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741】把很多事情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去看

【1】@TenGuSan

今天的新闻把我给惊了,日本疫情后2023春季就业率高达97.3%,而反观中国的失业率首破20%。也许以前你总有一个幻想“明天比今天好”,或者你可能也经常听到一种声音“日本老龄化这么严重;这国家快完了;都食草族;都躺平了。”如果你真这么想,就有点简单了。
氛围是氛围,印象是印象,实际是实际。都不用说国外,你对其他城市的印象也是互联网喂给你片面的、单一的、有倾向的信息。你去了,生活一段时间你就觉得信息茧房真可怕,一切都不一样。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在日本这些年的感受,首先它们的受教育程度是全球领先的,高学历人才在发达国家从来就不稀缺。第二就是他们的第二梯队:专门学校。这个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技校”,你说是蓝翔那种也行。但奇怪的是,中国技校一直给人一种固有的偏见。虽然他们为社会提供很多蓝领人才,但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你跟唐国强老师扯上了关系。
别不承认,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不管你做蓝领能赚多少钱,你都很LOW。在网上看到一些社会底层人士受欺负了,一个快递小哥一个服务员被打了,你会义愤填膺,但是在你心里,你是否真的高看过他们一眼呢?大学生们。“打螺丝”这个梗,是一个中性词么?难道就不带有一点看不起的意思?
但是日本的专门学校大部分都是非常专业的,而且很多专门学校都有50年以上的历史,毕业生同样受人尊敬,并不会比本科生低一等,而且专门学校相当于2年本科学历。专门学校毕业后,你如果再去读大学,同专业的话你直接可以读大三。我就是毕业于60年代成立的写真专门学校,从校董到校长都是曾经日本摄影界的大神级人物。翻开一本日本摄影师简史,有一半都是毕业于我们学校。
你们知道的很多著名的艺术家,职人,都是毕业于各个专门学校。因为专门学校是私立学校,目的就是培养技术性人才,如果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就业率极低,那这学校就招不到学生,那就要破产倒闭。我在日本走在大街上亲眼看到过或者听说过的专门学校有电子专门学校、化妆专门学校、日式糕点、西点、服装设计、平面、摄影、木艺、纸艺、布艺,板材加工、首饰设计、旅游、甚至我也看过自行车制造专门学校。它们就是把各行各业细分,专攻、专精。所以只要你毕业于这些学校,只要你不是很废的,毕业后都基本上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我觉得这不是日本人是不是脱掉了长衫,是他们压根就没那个长衫。他们真的并不认为工作分高贵和卑贱,这是整个国家的共识。服务行业、快递这些蓝领是年轻人,中国也习以为常。但是我经常在日本看到20多岁的清洁工,穿着工作服,拎着扫把、小垃圾桶和夹子清扫大街。我前几天去机场接人,看到候机大厅里一个也就20出头的女孩儿穿着机场清洁工的衣服,蹲在地上用一把小刻刀刮掉地上的污垢。
所以图3@毛丹青 老师说的去修自行车、去敬老院、去做中古生意的日本年轻人,那真的太太太正常了。
我再说一个固有印象,很多人认为日本人的英语很差,网上有太多嘲笑日本人英语发音的视频。是的。我粗暴的认为80后以前的日本人的英语是真的差,但是现在的日本人90后的词汇量和英语水平真的不差,他们其实很早开始就加强并重视英语教育了。尤其它又是一个经常跟西方世界交流的国家,满大街能看到英语培训的广告,我认识的很多日本人会把工资剩下来一部分去学英语。当然,“说”还是不行,毕竟英语和日语的发音方式区别很大。但是最可怕的是,有很多欧美人现在在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做英语教师,国家出钱,让日本的小孩儿从小就可以接受这种义务教育之内的英语教育,纠正发音。
所以,把很多事情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去看,20年前日本足球也踢的一般,20年后,再看嘛。

 

 

【2】@方流芳

“六一儿童节”想起了先父。八岁戴红领巾,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父亲:“我现在是接班人了!”父亲冷冷地说:“就你?! 你懂啥子“接班人”?进了“班子”的人,才是“接班人”,你能进到“班子”吗?不要做梦,赶紧去做家庭作业。”“一天到晚,老想当接班人,小心人家给你扣上‘野心家’的帽子。”父亲用抑扬顿挫的重庆话教训了我一通,让我瞬间无语。
66年文革,想报名参加“红卫兵”,同学告诉我:“只有红五类家庭出身的同学才能参加红卫兵,你只能参加红卫兵外围组织—赤卫队。”全国大串联,红卫兵可以凭着居委或父母单位出具的“出身”证明到学校革命委员会(筹备)借钱,我无法拿到这样的证明,于是就失去了串联机会。
十六岁下乡,此后十年一直被看成“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不是一顶按照固有程序而配给的“帽子”,而是每天洗脑造成的自我认知。父母是“臭老九”、“有历史问题”,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地主,我不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还能是什么呢?
从“接班人”、“赤卫队”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先父好像早就有预见,不失时机地给我提前泼了冷水,所以,我并没有太多的失落。

 

 

【3】织女Vega

有人问我人民币什么时候才能国际化。
我说:快了。
不仅我们,其实很多国家对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都感到担忧,各方争相尝试寻求美元的替代品。
与很多国家公开去美元的努力不同,美国并未要求哪个国家必须使用美元、储备美元。
只是有很多国家一直都有去美元的努力,包括建立新的结算系统,包括欧洲。
2022年第四季度,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58.36%。欧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0.5%,同期人民币占比2.7%。
各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去美元努力,但并未明显撼动美元全球霸权地位。
原因:
第一、国际货币和国际核心货币的形成和发展,交易和储备,都是市场的自然选择。人类从诞生货币至今,没有任何一种货币是动用武力或者什么霸权,逼迫大家接受和使用的。
第二、能够成为国际货币或者国际核心货币,原则上与这个国家的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债务形成,有直接关系。你在全球购买的商品与服务越多,你在全球各地投资越多,你对外出借的债务越多,你的货币影响力也就越大。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对私有财产完善的保护制度,货币可自由兑换不受控制,是某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提。
去美元化效果不佳,还和去美元化队伍各有不同的目标难以形成合力相关。一些国家积极推动去美元化,无非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受到美国制裁,无法使用SWIFT国际支付系统,当然也无法使用美元支付。这不是主动要去美元,而是无法使用美元。
去美元是这些国家应对经济制裁的唯一方法。比如俄罗斯、伊朗就属于这一类型。比如俄罗斯与印度2022年4月份达成的本币结算贸易协议,由于俄罗斯对印度的巨大贸易顺差,手里积累了大量的印度卢比,既不能从印度买到需要的商品,也无法投资,更无法兑换回卢布。从2023年1月份开始,两国又回到部分阿联酋迪拉姆、部分美元的结算方式。
二是担心被美国制裁,今后有可能被断开SWIFT的国家。
有伊朗、俄罗斯的前车之鉴,这种担心当然很正常。但因为这类国家都对金融市场控制得比较严,普遍存在货币不能自由兑换,资本项目没有开放,汇率常常被干预的金融无法市场化问题,除了在贸易中有限的货币互换之外,再也难以继续推进更多的货币国际化动作。
三是因为美元加息,资本外流,外汇储备减少,导致本币风险的国家。
比如印度、东盟国家、巴西、阿根廷,都属于受美元持续加息影响,外资和美元资产流出严重,外汇储备大幅减少的国家。进口需要美元,还债需要美元,手里的美元不够用了,希望通过货币互换减少美元使用来渡过难关。一旦美元停止加息,或者进入降息通道,外资回流,这些国家有了用不完的美元,他们便很快不提去美元。这也是东盟商议建立区域货币多年未能达成一致的原因所在。
所以,尽管美元霸权正在被缓慢侵蚀,但目前的确还难以看到能够取代美元的货币出现。美元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段被推翻,但至少不会是现在,因为有竞争力的货币还未出现。
明白么?还没有和美元能够竞争的货币出现!

 

【4】@诨名唤作巴布尔

网暴能不能被遏止,从来都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写字楼里用高薪聘请着那么多聪明的头脑,一个产品的任何版本更新、路径设置、功能上线,都经过了无数的论证和评审,所以你在平台上见证的、遭遇的事件,都从来不是偶然,处处都体现平台的价值观。当你看到有人被扔进鳄鱼池子里万劫不复的时候,那绝不是因为他们缺少启动防护机制的能力,而是被扔进去的人在他们眼里根本不重要。

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

「任何防止网络暴力的措施或者规定,只要不能防止官方组织新媒体账号运营者及与此有关联的矩阵号挂人,就完全不可能达到效果。而后者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根本性的防止网暴的办法还是要彻查流氓式运营人及其保护伞,而这完全不可能做到。」——存在手机中的一位网友观点

 

 

@李小萌:在网暴发生时,网络平台的平时的控评能力去哪了…

@哑巴:取决于被网暴的是谁

 

 

【5】洛之秋

国外一个教授在reddit的ChatGPT讨论区贴出了学生给他的期末感谢信。

对于我们这种每天会花至少两个小时和LLM AI进行人机交互的熟客来说,这封信毫无疑问是最典型的AI写作。AI的语言输出有其稳定的风格,句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讲究面面俱到,殷勤的口吻常常会显得大而不当....尤其是要求字数较多,但所给任务又非常不明确(”给我写一篇致教授的学期感谢信“),AI就会变着戏法说一些车轱辘话。

这往往是因为在prompt比较含糊的情况下,AI会自动选择最不容易犯错的语言表达——平庸的陈词滥调最不容易犯错,相当于以中值的区间部分作为预测结果输出。对于绝大多数非母语的英文写作者,能做到这个程度,当然就很不错了,可以几乎适应一切的办公室商务英文或技术写作,但是对于个人之间的精细交流来说是不够的。

我个人建议:在用AI写电邮时,要更精细地告知对方,写信者和收信人是什么身份,是什么关系,选择什么样的口吻来写,以及信件中包含的细节或要提及的事项,越具体越好。只有充分将写作任务语境化,才能让AI的写作输出最像真人。当然,对AI的输出进行通盘的再润色和修改,依然是必要的。

 

【6】「 我没有敌人。他们都被我枪毙了。」

 

 

【7】非常可疑

 

【8】古希腊埃皮达罗斯圆形剧场航拍图-剧院始建于2500年前

编者注:重建过,最开始不是石头的

 

【9】正在吃饭的农民,四川,1980年,刘香成摄

 

【10】托尼·朱特论历史学
(摘自 《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第7章)

◇无论是辉格式还是道德说教式的路子都不可能成功,结果,历史学家们再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了。这是不是件坏事另当别论。如果你问我的同行:历史的目的是什么,或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历史是关于什么的,你看到的将是一脸茫然。优秀的历史学家与糟糕的历史学家的差别在于,前者在没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情況下还能进行历史研究,而后者则不能。但即便他们找到了答案,也仍然是糟糕的历史学家——他们只是有了一个可以在里面操作的框架。事实上他们所得到的是一些小的模板一一种族、阶级、民族和性别等等——甚或一种残存的新马克思主义剥削解释。但我在这个行当中看不到一个共同的方法论框架。

◇你不能出于当前的目的而虚构或利用过去。这可能不像它看上去那么显而易见。今天的许多历史学家事实上都将历史视为实际政治论辩的一次演练。其要义是要揭示某些为传统叙事所遮蔽的过去:纠正对过去的某种误读,通常是为了迎合当前的偏见。这么做的人对之毫无羞耻之心,我觉得这种行为很令人失望。它如此明显地背叛了历史的目的,即理解过去。即便如此,我十分清楚,我自己或许也沉迷于这样的演练当中。《未竟的往昔》不仅试图纠正对不久前的过去的一种严重误读,它还——尽管是次要的——试图确认当前的类似过失。所以我错误地坚持认为,历史学家若不关心当前的意义,就不应论述过去。

◇历史学家往往更愿意被列入社会科学当中——当然,他们也试图得到这一分类将会带来的经费。……与此同时,人文学科则陷入了理论的泥淖,它们开始认为历史学可恶地缺少自我反思性的元范畴,而充作其方法论的则是令人讨厌的经验主义。这一自卑感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今天的历史学家对理论、模式和“框架”的迷恋。尽管这些工具也不过如此,但它们提供了令人欣慰的智识结构的幻觉:一门具有规律和程序的学科。当人们问你做什么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你从事 “底层研究”,或“新文化史研究”等等——就像一位化学家会形容自己专精无机化学或生物化学。

◇我认为忽视过去并不是我们最大的危险;当前特有的错误是对它的无知引用。……假定我们要想为当前的公共行为辩护,就必须要利用过去,那么真正认识历史的理由便是无法回答的。国民越是见多识广,就越不可能被欺骗说要为了当前的错误而滥用过去。对一个开放社会来说,熟知其过去是极为重要的。操控历史是20 世纪的封闭社会——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的一个共同特征。操纵过去是最古老的知识控制形式:如果你掌控着对过去发生之事的解释(或纯粹是欺骗)权,那么现在和将来便任凭你摆布了。所以,确保国民对历史的了解,纯属民主的审慎。

◇一部好的历史作品,你能够感觉到历史学家的直觉在起作用。而你自己是否掌握这些史料则并不重要。

◇我深信历史与记忆之不同,也深信让记忆来取代历史是危险的。历史不可避免地体现为一种记载,它无止境地对新旧证据进行重写和重新检测,而记忆则适用于公共的、非学术性的目的:一个主题公园,一座纪念馆,一座博物馆,一幢建筑物,一套电视节目,某个事件,某个纪念日和一面旗帜。这种对过去的记忆性呈现必定是片面的、粗线条的和有选择性的;编排这些记忆的人迟早得告诉人们片面的事实,甚至是彻底的谎言一一有时是出于善意,有时则不然。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们都不能替代历史。……如果没有历史,记忆便容易遭到滥用。但如果历史是第一位的,那么记忆就有了一个它可以发挥作用并得到评判的模板和向导。那些对 20 世纪史有过研究的人可以参观一下大屠杀纪念馆,他们可以思考呈现给他们的都是什么,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对之加以评判,并带给其一种批判性的智慧。在这一点上,该纪念馆服务于一个有用的目的,它将它所记载的记忆跟观众头脑中的历史并置在了一起。但那些仅仅知道正被展示的东西的观众便(且大多数时候如此)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切断了跟过去的联系,他们被填鸭式地塞进了一个他们没有能力做出评判的说法。

 

【11】托尼·朱特:那些对20世纪有着正确理解的人,无论是在预言中——比如卡夫卡——还是作为同时代的观察者,都必须有能力想象一个没有先例的世界。他们必须设想,这一前所未有且表面上荒谬绝伦的境况实际上是真实的,而不是如其他每个人所以为的那样是荒诞不经的。能够这样来思考20 世纪对当时的人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出于同样的原因,很多人安慰自己说,大屠杀不可能发生,因为它毫无道理。它对犹太人来说并不是毫无道理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对德国人来说是毫无道理的:既然他们想要赢得战争,那么纳粹显然可以利用犹太人,而非以巨大的代价来杀害他们。将—种极其理性的道德和政治计算应用到人类行为当中,对成长于19世纪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在20 世纪则根本不起作用了。(《思虑20世纪》)

 

【12】<小姐> 上映7周年 一张从没曝光过的海报

当时因为具有浓厚的日式风格而最终未能被公开

 





 

来源: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
https://www.techfm.club/p/516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