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具身认知:人们的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联系。
微表情可能是人类统一的反应,有着跨越种族的一致性。
男性能够更好的区分自我和他人,阻止他人情绪对自己产生影响。
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挫折——攻击原则:当我们的期望和目的无法被满足,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愤怒心理,而攻击就是这种愤怒情绪的表现形式。
相似性是促进两个人互相吸引的最大推手。相似性广泛的反应在人际关系的多种特质维度上。
慢性应激:一种长期的唤醒状态,会持续很长时间,使人感到即便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加在一起,也不再能满足压力事件的要求。
“互联网悖论”:通信联系的增加和人际接触减少的对立现象。
“冷”系统是认知的和策略性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的各种注意分心活动,它可以延长延迟满足的时间。
“热”系统,是情绪的基础,是由先天性的,受刺激即被激活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持续将注意力固定在奖励物上。
婴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的脑神经元数量就已经是人脑总神经元到80%了,而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间基本会把剩余的20%长全。
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儿童看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儿童的需求,没有很好地与儿童进行互动。
幼年依恋的质量与其成年后的恋爱关系有非常大的关联。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自发反应会根据结果的正性或负性而得到增强或减弱。
手势产生时所激活的脑区,与言语生成时所激活的区域几乎是相似,这就表明口语可能是从手语进化而来的。
儿童还可以用幻想来实现对社会和现实环境的理解,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提高抽象能力。
以惩罚和服从为导向的阶段,只是通过一件事情的结果来判断好坏。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导向的阶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你帮我,我也帮你”的关系。
以人际和谐为导向的阶段,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
法律或习俗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决定的,也是可以由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的。
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儿童是否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
学习行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当你已经习惯拥有了某种东西,突然它被取消了,你便有一种负向的情绪。
人格是必须立足于社会的,我们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断地学习到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而最终慢慢地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
人格有五个特性:整体性、独立性、稳定性、社会性、动力性。
其实性格是人的一种内在思维方式,它更多的是涉及到社会评价的部分。
人格的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我们最原始的冲动和欲望。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他就是人格当中相对理性的一面,它协调着本我和外界之间的关系。是按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所有价值观的源泉是我们后天慢慢习得的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
自我通过部分地压抑本我的冲动,从而避免了和超我之间产生的冲突。
自我防御机制更类似于一种自我麻痹。
高峰体验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战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
联觉:人群中大约有不超过0.5%的人具有联觉能力。
知觉:觉察、分辨、确认
我们对于立体物体的知觉,完全依赖于我们的视网膜上对这些物体的线条阴影等信息进行快速整合和解释。
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控制,不需要意志努力。
记忆的存储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已经有的经验会发生变化。
人们会利用概括、归类等方式来重构信息。
区分实际经历和想象的线索,由于某些原因因而“丢失”或“混淆”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将记忆中流畅的事件当作经历过的事件。
脑科学告诉我们记忆的本质,其实是不断加强的特定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当提取的背景和编码的背景完全相同的时候,回忆起来就容易得多。
时间知觉不是某个特定感官的功能,人们借助视觉、听觉、皮肤觉、嗅觉等等都能感知到时间。
某一时间段内事件性质的不同,也会让你对时间的估计产生影响。
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经历的事件越多,性质越复杂,你估计的时间就越长。
即使我们的梦没有预测功能,也不见得和潜意识的直接关系,但是梦是有意义的,并且是我们经历的投射。
梦境是模糊的、跳跃的,你可能忽略了其他信息,只记住了相似的地方。
给定每天死亡人数,假定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一次梦到熟人死亡的机会,这样的巧合在英国每两周就会发生一次。
梦不仅仅是生活的简单反映,完全可以努力对它进行加工,以此对你真实的生活有所帮助。
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即使是一个理智而善良的普通人也有可能做出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
社会认知:你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是你对物及非人客观存在的认知。
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陌生人接触时更明显)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熟人接触更加明显)
两种信息连续被感知时,首因效应更加显著。
两种信息断续被感知时,近因效应作用更加明显。
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影响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紫霞仙子对至尊宝)
责任分散理论:在一个寻求他人帮助的情景中,旁观者越多,助人的责任就会被越多的人分担,即单一个体实施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天气好,温度适宜,助人的行为就会增多。因为心情好,同时助人的代价比较小。
过于强烈的信息会导致用隔离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在紧张、焦虑等消极状态下,人的认知范围会缩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