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法和伤寒论
下面是几种错误的观点
1.伤寒论是经络辨证
2.伤寒论是脏腑辨证
3.伤寒论是六气辨证
4.伤寒论是八纲辨证
伤寒论辨证和上面辨证有关,但是不等于任何一种。
伤寒论是象加类辨证,是通过控制气,象变量不变来辨证的。
第一步,控制六气不变,得出脉证(本象)。
第二步,控制脉证(本象)不变,变化六气和脏腑,得出附加症状和方子。
详细控制变量如下,
第一步,控制六气x,值有,水,火,风,暑,湿,燥。
1.太阳病,本气,水,本象,恶寒发热,本位膀胱 ,本方,麻黄汤。
2.少阳病,本气,暑,本象,口苦,咽干,目眩,本位,三焦,本方,小柴胡汤。
3.太阴病,本气,湿,本象,腹满,吐,利,不渴,本位,脾,本方,理中汤。
4.少阴病,本气,火,本象,脉微细,但欲寐,本位,心,本方,黄连阿胶汤。
5.厥阴病,本气,风,本象,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本位,肝,乌梅丸。
6.阳明病,本气,燥,本象,不大便,发热 ,不恶寒,本位,大肠,本方,承气汤。
第二步很关键 ,取象比类,取什么象,取恶寒发热的象,比什么类,比风寒暑湿燥热这些类,也就是控制脉证y变量不变,变化六气和脏腑,得出方子。
也就是说,所有太阳病的脉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的,恶寒发热,但是病因是不一样的 风寒暑湿燥热都包含,
所以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栀子豉汤都属于太阳病,他们的象都具有恶寒发热的特点,但是病因又不一样,甘草干姜汤是寒燥 芍药甘草汤是热燥,栀子豉汤是火闭,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风湿热,
越婢汤是风水,
桂枝人参汤是寒湿,
桃仁承气汤,抵挡汤,下焦热淤
十枣汤是悬饮,之饮,
大陷胸汤是水热互结实证,
小陷胸汤是痰热互结,
旋复花代赭石汤是寒痰互结,
生姜泻心汤是水热互结虚证,
五苓散是膀胱寒水气化不利,
等
到这里其实伤寒论其实已经很系统了,就是先定本象在定病因,太阳病脉证论治意思就是,就是这类病一并论述并且治疗。
那有人问了,伤寒论不是涉及六气吗?好,那我将湿气的全部归为一类行不行?将燥气归为一类,将火气归为一类等,
当然行,张仲景后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但这不是张仲景的原意。
太阳病有湿病,
阳明病也有湿病,茵陈蒿,栀子柏皮就是,都是不大便,符合阳明之象。
如果将伤寒论所有湿病方抽出来归为一类 ,命名湿病门,也是可以的,但是好不好用就看个人造化了。
你如果看病不是先看证再看因 ,很容易开错方的,
如果你先定性 先归属六经病的一种或合病,再去寻找病因和对应的方子会简单的多,精确的多。
补齐六经病定义,
阳明病,本气,燥,本象,不大便,发热 ,不恶寒,本位,大肠,本方,承气汤。异气和异位你们自己分析,不难的,唯一要注意的,象是不能变的,如果象变了,那么即使是燥气治病,也不能归为阳明病,这是仲景的原则,例如,麻黄升麻汤证,猪肤汤证,虽然也有燥,但是由于下利,因此不归属阳明病,阳明病的,病位可以涉及十二脏腑,病气可以涉及六气,但是象就是不能变的,这叫控制变量法,你不控制一个变量,根本无法分析。
肝胆湿热致不大便,茵陈蒿汤,就是阳明病方
肝胆湿热导致拉稀呢?就不是阳明病了,可能是厥阴病的白头翁汤,或者其他病,不要单看拉稀,关键要看它本象。
少阳病,本气,暑,本象,口苦,咽干,目眩,本位,三焦。
太阴病,本气,湿,本象,腹满,吐,利,不渴,本位,脾。
少阴病,本气,火,本象,脉微细,但欲寐,本位,心。
厥阴病,本气,风,本象,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本位,肝。
为什么有本位的区别,好比十二脏腑都怕燥,谁最怕,肯定是大肠,大肠是燥金嘛 肯定最怕了,所以阳明病的本位就是大肠,
同理脾最怕湿,心最怕火,三焦最怕暑闭,
肝最怕风,膀胱最怕寒水,
你什么最多你就最怕什么,就是这个道理。
那肺怕不怕湿,当然也怕,可没脾怕的厉害,所以会存在肺湿脾不湿的情况吗?不可能的,所以湿病必治脾就是这个道理,肺,膀胱都湿了,脾能不湿吗?
如果谁想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六经病,可以,你懂的。
等价交换。收人钱财 为人解困。
附文,对刘力红,胡希恕的批评。
《思考中医》牵强附会,无法对方子统一性进行解释,误人子弟,看看就行了,万万不可当真。刘力红知识是有的,但是不知道是悟性差还是受了很多门派的影响,他愣是解释不通伤寒论。
举个例子,阳明病,他死盯着燥气,但是茵陈蒿汤,麻黄赤小豆,猪苓汤为何能治阳明病呢?他解释不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燥气治病, 阳明病根本就不等于燥气致病,所以,你对阳明燥气之间解释了一大堆也没有用,这根本就解释不了伤寒论,实际上伤寒论很简单的,张仲景已经明言了的,阳明病就是不大便这类病,而不只是燥气导致不大便的病,湿热导致不大便依然是阳明病,只不过是,燥气致不大便是病证和病气合一而已,伤寒论是重病症的,所以,阳明病不大便是固定的,六气可以是任意的,风寒暑湿燥热都行的,所以万万不可以只盯着燥字,那样就会牵强附会,把很多非燥气的病强制解释为燥气治病,什么辛以润之,你承气汤证吃点辣椒试试,看看能不能润,这都是牵强附会的结果,误人误己。
伤寒论的套路是先定本证,再取象比类,
为什么把不大便归为阳明病,就因为燥气的本象是燥收,自然就不大便了,这点刘力红是对的。但是从第二步开始,刘力红就错了。
伤寒论第二步是取象比类,取不大便的象,比风寒暑湿燥热的类,现代说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把不大便的症状控制不变,不断变化六气和脏腑,得出附加的症状和方子,
例如除了不大便,还有渴,小便不利,就是水热互结于膀胱,三焦,这叫水秘,猪苓汤证。
阳明病篇的吴茱萸汤治疗的是寒湿便秘的,
那如果是但欲寐烦躁欲死,大便正常呢?也是吴茱萸汤证,只不过这时候是少阴病,而不能说成阳明病或厥阴病,太阴病。这是伤寒论的明规则,所以伤寒论不是六气辨证的,不是说湿就是太阴病,燥就是阳明病,如果这么简单,还要太阴病这个名词干嘛,直接说成湿岂不是更加简单,
所以伤寒论的辨证是综合了病象(脉,证),病气,病位,的综合辨证法,不是其他任何一种辨证法能企及的,
这就是伤寒论的本来面貌,胡希恕讲解的比较好,但是胡希恕也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用八纲和病位的结合取代了六经辨证,例如,表热实是太阳病,半表半里,实热是少阳病,这就明显违背了伤寒论原意,遇到四逆散这样方子,胡希恕自然也就归为少阳病了,那四逆散但欲寐怎么解释呢?解释为病形是少阴,病质是少阳病,这就复杂化了,因为少阳病的提纲都没有但欲寐,你非要说成少阳病,人家就写在少阴病篇,你非要说成形是少阴病,这就是越描越乱。
人家张仲景的本意就是四逆散就是少阴病的一种,是郁热扰心出现的但欲寐,本来就是非常明确的,根本不用多做解释的,你唯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四逆散证会有但欲寐,而不是把四逆散归为少阳病。
最后,伤寒论很少提脏腑,但一定和脏腑有关的,只不过在急病的时候,脏腑之间矛盾被表里矛盾掩盖,当表证没了的时候,脏腑矛盾才会显露出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