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世》

      今早再读《人间世》,感悟颇深。颜回要入世救人,选择残暴又正直壮年的卫君。孔子想阻止他。理由是:卫君正值气盛之时“以阳为充孔扬”,只有别人听他的份无他听别人的份。按照现在的话说,就像青春期的少年哪听得进你的劝说。更何况“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自己的修行还未到家,哪来的定力去说服别人?人家说几句就把你糊弄过去了!(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其实每个人看到的听到的都只是自己内心折射出来的影子,即看我想看的听我想听的。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大家不同频的情况下,“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多说无益,霸王硬上弓落得的下场就是报复,何况颜回面对的还是视民如草芥的君王?

      这并非只局限在颜回教化卫君的例子上,我觉得这是庄子借这个例子揭示社会的普遍规律。人爱听自己想听的话,所谓投契,所谓志同道合,只是大家都在同一个频道上,所谓佛渡有缘人,你与他的缘分就是大家是知己,士能为知己者死,却不能为无缘之人枉死。

      讲完了道理,颜回不死心,于是孔子进一步问颜回准备用什么办法达成自己的志向?“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颜回打算用“师心”去劝说一个暴君昏君。“师”视为有为。而庄子道家的理念倡导的是无为。这里心法上就是不对的了。

      后文我好奇看了一下,庄子引出“心斋”一词。“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让我想起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已不用眼,用的是心。

      渡人用心,正如《说难》里表达的,说人想听的,用心悟出这关键的“结节”才能“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然而即使如庖丁这样的高手“每至于族,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才能“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是行不通的。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321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