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14堂必修课》第十课 把弱点变为强项
真相,被谎言掩埋在角色、服装和生活场景之下的真相,永不会被忘记。
大脑的工作就是对事情的结果进行预测和控制,所以当我们面临模棱两可、一筹莫展的情况时,我们就会焦虑。无知所产生的焦虑,促使我们凭空捏造出某些确定性。
对我们不知道的情况,要了解很多东西才能得出评价。
【立场与中立】
对立场的选择容易使我们的感知随着求助者的好恶而产生变化,而且会促成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变得更像求助者而不像我们自己。
我们从求助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代表了他们对事情的解释,体现了他们的防备、偏见和曲解。我们对求助者的了解,可以受到他们的掌控,就看我们与故事中的这一方“勾结”到什么程度。哪怕他们非常诚实,他们告诉我们的事情也是带有偏见的。对你听到的事情不要妄下结论,要考虑到每个当事人的防卫心理和情绪模式,这样才能解读真正发生的事情。
我们还容易因为反移情而做不到中立。当咨询师的中立态度遭到破坏,治疗就可能受到损害。
结盟与支持会迅速促进彼此之间形成强韧的纽带,当这种治疗性的联系得到巩固之后,会有时间来检验求助者的感知是否准确。对中立的破坏,特别是持续而突出的破坏,难免造成麻烦。
【偏离现实】
一种不断变化的心理紧张状态,游走于意识中的觉知与潜意识中情绪化的自己之间,产生了我们每时每刻的体验。我们生活在当前,同时也生活在过去,这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已经改造了我们的大脑,从而进一步改造了我们的体验。
我们把自己的感受作为一种标准,以此来评判别人的想法、情感和行为,这是很好理解的。不让我们的感受来影响我们的工作,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经常迟疑是一下,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指导求助者这样做或者那样做?是遵照了哪种权威的看法?
我的这些知识是怎么得来的?
我的判断有什么根据?
我掌握了多少可靠的信息?
我忘记了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吗?
我偏离了自己所受的训练吗?
我退避到自己早年的防卫方式中去了吗?
我这些见解真的适用于这位求助者吗?
求助者并非我们自己的另一个版本,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想法、心态和经历。个人的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不断试图觉察这些偏见,并且增进对求助者的了解。
【知道你对别人造成怎样的刺激】
知道你对别人造成怎样的刺激,其实就像在说“注意人们对你的反应”。有些反应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些反应取决于求助者的个性和经历,更多的反应则是这两者的混合。
我们倾向于逃避、否认或者歪曲那些让我们产生情绪困扰的事情,所以,留心我们对别人造成的刺激,能够体现我们的过人之处。我们越是逃避自己的困扰,就越会损害自己的治疗技能。
督导者指出咨询师存在的问题,会引起后者的羞愧和心理防备,这就像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问题。
当咨询师能够大量谈到咨询案例中的其他方面,却不能谈到移情与反移情的问题时,这种不一致让我产生怀疑——他并未把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投入到咨询关系中去。
与他这种吸引眼球的装扮相矛盾,童年经历让他认为受到注意是危险而羞耻的。他内心的观念与外在的表现相脱节,证明了人的心智能够对那些显而易见的感受熟视无睹。经过塑造,他的大脑可以把这些事实隔离开(不整合到意识当中去)。在孩提时期,他就已戴着伪装的面具出现在旁人面前。他在那时就感到,让别人注意他的外表,可能会暴露他的真实面目。他并未意识到,他现在的外表就是在暴露他。“你必须记住,人们对你的表现会有所反应。你需要注意到别人的反应并且泰然处之。你还要应对你的求助者——对于你这种表现,他们可能感到好奇,也可能受到吸引,还可能提出批评或者表示反感。”
咨询师要觉察到自己可能引发怎样的判断、态度和情感,并且把这种觉察运用到咨询工作中去。首先要觉察,然后才有了解和长进。
【保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