强大的团队制作经营。
那时候的摇滚乐有着典型的标签,长头发,机车服,牛仔裤,嘶吼,嚎叫,高亢。一帮没什么钱的人,在地下室,桥洞,大杂院里,在每个允许发声的狭小空间里,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现在给钱也写不出的经典。那时候的歌词好真,旋律好美,动机是那么的单纯,条件是那么的刻薄,哪怕没有观众,收入微薄,他们依然在创作,依然在略带心酸的演出。很多人把那个年代称为大主唱时代。唱歌的人在苦苦挣扎中骄傲的坚守,听歌的人在难得的机会中汲取着力量。
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一夜之间宣布好多传统音乐行业的破产,比如磁带,CD,随身听等等我们青春时期无比珍贵的东西。生活的现实困境让好多人放弃了乐队,放弃了发声,他们奔赴各自的生活圈子,走上了不同的生存之路。我想他们离开的时候肯定是热泪盈眶的,没有谁会在放弃梦想、失去挚爱时还能表现的平静。
信息时代的高效快捷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得到的方式变得简单,越来越多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扑面而来。精良的制作,强大的宣传,几万人的演唱会,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周边产品,大流行的轰动效应和丰厚的回报再次让越来越多人进入了音乐圈子。然而这一切仿佛与摇滚乐没有什么关系,他们还是那样,愿意唱的人还在唱,愿意听的人还在听。
种子在没有发芽的时候谁都不会看到希望,大主唱时代播下的种子正在酝酿生机,破土而出。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背着吉他走进琴行,越来越多综艺、电影、新媒体在为摇滚乐正面发声,应接不暇的音乐节在商业运作下释放出号召力,让摇滚人享受着明星的光环和粉丝的呐喊,热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欢聚高歌。最初的偏见少了,理解多了,发声的人多了,听歌的人也老了。
喜欢的人多了,自然口味就不同了。各种风格类型的乐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摇滚乐的热爱,诠释着对摇滚乐的理解,听众自由的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方式。唱歌的人热情满满,听歌的人心潮澎湃。
乐与路,不会停止也不会倒退。我无比怀念的大主唱时代,那个金色辉煌的年代,依然在骄傲的站立,散发着永远不会被抹去的魅力。正如《礼物》中唱的那样,“飞的起来应该飞的起来,碧海蓝天只等风的到来;飞的起来都飞得起来,让所有的人坚信我们为爱。”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