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随想
个人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41期“名”专题活动。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是《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我看了好些注释版本,主要说的是,名誉和自己的身体哪一个更亲近重要?身体这一根本和身外的万物哪一个更让自己关注?得到和失去哪一个更让自己耿耿于怀?因此,自古以来,对名誉爱过了头,就会耗尽心血,殚精竭虑,投入不必要的精力和资源。为了大捞天下财物,纳进自己的收藏,就会大下血本,强取豪夺,不遗余力付出。人应知足,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就知道该适可而止,不会受累受辱,知道该停止,不宜再招来祸害烧身,这样就可以长寿自在地活下去。
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对,这一章的立意是,其它都是野鹤浮云,最重要的是身体,核心要义是保持身体的长久。光是身体最重要这一条,就会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当然这是以后讨论的问题。还是继续探讨名。
名有虚名与实名。一校之长,公司董事长,高考状元,三好学生,劳动模范、最佳男主角、MVP、X市市长等等,这都是实名,有评价标准和公认程序,虽然得到的过程辛苦,但都还透明公平。可有些名就会特别难产,如某985高校的第一美女,内地第一娱乐记者,武林第一高手,淄博第一烧烤,因为没有明确的产生流程,也没有评判标准,所以如果要得到此名,成本很高。再加上这个名分有些无厘头,不太容易形成共识,也就没机构来组织挑头。武打小说里,为了武林第一高手之名,血流成河,当事人还得上门挑战,生死未卜,不知道最终为谁做嫁衣。但越是这种名分之争,反而越有噱头,我们看完一本小说,津津乐道的不就是谁功夫最高,甚至把同一作者写的好几本小说对比,非得比出个高下。试问各位,是不是都或明或暗讨论过,金庸小说中第一高手是谁?
还有身前名,身后名。身前名是自己在世时主动追求获取的,少许是别人认可赠予的。而身后名是官方颁布或民间加持的。如季羡林先生在世时主动请辞三个名誉称号: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我们都知道他主要研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还有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他为人淡泊名利,随和质朴,他更看重自己普通学者和研究人的名分,更愿与学子文人打成一片,因此谦虚地表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没有过人之处,不愿自己被抬得高高的,捧得飘飘的。他这种谦虚请辞的做法传为学界美谈。季老去世后,在各种纪念座谈会上,请问哪个层面的机构不认为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由此可见,身后名更客观公正,自然也更能持久和广为传播。
名副其实与虚有其名。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其实是名分与能力的关系。名符其实是美好的,比如金庸笔下的少林派掌门人,忍辱负重,匡扶正义,这也是名分之所以存在的本质意义。让能力相当的人出任主持大局,团结力量,引导积极向上,是多么和谐生动的画面。但人是复杂的,会有野心家、阴谋家等各路货色,而像华山派岳不群这种虚有其名的,为了名而胡作非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事泄而身败名裂,才是现世报应。那他难道不知道保身而弃名?因为他坏事做绝,已经没有了退路。越是大奸大恶之人,越爱走极端,如飞蛾扑火,永不回头。
对于名分,美好的莫过于民正其名,永留青史。如海瑞、谭嗣同、夏明翰就是最好的例子。
————————————————————
@斜风细雨吹,不之工科男,一向胡思乱想求真,文字是不羁梦想,愿共享格子世界的万象***
共有 0 条评论