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是要达到这个新时代,还要经历多少地狱和炼狱啊!”

这是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结尾的话。他没有等到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他无法承受时代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身份,流离失所的现实,和妻子于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服毒自杀。他的死震惊了世界。

《昨日的世界》可以说是茨威格临死前留给世界的一部自传式文学作品。他以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一生的经历。他一生贯穿了两个世纪,历经了一战前奥地利君主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辉煌时期,历经了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狂热与残酷。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在平和与涌动之中,在消极与积极之下,他乘着岁月的马车,见证了这最为动荡,波澜起伏的时代。

诚如他所言,“我是奥地利人、犹太人,也是作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恰恰站在震荡最激烈的地方。震荡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存的条件,使我彻底脱离了与过去的一切联系。震荡戏剧性地把我抛入一片荒漠,在此境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不知道要奔向何方。”“我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不过是作为一个陌生人,充其量也不过是朋友;就连我心中选择的故乡欧洲,在同室操戈的第二次自相残杀之后,在我心中业已消失。与我的愿望相悖,我见证了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败,而野蛮获取最大的胜利;过去从没有过像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道德从如此的精神高度坠落到如此低下的地步——我这样说绝非出于高傲,而是饱含着耻辱。从我刚萌发胡须到胡须变白这短短的时间跨度之内所发生的急剧转换和变化,远远超过以往十代人所经历的。”

1934年,茨威格受到奥地利法西斯的迫害,被无故抄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当即移居英国,从此便开始了伤心的流亡之旅。1936年茨威格访问巴西,受到热烈欢迎。欧洲大陆所遭到的厄运使他憎恶“今日的世界”,日益思念“昨日的世界”,于是在沉痛中他写下了《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回忆录,因为这本书并没有以作者的成长经历及私人生活的描述作为其主要内容。书中茨威格把回忆与他交往过的欧洲文化名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从少年成名的天才诗人霍夫曼斯塔尔、满怀才情的抒情诗人里尔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他一起参加反战运动的罗曼·罗兰;从粗犷朴实的高尔基、庄严谦逊的托尔斯泰,到流亡英国的犹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等。这些当时的文化名人在他妙笔生花的笔下,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他们犹如一颗颗闪耀在黑暗夜空中的明星,抚慰着人们痛苦的心灵。贯穿于这些文化名人及时代故事中的,是茨威格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对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和价值观的衰落和崩溃的痛惜。

《昨日的世界》不仅仅哀悼了“欧洲乐园”的破灭,也叙述了一个撕裂作者心灵的悲剧事实——身为犹太人,他虽然遭到迫害和驱逐,但他的精神和灵魂却深深地植根于“昨日的欧洲”,除此之外,他别无所依、别无记忆。他将书中所做的叙述,认为“不是我的回忆,而是为他人所作的回忆,但这些回忆至少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府之前的一生!”他说:“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见证给后代留下那个分崩离析的时代的真实情况,哪怕是一星半点,也算是没有完全枉度一生。”

不管时光如何匆匆,世事如何变换,《昨日的世界》对今天的读者仍然有永恒的价值。《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是一个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目击人类想象不到地倒退到早已被人遗忘的野蛮时代中去,看到了不宣而战的战争和集中营,看到了严刑拷打和大肆掠夺,以及对不设防城市的狂轰滥炸。所有这些兽行都是在那个时代真实发生过的。

那真的是一个令人憎恶的世界,但愿我们的后人不再容忍这些暴行发生。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699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