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伯仁之死”,让你冷汗直流
这是最见人性的故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伯仁之死”。
伯仁是周顗的字。
东晋时,权臣王敦造反,大臣周顗被杀。王敦、王导兄弟继续大权在握。有一次王导清点大臣们给皇帝的奏折,无意中见到了周顗曾经为了营救自己而给司马睿写的奏折。
王导反复读着这一封奏折,奏折中周顗的言辞恳切,极力地为自己开脱。在奏折中,周顗没有说一句对自己不利的话,而且王导又知道了周顗曾经和司马睿面谈的时候,也是在不遗余力地营救自己。
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周顗,周顗的死完全是自己的态度不明朗而一手造成的。王导感到非常内疚,手里拿着奏折痛哭流涕的说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周顗,字伯仁。据史书记载,周顗体态丰腴,肚皮很大。夏天天气很热,周顗坦胸露腹的躺着乘凉,王导指着周顗的肚皮开玩笑地说:“你的肚皮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周顗也开玩笑地说:“这里面什么也没有,不过能装下两三百个像你这样的人。”王导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非比寻常的。
可是这么好的关系,却因为王导的叔伯弟兄王敦而改变。
东晋建立后,王导在朝中执政,王敦驻扎在武昌统领东晋兵马,掌握兵权。随着王氏兄弟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司马睿渐渐不放心了,就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周顗等人,慢慢的疏远王氏兄弟。
王敦就沉不住气了,经常在背后说周顗的坏话,王导也开始忌恨起周顗。
后来,王敦担心自己大权旁落,竟然直接在武昌发动兵变造反了。
这可把王导吓坏了,赶紧领着全家宗族人口到司马睿跟前请罪。
周顗上朝时,看见前面跪了一地的人。
跪在那里的王导看见周顗,大声呼喊“伯仁,我家一百多口人,全靠您照顾。”周顗听到王导的喊声,就像没有听到一样,昂着头走过去了。
但是周顗见到晋元帝司马睿后,极力地为王导开脱:“王导是忠诚的,他不光辅助您在江东站稳脚跟,而且是不愿意和王敦一起造反的”周顗还说王导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司马睿觉得周顗说得很有道理,就没有治王导一家的罪。
司马睿知道周顗很喜欢喝酒,就留他在宫里喝酒,周顗一直在皇宫里喝了很长时间的酒,喝醉了才出来。
周顗出来的时候,王导还在宫外等候。王导看见周顗出来,就大声呼叫周顗。
可是周顗根本不理王导,一句话都没有对王导说,还故意对身边的随从人员说道:“今年要杀掉这些造反的乱臣贼子,把金印和兵权要从他们手里夺过来。”
周顗回到家里之后,又马上给司马睿写了一封奏折,言辞恳切地为王导说情。在周顗的努力之下,司马睿不但没有怪罪王导,反而对王导委以重任,可是这一切王导都不知道。王导认为周顗在皇帝面前没有营救自己,心里一直暗暗痛恨周顗。
由于司马睿组织的抵抗兵力不足,很快就被王敦打败了。王敦获胜后,只是想巩固王氏的地位和利益,并不想取代司马睿,所以他就假惺惺地和司马睿讨价还价起来,说杀掉皇帝身边的几个奸臣就行了。
司马睿没办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王敦为所欲为了。王敦最痛恨周顗和戴若思了,就把他们抓了起来,并且征询王导的意见。
王敦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两个人名望最高,大江南北都很尊崇他们,是不是应该让他们位列三司,任命为朝廷重臣呢?”
王导没有回答王敦的询问。
王敦又问:“你不发表意见就是不同意他们做朝廷重臣了,既然不做朝廷重臣,那让他们做一个低级的令仆,你看如何?”
王导一声不吭。
王敦又说:“既然不能用,就一起杀掉算了。”
王导还是没有说话,一声不吭。
周顗就这样被杀了。
周顗被杀前,被士兵押着路过太庙,向庙大呼道:“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神有灵,应速诛,勿使漏网”。说至此,被士兵用戟刺口,血流到脚上,仍然不改形色。到了南门外法场,容止自若,引颈就刑。
周顗被杀后,王氏兄弟继续大权在握。
有一次王导清点大臣们给皇帝的奏折,无意中见到了周顗曾经为了营救自己而给司马睿写的奏折。
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周顗,周顗的死完全是他态度不明朗而一手造成的。
周顗为救王导煞费苦心,王导却并不能理解,反而越加记恨并让周顗丢了性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伯仁之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